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意大利禁止出售"世界最危险的奶酪",违法者罚款5万欧元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综合报道
年初,一部由哔哩哔哩出品的美食纪录片《奇食记》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部号称国内首部“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带着观众探访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奇葩”美食,牛撒撇、独山三酸、尿蛋、炒禾虫、花肠……这些酸、臭、腐、腥的食材,尽管有着触目惊心的外表,但在不少当地人眼里却是欲罢不能的美食。
这样的事情在国外也屡见不鲜。在意大利,有一种叫做“卡苏马苏(Casu Marzu)”奶酪,也让人又爱又恨。意大利甚至颁布了法律禁止其出售,违法者最高可罚款5万欧元。然而即便是这样,仍然阻挡不了人们对它的口舌之欲。
撒丁岛位于地中海中部,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岛屿。 维基百科 图
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撒丁岛,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岛屿,拥有长达1849公里的白色沙滩和翡翠般的海水,岛上有平原、丘陵和花岗岩山地,风景秀丽。虽然知名度远没有西西里岛名声响,但在欧洲,它也是皇室政要和明星们热衷前往的度假胜地(英国王妃戴安娜生前曾和当时的富翁男友法耶兹来此度假)。
岛上有大片的天然牧场,岛民以放牧为生。 YouTube视频截图
岛上经济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由于天然牧场覆盖全岛面积一半以上,撒丁岛人也广泛饲养绵羊和山羊。
撒丁岛人喜欢用奶酪、鲜奶制作美食,其中有一款名叫“卡苏马苏(Casu Marzu)”的咸羊奶奶酪,是当地独一无二的传统美味。
用绵羊奶制作的“卡苏马苏”奶酪。 YouTube视频截图
在当地的撒丁语中,卡苏马苏的意思是“腐臭的奶酪”。然而,它不仅是酸臭,还有另外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号——“活蛆奶酪”。
没错,制作卡苏马苏时,人们会放入酪蝇幼虫让食材“腐烂”。这种幼虫通体乳白色、半透明、长约8毫米,可以通过自身消化作用,促进分解奶酪中的乳脂。被分解后的奶酪质地变得十分柔软,并会渗出些许汁液,呈奶油质地,味道浓郁、辛辣,带有独特的芬芳。
“卡苏马苏”的意思是“腐臭的奶酪”。 维基百科 图
奶酪粒放入酪蝇幼虫让食材“腐烂”。 视频截图
被分解后的奶酪质地变得十分柔软。 视频截图
卡苏马苏在撒丁岛人婚礼或者家庭聚会上十分常见,据说用干脆的小饼干来搭配,味道最佳。食用前可将幼虫去除,不过撒丁岛人可不喜欢这样做,许多饕客选择连同虫体一并下肚。
卡苏马苏通常在6月底生产,因为当地的羊奶随着动物进入繁殖期会产生变化,草也会因为夏季的炎热而变干。如果在制作奶酪的日子里吹来一阵温暖的热风,奶酪的质量就会更好,这是因为这时的奶酪结构较弱,酪蝇的工作会变得更容易。大概三个月左右,美味就做好了。
不过,在料理时,幼虫受到碰触可能会翻腾,最高会跳到15厘米高,因此需当心虫体弹入眼中。2009年,世界吉尼斯纪录宣布它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奶酪”。
几个世纪以来,撒丁岛人一直在食用这种奶酪,如今卡苏马苏作为撒丁岛的传统美食被注册了商标,受到当地的保护。
但自1962年以来,意大利政府禁止商业销售这种奶酪,原因是政府认为食用被寄生虫感染的食物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险——蛆虫进入肠道后可能存活下来,导致蝇蛆病和胃穿孔等疾病。而违法出售这些奶酪的人可能面临高达5万欧元的罚款。
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与卡苏马苏奶酪有关的此类病例。
撒丁岛美食家保罗·索利纳斯(Paolo Solinas)接受CNN采访时说:“一些撒丁岛人一辈子都吃这种咸羊乳奶酪,蛆虫滋生是这种奶酪的魅力和乐趣所在。”
现在游客参观撒丁岛时,如果有足够的冒险精神,还是有机会品尝到卡苏马苏奶酪。
自1962年以来,意大利政府禁止商业销售这种奶酪,违法者可能面临高达5万欧元的罚款。维基百科 图
据了解,全世界有大约25亿人经常食用添加昆虫的食物。
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盟也开始研究将昆虫作为一种蛋白质替代来源的可行性。英国食品标准局曾表示,昆虫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比如4只蟋蟀的钙含量与一杯牛奶不相上下),可以很好地补充身体所需蛋白。另外,与牲畜不同的是,昆虫只需要很小的空间,可以在封闭的建筑内饲养,使用自然光照明,垃圾、纸张和藻类都可充当饲料,有助于减少与畜牧业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对可食用昆虫充满兴趣,致力于将其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可持续性的营养来源。
伦敦的一家连锁寿司店,推出了油炸蟋蟀,据说蟋蟀“既健康又有可持续性”。
丹麦科技大学创新中心(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s Innovation Hub)的食物专家罗伯托·弗洛尔(Roberto Flore)曾走遍世界各地,研究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将昆虫作为食物的,他认为虽然心理障碍使人们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饮食习惯,但昆虫消费是普遍的。
"你如何定义可食用的食物呢?世界上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吃昆虫的方式。泰国也有吃蝎子或蟋蟀的例子,而撒丁岛人更喜欢奶酪而不是蛆虫。”
罗伯托表示,一些食物因为不符合现代主流口味而消失,但卡苏马苏奶酪作为撒丁岛悠久的传统保留了下来,或许正暗示着我们未来的食物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