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邬达克》:武康大楼背后的建筑师,竟有如此“迷失”的身份
在上海,邬达克这个名字,早已不再陌生。
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宏恩医院、绿房子、爱神花园……如今众多的“网红打卡地”,都出自于这位匈牙利籍的建筑师之手。
20世纪初,邬达克在上海生活了29年,设计建造了124座建筑,为这座远东大都市注入独特的精神气质。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建筑师是曾经的奥匈帝国炮兵上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多个国家之间辗转,他的“身份”迷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
他是“逃兵”,用从酒鬼手中买来的俄国护照入境中国;他是“建筑家”,在一张张建筑图纸中,塑造了上海的现代文明。
在盘根错节的历史中,他如何追寻自己的身份;在大厦林立的城市里,他又是如何留下自己的印迹?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原创话剧《邬达克》正是在文献的基础上,以邬达克与美国移民官之间的问答为线索,讲述了这位建筑家充满传奇的人生。
3月18日-20日,《邬达克》将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上演。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重大文艺创作项目,《邬达克》是一次对海派文化的致敬。该剧同时得到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资助,主创人员大部分由学校教师和毕业不久的学生构成。
对于编剧郭晨子来说,《邬达克》的创作始于2014年,她带领戏文系的本科生进行社会调查,集体创作出了《建筑家》;两年后,这部作品经历修改,参加了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
如今这个版本是她在疫情期间完成的,重新面对和思考“隔绝”“界限”“身份”等问题。她在剧中追问,一个艰难地寻找着身份认同的建筑家,会有着怎样的建筑语言,而上海这座大都市的身份认同又是什么。
整部剧尝试采用“音乐戏剧”的方式,演出保留了现场乐队的形式,在导演周可的二度创作中,这部作品力图使故事与音乐互相交织,辅以多媒体、现场乐队等舞台手段,力图搭建一个多声部、多层次、多维度的舞台空间。一位建筑家的生命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导演的解读中,邬达克将他对于“家”的记忆和怀想的“爱”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和事业中,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构建内心平和、美好、优雅的世界。她在剧本中增加了“光与窗”的象征,为邬达克的沧桑经历注入了爱与希望。
整部剧的舞台画面有着强烈装置感,舞台美术设计沈力将端钧剧场的舞台进行延伸,试图在舞美中体现邬达克“寻找平衡的一生”;灯光设计任冬生力图以穿透性和局部性的光影效果,打造独特的油画与电影质感;受到剧中“船”的意象的启发,服装化妆设计冯燕容采用象征主义的设计,配合舞台效果,塑造出雕塑感的人物外轮廓。
视觉导演戴炜带领影像设计小组,为本剧打造了风格性的影像,简约、冷峻,具有强烈的年代感。
为了更好地挖掘邬达克背后的故事,排练时,周可采用了“工作坊”的方式。剧组成员共同参与,将个人对人物和时代的理解融入剧本中,对剧本进行了二度创作。在最后呈现的版本中,采用了一人分饰多角的形式,邬达克由多人扮演,展开建筑家内心的对话。
知名演员、上戏教师李传缨在本剧中主动请缨饰演“邬达克A”,即已定居在美国的邬达克。在他看来,“邬达克有坎坷的人生,但好在老有归宿。他很有趣,在远东第一大都市盖了这么多房子,却在建筑史上名不见经传。他很务实,富有工匠精神。让我重新思考了工匠精神和信仰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