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班主任手记丨培养孩子的“安静力”
作者:王霞
在人们的认知里,孩子天性活泼,爱玩爱闹。这也是我的看法,但这并非说孩子不需要安静。安静不仅仅是一种修养,还是一种能力。有安静的能力才会有成长的能力。古人说静则生慧,也包含了这个道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安静的能力。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安静能力的缺失相关。安静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在后天的成长中,这种能力往往被忽视、打破。这一点,很多家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比如那些各种各 样的随机“ 教育”。举个实例:美术展上,一个孩子正在安静地看一幅画,母亲抓紧时机对孩子说,这幅画画得如何如何好,“你也要好好练习,将来成为大画家……”往往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孩子就跑开了。这种场景常常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里。
还有,陪孩子写作业或是带孩子练琴时,我们家长是不是也常常打断孩子,唠叨不止?这些干扰非但起不到提醒孩子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处于烦躁中。长此以往,就破坏了孩子安静的能力。而我们却还在责怪孩子太折腾、太能闹了。
让孩子学会安静的办法很多。首先,老师和家长不能无意识地去破坏孩子安静的能力。比如,孩子纪律不好,在老师讲课时不安静,有的老师就带上“小蜜蜂”扩音器,用更大的声音来和孩子争夺话语权。结果,孩子适应了吵闹的环境,教室里越来越混乱,这颇有点“以暴制暴”的味道。
我曾带过一个班级,刚接手时学生的纪律并不好。就是这个班,曾经把美术教师气哭了。我没什么好办法,只是让他们自行感受安静的力量。刚开始时,每堂课我都提前站在教室门口,一声不吭,面带微笑。预备铃响,孩子们奔回教室,我都低声嘱咐:“慢点。”等孩子们全部进入教室,我就站到讲台上,而孩子们大多还在嬉笑说闹。一声上课铃响,班长大声喊起立。孩子们站起来后还意犹未尽,嗡嗡声不停。我不发话,也不问好,就安静地站着注视他们。谁的声音响,我就盯着谁。这样的效果不错,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会渐渐安静下来,有个别不自觉的,身旁也有人提醒。
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后,我才和他们相互问好。学生们就坐后,我会趁着安静,向大家报告刚才的吵闹占用了课堂多长时间。这个时间要还给我——延迟下课,或者用我兼任的体育活动课来补上。孩子们当然不愿意。于是我就给出第二个方案:“如果接下来的课堂纪律好,我们的讲课效率高,时间也许会抢回来。但是,如果我讲课时,还有人交头接耳,或者有其他声音,我就会停下来,请你们先说,等你们说完了,我再讲课。因为我的声音就这么大,我不和你们几十个人比嗓门。”
这一招挺管用,前提是要说到做到。当孩子们意识到,吵闹真的影响了他们的自由时间时,就会约束自己。当然习惯的力量很可怕,他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这就需要训练。
蒙特梭利教育中有一项特色活动——安静游戏,这种游戏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安静的美好,进而喜欢上安静。由此还能训练孩子们的听觉能力以及专注度,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具体方法很简单,我最常用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木头人”游戏。在课堂上,常常是讲了一段课,孩子们有些松懈,忍不住要“热闹”的时候,我就和他们做这个游戏。一开始,不到两分钟,就只剩我一个“木头人”;到最后,多数孩子都能坚持四、五分钟,课堂纪律明显得到改善。
还有一种辨声游戏,也是很有效果的。常常在早读或者午读前,我让孩子们闭目坐好,保持绝对安静,我调出名单,随机找十个人,轻声点名,点到的学生站起来。点完名后,我把名单展示出来。没听到和听错了的学生,负责打扫教室。孩子们其实不在乎打扫卫生,他们更在乎游戏带来的快乐。同时,他们也逐渐养成了专注听讲的习惯,有效注意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两个小游戏家里也可以做,第二种辨声游戏还可以让孩子辨别大自然的种种声音、家人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会更感兴趣。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无休止地唠叨。针对事情,言简意赅地指出就可以了。当孩子不受触动时,可以用缄默或示范的行动,让孩子明白你的态度。有句话是“沉默是金”,在教育上也适用。这并不是说不和孩子交流,而是在发生问题时,要把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同时,留给孩子反省的空间,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安静下来,独立思考。
孩子有了安静的能力,才能够在玩的时候放得开,静的时候收得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