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学相长:社会学习中的脑间可塑性

2021-03-19 11: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狗尾巴花 神经现实 收录于话题#神经前研 | NeuroHub126个

文献:Shamay-Tsoory, Simone G. "Brai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Interbrain Plasticity Underlies Learn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Neuroscientist (2021): 1073858421996682.

DOI:https://doi.org/10.1177/1073858421996682

导读作者:狗尾巴花 | 封面:Maxime GE

社会学习是一种“信息由一个社会主体(social protagonist)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主体”的学习方式,包括了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模仿( imitation)和建模(modeling)。其中,以互动(interaction)为基础的学习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观察学习不同,互动学习需要“教”与“学”的共同参与。大量的研究表明,与没有互动的学习相比,通过社交互动进行的学习效果更好。

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常识。但仔细想想,互动学习的“互动”部分不仅加重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更有可能引起负面情绪(如尴尬、拘束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那么,绵延千年、普及四海的“教与学”模式的优势究竟何在?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教学双方的协同(alignment)在起作用。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学双方逐步建立起对时间、空间、因果(causality)、意向(intentionality)等信息的表达共识,从而调整各自的身心状态,以完成教授/学习。简单地说,互动学习中可能包括了两种学习:学习与对方协调,同时学习技能/知识。

如果我们接受这一观点,那么对于学习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就不应忽视脑间耦合(interbrain coupling)的机制。在传统的学习机制研究中,分子-细胞层面的研究以及对具体脑区的研究占据主流。近年来,对大脑的功能性网络(functional network)的研究也在增多。当我们在讲大脑可塑性(plasticity)的时候,很容易将研究主体默认为单个的大脑。而近期发表在The Neuroscientist上的一篇文章中,Hypothesis提出,或许,是时候考虑引入“脑间可塑性(interbrain plasticity)”这一概念了。

文章作者将“脑间可塑性”定义为“多个大脑在耦合经历中对或长或短的改变作出反应,并由此改变互动参与者行为库的能力”。

这里的脑间可塑性描述了脑间网络(interbrain network)在互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作者提出的假设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互动次数增多,大脑之间的连结也会逐渐增强(如图)。

- Shamay-Tsoory, The Neuroscientist-

而这种学习的机制,作者类比了那句广为流传却断章取义的赫布理论——“Neurone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简单地概括为“Brai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以学习跳舞为例,作者认为参与互动学习的脑区主要包括了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和观察-执行系统(observation–execution system)。具体则包括了额下回(IFG)、顶下小叶(IPL)、初级运动皮层(M1)、补充运动区(SMA)和运动前皮层(PM),如下图所示。

- Shamay-Tsoory, The Neuroscientist-

作者提出,在初次脑间连结建立之后,后续的学习或许可以类比记忆研究中的再激活假设(reactivation hypothesis),通过巩固(consolidation)中再激活与本次互动学习相关的脑区,逐步建立起大脑之间的活动协同。而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泛化(generalization)将互动学习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包括伙伴内部(within-partner)和伙伴之间(between-partner)的泛化;前者指教学双方能够在更广泛的事情上达成默契,如一起学探戈的人再一起学华尔兹会更快;后者则指教学双方能够在类似的事情上与更广泛的人群达成默契,比如教过一个学生跳华尔兹的老师,再带新学生时会更容易。

将“人”放回原生环境——即社会中去研究,似乎是近年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一个趋势,也表达了我们对认识真正的、社会中的“人”的神经机制更近一步的愿景。而技术的发展,如功能近红外光谱术的出现,也使得超扫描技术(hyperscanning)研究成为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原标题:《教学相长:社会学习中的脑间可塑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