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唱《小燕子》的人老了,他们的孩子唱:这些儿歌为何这么火?

2021-03-24 0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念缓 国家人文历史

本 文 约 545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

实不相瞒,这是一句带着旋律的话。光唱还不算,对很多人来说,有些儿歌就像是带着魔法,能钻入心底,漾出那段涂写着童真与甜蜜的时光。

这样的曲子还有不少——《我爱祖国天安门》《小燕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悠扬灵动的旋律飘过大街小巷,许多静驻在脑海深处的儿时记忆被悄然唤醒。它们是新中国以来陪伴一代又代人成长的儿歌,也是曾经极为“出圈”的“爆款”。

“黄金时代”:写儿歌,讲故事

“儿歌”像是常伴身旁的好朋友。

千百年前,街头巷尾的孩子们便会咿咿呀呀地唱起“童谣”,在牙牙学“曲”中识礼仪、习规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稚嫩的童声哼着“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诉说着旧时生活的底色与疾苦。

经典儿歌《卖报歌》创作者 聂耳。来源/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各艺术领域的组织协会也相继成立,属于文化与艺术的舞台渐渐构筑成型,“儿歌”真正迎来了“黄金时代”

一阵阵文艺创作热潮此起彼伏,涵育着趣味与纯真的儿歌,在专业词曲作家的创作下找到了独特的生长机会,《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其中一首。这首儿歌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是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在20世纪50年代唱响于大街小巷。

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来源/网络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样让人一听便能“入景”的歌词创作,当初可让乔羽犯了难。

刚开始,乔羽想不到合适的歌词,一天,他和女友在北海公园租了条小船,泛舟湖上。不经意之间,乔羽突然看见迎面而来的船上坐满了孩子,他们坐在船上,神情悠然、嬉笑热闹,原来这是一群少先队员。这一幕撞进了乔羽内心,一句歌词在脑海中成型——“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

灵感一来,乔羽兴奋得顾不上泛舟,连忙上岸创作。无独有偶,也是在同影片小演员们泛舟戏耍的过程中,34岁的曲作者刘炽捕捉到了想要的节拍,用悠扬婉转的旋律描画出倒映的白塔、顽皮的鱼儿和凉爽的风。

1955年,电影《祖国的花朵》上映,影片描绘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场景里有这么一幕——湖面上,一支小船悠然前行,孩子们坐在船上,穿着绸子制成的裙子、长灯笼袖的衬衫,齐唱着这首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电影《祖国的花朵》片段

碧波漾出涟漪,也将旋律漾进了无数观众的心。一时间,《让我们荡起双桨》被传唱开来,传递着少年们朴素的喜悦——“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歌声清脆悦耳,真正的新生活,开始了。

创作热潮:诉温情,唱生活

如枝桠遇春阳,进入60年代后,“儿歌”的创作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繁荣”的一大表现是创作队伍的壮大。专业曲作家之外,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纸笔,把心头思绪和崭新生活悉数糅进童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直至今日,不少孩子还会跟着爸妈学唱这首《小燕子》,在脑海中想象何为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这首儿歌的词作者叫王路,曾就读于河南大学文学系,做过报社记者,后来投身革命,解放后在学校任教。1955年的5月,王路住院治疗眼疾,卧床时,突然看见窗外有燕子飞过,不久后便是六一儿童节,灵感乍现,王路很快创作出一组儿童诗,《小燕子》便是其中一首。

据王路的亲属回忆,提笔描摹小燕子的乖巧之态时,映在王路脑海中的是昔日与母亲在河南老家生活时一起看春日燕子筑巢、翩飞的图景。

创作《小燕子》时的王路。来源/《大河报》

这组诗后来发表在1956年6月号的《长江文艺》上。不久后,电影《护士日记》开拍,上海电影厂的曲作家王云阶创作主题曲,把目光投向文学报刊杂志。正是这样的契机,促成了《护士日记》与小燕子的邂逅,造就了儿歌《小燕子》的诞生。相中《小燕子》后,王云阶连忙写信给王路,征得同意后,在盎然生机中增添了新的场景。“新机器”“大工厂”等“一五”建设时期的特色“新”物什儿被种进了歌词,生出特别的春色,迎候着小燕子真正的展翅飞翔。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孩子也开始提笔写歌,歌唱自己的祖国。1969年的一天,13岁的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学生金果临,凭着英文课本中一句“I love Peking , I love Tian An Men.”和自己看过的电影纪录片中的“北京天安门”形象,一字一句地写下——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

后来,这首词发表在杂志上,被金果临的表姐、上海第六玻璃厂女工金月苓读到。歌词激发出了创作欲望,凭借着纪录片中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场景,一段旋律渐渐在心中成型,金月苓写下了曲谱。

1970年,儿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投稿前,金果临将题目《金光照的全球红》改为《我爱北京天安门》,后来编辑调整了部分歌词,1972年,歌曲正式定稿,并被传唱至今。也是这一年,金月苓穿着奶奶特意给的毛呢裤,坐着火车来到北京,带着些许害羞,在天安门前留下了几张照片。十年后,借着出差的机会,金果临来到北京,与自己笔下的“天安门”正式见面。

2009年的金月苓和金果临。来源/贾晓燕:《我爱北京天安门》四易其稿作者此前却未到过天安门

与此同时,儿歌天然具有的“教学”本色也逐步回归,伴随着对礼仪文化、精神信仰的朴实书写,儿歌也成为歌颂精神的载体。

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布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负责歌曲创作的是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组的吴洪源。他在思索中突然忆起一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两个小时后,《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词作完成,经生茂谱曲,当天下午,合唱队唱响了这首歌。

《一分钱》是老师和孩子对榜样精神的崇拜与践行。当时,歌曲创作者潘振声受邀谱写一首“好孩子”儿歌,他想起自己在小学当大队辅导员的时光。那时,自己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孩子们捡拾来的无人认领的“铅角子”(钱币);孩子们放学时,校门外的交警叔叔总是站得笔直,认真维持着交通,孩子会转头回来与交警叔叔挥手道别。

景入了心,词现于纸,就这样,一首传唱至今的儿歌《一分钱》诞生了。这首歌的首尾两句化用了上海民歌《紫竹调》,整体音调上升,几句下来便让孩子们“做好事”后的喜悦跃然纸上。

时至今日,孩子们再难在街上真正拾到“一分钱”,但拾金不昧、善良处世的幸福与坦然已种进他们的心里。这样的信守,融于旋律中,不仅被传唱着,也传承着。

第二个“春天”:看动画,听儿歌

1978年,是儿歌的第二次春意盎然。

彼时,儿童动画短片兴盛,壮大了中国儿歌的家族。80年代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阿凡提的故事》《雪孩子》《猴子捞月》《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舒克和贝塔》等200多部动画短片,许多脍炙人口的动画片主题曲随着动画片的热播,进入了千家万户。

部分动画片主题曲。来源/腾讯视频

除了动画片,词曲家也开始沉下心,尝试用音符勾勒人们面对生活的坦荡与从容。1982年,词作家陈晓光在河北山间采风,遇到一位采蘑菇的小姑娘。孩子告诉他,所采的蘑菇不是自己吃,而是要晒干后拿去售卖。孩子的懂事和辛苦让陈晓光心疼,他把所见写成了歌词——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群岭和山岗。”

但在最后,他特意补充了一句——

“换上一把小镰刀,再换上几块棒棒糖,和那小伙伴一起,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

经谷建芬谱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诞生了。悠扬曲调中,生活中的风雨被心头的从容冲淡,蜕出笑对生活的坦荡。

1988年,中国台湾富祥电影公司将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改编成伦理悲剧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1990年,影片在中国大陆上映。片中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霞和儿子志强之间的曲折故事。影片最后,学医归来的志强在医院偶遇多年杳无音信的母亲,此时母亲神智已然模糊,志强在母亲面前再次唱起昔日母子间哼唱的歌谣,终于唤醒母亲尘封多日的记忆,母子相认。主人公哼唱的正是《世上只有妈妈好》,由李隽青作词、刘宏远作曲。银幕上的母子深情撞击着大家最柔软的心绪,被铭刻在许多人的心头。

“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来源/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截图

就这样,日子向前走着,人们脸上的笑意也愈发浓厚。儿童文艺作品创作继续繁荣发展,孩子与音乐的交道也越打越深。

《白龙马》《我是一条小青龙》《猴哥猴哥》…… 一首首儿歌带着俏皮和童真,串联出孩子们对生活和世界最质朴的想象,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中抹不掉的记忆。

经常“出圈”:孩童心底的声音

这些早期的儿歌作品,在当时可谓首首“出圈”的爆款。

或许连创作者也说不出这些作品为何会拥有超乎寻常的“传播力”,但有一件事却是他们一直坚守着的——为孩子们写歌,写孩子们的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首位演唱者刘惠芳一直都记得这样的画面:曲作者刘炽当时作了两个版本的曲调,分别唱给小朋友们,请大家决定哪一版更好听。孩子们说,四二拍的好听,那个拍子就像划船。刘炽朗然一笑:“好,就听大家的。”

刘惠芳与孩子们共同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来源/网络

有着“儿歌大王”美誉的音乐家潘振声,也有着自己的坚持。他曾直言,不能让儿歌作品过于“寓教于乐”,这样的代价是童趣的消弭。他曾真诚地号召儿歌词曲作者“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去,多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怀着此般执着,这些作品的词曲总有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小心意”。几乎人人会唱的《一分钱》有意采用了56561的民歌形式,作家刘饶民在《孩子的歌》编后小记中这样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借鉴民歌、古诗和传统儿歌,在声韵上,押大致相近的韵;谱曲可歌,能歌则唱,读之顺口,听之顺耳。

曲作家谷建芬回忆起《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谱曲过程,打趣说自己是在“念歌词”,正是这样的语调帮助她找到了音乐旋律,消磨掉唱腔和念白的差别,让歌曲真正能够朗朗上口……

孩子们是幸运的,这样的执着和坚守还在继续。21世纪初,潘振声带着笔本、录音机外出采风,意外发现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没有儿歌可唱,与儿歌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创作出能听能唱的歌曲,几年后,《56个民族新儿歌》带着“儿歌大王”最真挚的祝福面世。

2005年左右,年逾古稀的谷建芬决心要让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成为儿歌的养料,她开始只为古诗词谱曲,以此创作儿歌。整整十年笔耕不辍,50首古诗儿歌从她笔下脱胎而出,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十余年后,82岁的谷建芬老师带着《新学堂歌》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歌唱之前,她对着观众们深情地说:“我努力地写,希望为孩子留下歌曲,让孩子们在歌声中长大,去圆我们的梦。”

2021年3月21日,又一个世界儿歌日到来。技术齿轮飞速转动,时光匆匆逝去,对现在的孩子而言,或许这些昔日的“爆款”已有了几分陌生。但总有那么些人,还记着,唱着。或许,他们会把这些旋律唱给自己的孩子听,告诉孩子们,我们曾这样长大。

参考文献:

[1]王瑾.中国古代童谣论[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1):19-25.

[2]梦菲.《让我们荡起双桨》:幸福童年的写照[J].党史文汇,2019(5):32-36.

[3]曹伟明.潘振声:新中国的儿歌大王[J].上海采风,2014(09):66-69.

[4]宋青松.心怀家国情系人民——评晓光歌词艺术作品[J].中国文艺评论,2019(8):33-38.

[5] 张炯. 张炯文存 第6卷 文学史 2[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6]贾晓燕.《我爱北京天安门》四易其稿作者此前却未到过天安门[J].决策探索,2017(11):64-66.

[7]付广慧.世上只有妈妈好——港台流行歌曲故事追踪之十七[J].歌曲,2019(2):90-91.

[8] 潘振声:新中国的儿歌大王(上).新民晚报,2014年9月20日

[9] 潘振声:新中国的儿歌大王(下).新民晚报,2014年9月21日

[10]聪明的一休.牛城晚报,2015年5月30日

[11]网络文章. 聂耳偶然遇见个卖报小女孩,回去就写了《卖报歌》,她后来怎样了.历史文社,网址:[12]回顾儿童歌曲发展历程 “童唱新时代”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凤凰网,2019年9月10日

[13]新·起点6|新中国童谣:孩子们半个世纪的共同记忆.澎湃新闻,2019年2月9日

[14]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2018年3月3日,网址:

END

作者丨念缓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排版 | 孙蔚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原标题:《唱《小燕子》的人老了,他们的孩子还在唱:这些儿歌为何一直这么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