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活在“妖魔化中国”臆想里的堂吉诃德

2021-03-19 15: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行走江湖的大鱼 朝阳少侠

中美“2+2”高层战略对话终于拉开帷幕。少了特朗普、蓬佩奥之流的荒腔走板,想必很多人松了口气,以为在和美国玩了四年的心跳之后,终于可以和正常人打交道了。

▲ 当地时间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举行。

然,高兴永远都别太早。从鼓噪“民主国家联盟”,到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竞争者”;从借七国集团、北约、“四边机制”、美日和美韩“2+2”会谈等各种多边双边场子叫骂中国,到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前各种舆论放毒,甚至直接在对话开场白中当着媒体的面挑起争端……不仅罔顾基本的外交礼节和待客之道,甚至违背自己讲好的对话程序,这还是正常人的作派吗?

▲ 2021年3月12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举行首次“四边机制”领导人视频峰会。

▲ 2021年3月1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中)会见访日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右)和国防部长奥斯汀(左)。

赫然发现,同特朗普的“流氓外交”相比,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这盏“阿拉灯的神丁”,也并不省油。

赫然发现,一种在美国跨越两党和朝野的思潮和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仿佛进入自动驾驶模式,油盐不进,非要跟着自己的逻辑惯性一路狂奔,哪怕是错误的道路也拒不刹车。这股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譬如一定得把中国当成假想敌,怎么说呢?就……像极了那个对着风车挥舞长矛的堂吉诃德。

▲ 美国反华政客正如活在“妖魔化中国”臆想里的堂吉诃德

首先,来安利一下(尽管大家可能都知道)堂吉诃德是何许人也。简单说,他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闹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闹剧,结果当然是四处碰壁。

当前在美国代表某种思潮和势力的某些人与堂吉诃德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一曰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之人不是一直不合时宜的,可能一度合过时宜,甚至很是风光地合过时宜,比如“黄金时代”的西班牙及号称为其“扫除外侮、雄霸欧洲、远征美洲”立下汗马功劳的骑士;比如仰仗两大洋得天独厚之地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迅速崛起,赢得冷战、欢呼“历史终结”时的美国。那时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仿佛世界是围着他们转的。于是他们很怀旧且仍然敝帚自珍。

▲ 象征冷战的柏林墙遗址

所以,即便封建经济已经解体、火枪火炮的军事运用使得骑士文化越来越落伍,堂吉诃德仍幻想回到过去做一名骑士。

所以,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太平洋两岸的人们都想过太平日子,某些人仍固守冷战思维拉帮结派,以意识形态划线搞分裂对抗。

所以,即便创下新冠肺炎确诊、病亡数“双冠王”,去年大选乱局、今年国会山暴乱、德州雪灾变人祸等让世人对“山巅之国”“民主灯塔”大跌眼镜之时,仍有人,而且还是很大一部分人坚持“美国伟大”,强调自己虽非至美,但仍至真至善。即使民主失色,也一定能重新焕发“榜样的力量”,世界非美国领导不可。

▲ 2020年4月,美国纽约市的哈特岛上,新冠逝者尸体被掩埋。

所以,在他们眼中,要解决现在的问题,迎接当下的挑战,答案是要回到过去,而不是直面未来。不久前举行的美国保守政治行动大会(CPAC)明白无误地宣称,要为“美国心”和“美国魂”而斗争,“美国必须回到过去”!

二曰假想上脑,或记忆失真。

堂吉诃德丰满的“骑士”梦想遭遇的现实却很骨感。中世纪末期骑士文化已走向庸俗,甚至有骑士成为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强盗。贵族阶层在骑士的实战功能下降后仍狂热地通过大量娱乐、宫廷仪式、凯旋入城仪式来再现骑士世界,对昔日权力和军事实力进行想象力填补。

堂吉诃德的荒谬在于对理想出现认知偏差。把本已堕落成糟粕的东西奉为可以治愈现实的瑰宝,显然是吃错了药。同样,美国的某些人始终坚持西式民主万能,将建国之初的价值观和政治设计奉上神坛,犯的是同样的错误。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最初的梦想已经走形变样,但其忠粉却浑然不知。就民主(democracy)的原始概念而言,这个源于希腊的词由两部分组成,一指人民或者是公民(demos),一指公共权威或统治(cracy),整个涵义就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从这个本源出发,能够体现全体人民或多数人民意志的政治设计才能称之为民主制。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民主制在美国已经蜕化、异化成了选举政治,或者说选票政治。政客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四年一折腾。他们到底是人民至上还是选票至上?到底是在为最广大人民服务还是为极少数金主代言?

▲ 美式民主已沦为金钱政治、富人游戏

二是最初的梦想其实也没有那么美,但后人却对其极力美化、神化。某些言必称民主、自由、人权,坚定捍卫“从前好(the good old days)”的人,也许并不知道,即便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古希腊雅典城邦,多数人也仅限定于特定的“公民”老爷们,并不包括人数更多的妇女、奴隶等非自由人。

而标榜以人权自由平等起家的国家,他们当然不愿提起,贪婪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扩张导致了无数黑奴血泪和印第安人冤魂。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外交一直是美国传统外交的支柱。但拨开这层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一些本源概念被神圣化、绝对化、原教旨化的同时,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实现过。

▲ 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大规模强制印第安部落迁出现在的居住地,到西部没有人烟的“美国大荒漠”去。

▲ 1890年,美国人在南达科他州伤漆河附近对印第安人苏族的部族拉科塔人进行大屠杀。

但某些人显然不这么看。美国保守政治行动大会大言不惭地指出:“我们为生在美国而自豪,这个国家从一无所有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曾经解放黑人奴隶的国家,是从纳粹魔爪中解放欧洲大陆的国家,是二战后重建了整个世界的国家。”

看到这段自白,少侠的想法是What’s up?我们看的是同一个世界的历史吗?这个国家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有着丰富的资源、广袤的土地和遍布的印第安人。原来为了解放黑奴,你们专程把他们贩卖到了新大陆。解放欧洲?欧洲人也这么认为的话,我无话可说,但是二战后中国的发展繁荣是中国人民自己用双手奋斗出来的好吗?

三曰怪诞伤身,或走向歧途。

失真的梦想指导下的言行必然是失状的。堂吉诃德的“骑士梦想”兑现成现实,竟是一路上许多荒唐可笑的蠢事——将风车当成巨人、把旅店看做城堡、将羊群视为敌军、释放一批恶囚后反被囚犯洗劫……

冷战后,美国一度对美式民主价值观和自由主义信心爆棚,多年来像堂吉诃德一般“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煞有介事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描述为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必由之路,四处鼓吹兜售所谓“普世价值”,煽动“颜色革命”,动辄以捍卫人权之名行巧取豪夺之实。

“阿拉伯之春”波及的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中东国家非但没能更好保障人权,反倒深陷战乱不止、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困局。

▲ “阿拉伯之春”10年后的叙利亚

现在,即便自家厅堂已然起火,他们仍基于一个个虚无的历史幻念,执着于“美国例外论”“美国伟大论”,以救世主的姿态对自己反复催眠,逃避现实中应该真正去解决的问题,转而寻找一个假想敌去虚耗资源、转嫁矛盾。

那个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桥段是极具隐喻的,风车是人畜无害的,它不会主动招惹人,而堂吉诃德却主动招惹风车,纯粹是他个人的胡闹。就像中国一直致力于和平发展,从没想过称王称霸,而美国某些人竟把中国定义为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风车再无害也阻挡不了堂吉诃德的疯狂啊。

但是,某些人和堂吉诃德终究还是有些不一样的。首先,堂吉诃德是天真幼稚的,好心办了坏事。反观前者,这些年所做的事和正在做的事,恐怕并非单纯出于好心吧。再者,前者的实力可是远非堂吉诃德这个瘦弱落魄的小乡绅可比。

放眼世界,美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在教育、科技、高端制造业、美元和国际规则上的优势,仍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支撑它的优越感和霸权野心,至于这个一定时期有多久,就看它自己怎么个折腾法了。目前其振臂一呼,还颇有一群跟班前呼后拥,不像堂吉诃德只有个骑驴的仆从,他们不仅骑得起毛驴,骡子也是不在话下的。

但是我们是不用怕的,原因就在于最后一个相似之处——

四曰注定碰壁。

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根本行不通,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这个,不解释。川建国一顿折腾之后,拜登在内力不济、外力有限、党派对立、民意内顾的烂摊子上已是极为纠结和左右为难。某些人再继续折腾下去,挤占的不仅是新政府肃清遗毒改善对华关系的空间,也是自身修复调整提升进步的空间。

“理性的政治人”是西方自由派设计代议制民主的逻辑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倘若政治人都不理性了,这套痼疾毕现的制度岂不更没救了。

▲ 堂吉诃德漫画形象

堂吉诃德死前说:“纵观我一生的行迹,还不至于判定我就是个疯子。我确实疯过,却不想作为疯子死去。”

勉之,勉之。

原标题:《那个可怜的堂吉诃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