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静止脸实验”揭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好宝宝的安全港湾

2021-03-22 1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张海云 马蕾孕哺育

面无表情试验(静止脸实验)still face experience ,是由 Edward Tronick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在20世纪70年代的进行的,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母亲对孩子的情感回应模式对孩子情感认知发育和亲子依恋模式的影响。

首先:视频刚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正常互动,妈妈对孩子的反应给予热情回应。

接下来,妈妈开始改变表情,由热情回应变为木然无表情。无论孩子什么反应妈妈的脸始终是静止、空洞无变化的,在短短3分钟时间里,孩子尝试了个种方法:笑、指向远处、挥舞胳膊、大叫、哭闹,试图引起妈妈的关注和回应,在反复尝试失败后,孩子的表情开始变的无助、游离和痛苦······

最后当妈妈恢复正常状态,孩子的情绪也很快恢复。

这类实验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儿童中展开,最后得出一致结论是:

主要养育者对于孩子情感反应的应对变化,会对孩子情感发育和安全感形成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情绪反应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这里要说的另一个实验:视涯实验。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视崖实验”(Visual Cliff)。

最初的视崖实验是为了研究孩子的深度知觉能力。

深度知觉:是判断物体间以及物体与人之间距离的能力,它对于理解环境的布局以及指导运动来说非常重要,为了能够到物体,婴儿必须有一定的深度感。

当他们学会爬行时,深度知觉可以帮助他们防止碰到家具或者从楼梯上摔下来。

用于早期深度知觉研究的视涯,是有一块覆盖着玻璃的桌子构成。中间有一个平台,浅的一边下面棋盘紧挨着玻璃,深的一侧棋盘离玻璃下方有几英尺远。

研究者发现会爬的婴儿大都愿意爬过浅的一侧,当他们爬到深的一侧的边缘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恐惧。

结论是婴儿会爬以后,大多数婴儿就能区分深和浅,在害怕掉下去时甚至会退回去,这证实孩子是具有深度知觉能力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者James F.Sorce等人后来进一步推进了实验。他们让孩子的妈妈站在“视觉悬崖”的另一边,做出开心兴奋或者害怕的表情,看妈妈的表情会不会影响一岁左右的宝宝是否跨越“悬崖”的决定。

当妈妈的表情是害怕时大部分孩子会选择不跨越“悬崖”;而如果妈妈的表情是开心兴奋,大部分孩子可能跨越“悬崖”。

对照研究则发现:如果没有“悬崖”,无论妈妈的表情如何,所有的孩子都会毫不犹豫爬向妈妈。

这个研究证实:当孩子不确定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时,他们会将妈妈(或者其它主要照料者)的情绪表情作为参照物。

情绪的发展

孩子的情绪表现与他们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密切相关,在出生的头几个月中他们会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适应养育者的情绪反应。

随着孩子理解他人意图和沟通注意技能的提高,他们懂得了情绪表达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或者是具体事件做出的有意义的反应,懂得了这些便开始了社交参照。当面对不确定情景的时候,孩子会主动从可依赖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

研究表明养育者的情绪表现高兴、愤怒或恐惧会影响一岁儿童是否对陌生人保持谨慎,是否会玩一种不熟悉的玩具,是否会探通过视涯的深侧。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的经验积累,孩子对于父母面对面的互动的性质更为的敏感。

当互动对象在互动时变得不像往常那样积极,变的安静或者不回应,孩子就会表现出不满和轻微的难过。

如果在互动的时候变化发生的非常自然,比如:互动对象只是转过头和别人说句话,或者看附近一些什么东西,孩子就不会受到干扰。通常还会静静的看着,保持着积极的兴趣。

在生命最初的4个月里,孩子对这种社交信号的辨识力越来越强,对自己父母独特的互动方式也越来越熟悉,例如孩子习惯了社交互动中父母热情的回应方式,与没有这种体验的孩子相比,他们会对回应方式的突然改变更加的敏感,而且孩子通常会更喜欢自己习惯了的回应方式,更愿意和那些行为方式跟自己父母相似的人接触与互动。

父母的情感回应如何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养育者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出理解和尊重,信任并用爱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调节情绪,在被支持理解和有自我掌控感的养育环境之下,孩子对自我更加的自信,对世界更加的信任,也就越发的有安全感。

父母需要明白儿童对情绪的认知和表达都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成人能够很清楚的分辨不同的情绪:“我现在感到压力很大、现在很生气、我现在有挫败感”。

而孩子往往分不清楚,只能笼统的感到:“这让我很高兴”。而孩子表达情绪的方法又比较简单直接,比如:哭闹、大喊大叫,发脾气。

孩子既不清楚如何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也不懂得如何调节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成人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然后才是引导孩子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整。

情绪不是“没有用的”,情绪是我们内在需求和感受的体验和表达。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尊重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恰当回应,父母自我调控情绪的示范也会帮助孩子丰富自我策略。

什么是安全感?

0~1岁的婴儿逐渐发展出4种基本的情绪:快乐、生气、伤心和害怕,大千世界对宝宝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有时候难免害怕。

宝宝会把妈妈当做安全基地,他们知道一旦觉得危险了、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妈妈身边来获得支持。

这样我们说宝宝最初的安全感就开始建立了,所以小宝宝的安全感是逐渐从信任妈妈并从妈妈给予的呵护中发展出来的。

那么宝宝是怎么知道妈妈可以作为安全港湾的呢?

根据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学发展理论,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一定的冲突,需要完成不同的心理任务,他们越是能够积极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就越有可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在出生的第1年因而需要解决的冲突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也就是说孩子对主要照顾者是产生信任感还是不信任感的关键阶段。

孩子的重要社会心理任务是建立与主要照料人之间的信任,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完全依赖妈妈,如果妈妈对孩子的需求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对妈妈形成基本的信任,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当孩子有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妈妈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积极表现。

依附关系带来安全感

如果婴儿的大脑最看重的是生存,那么安全感就是其首要追求目标。只有在确保了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情况之下,孩子才能把精力更多的用来探索世界和发展自我。

依附关系和安全感建立的窗口长达几年,如果孩子的大脑没有如期建立起安全依附和安全感,那么情绪系统就会受到长期的损伤,在极端的条件下,这种消极影响会伴随他的一生。

静止脸实验的启示

回到视频中,妈妈静止的表情仅仅2-3分钟,孩子就已经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希望重新获得妈妈的关注。

当妈妈对孩子的面部活动或者手势做出积极回应时,给足孩子足够的表达空间,其实是在强化他的行为意义。

孩子和父母是在进行着一种真正的双向交流,对孩子的发育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两个人的情感联结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激活孩子类似表情的大脑反应,孩子开始模仿父母的动作,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肯定了孩子主动性,帮助孩子明确而清晰自我意识的形成。

假如孩子长期处在一种漠视回应中,主要照顾者的情绪反馈或者是冷漠;或者是长期不一致;或者不可预测性很大;这种难以捉摸的情绪反馈和回应,会让孩子没办法形成固定的行为界限,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才能不会被责骂或者被关爱。

在孩子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猜测或者看脸色行事,从而影响孩子本应顺利开展的学习和探索经历。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形成连续的自我认知是主要目标,如果父母对孩子小时候的需求回应敏锐且积极,那么每一次交流互动的过程都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就好像一次次把灯芯浸入蜡中,直到最后制作完成这只蜡烛。

具有安全感的婴儿,从生命之初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他们知道即使世界一片纷乱,痛苦、恐惧和悲伤会凭空出现,总有人告诉他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值得拥有自己的陪伴。而这个人可以帮助他们在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而我们身处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中,又有什么会比孩子的一颦一笑更治愈的呢!

适时的放下那些所谓的成人压力,在孩子面前卸下面具,你只需要用心陪伴用爱倾听,孩子便会给予你最无价的情感馈赠,在你和孩子之间成全从来都是相互的。

咨询师介绍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更新于2021年03月22日,经马蕾孕哺育科普信息组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信息,避免公众被错误认知和谣言误导,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判断和处理。个人的哺育问题需要与母乳喂养咨询师讨论或咨询。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END ☆

编辑 | 马蕾孕哺育

图片 | 网络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如果你遇到困难

原标题:《“静止脸实验”揭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好宝宝的安全港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