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谁是逼疯庞麦郎的凶手?
原创 一朵 晚睡
本文作者 | 一朵
01
上个周末,一则“知名歌手因精神分裂入院”的消息引起我的注意,点开来却看到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
庞麦郎?
错愕一会之后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那个在2014年以一曲《我的滑板鞋》名声大噪的原唱歌手庞麦郎。
他已经消失太久,不在我记忆中“知名歌手”的储备库里。
出面公布这个消息的是庞麦郎的现任经纪人白晓,他在视频中略带沉痛地宣布:
庞麦郎已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三四年,发起病来有自杀倾向,还会殴打身边人包括父母,因此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今后也不会复出了。
接下来,庞麦郎的父亲和老家的村支书也都对这个消息给予了确认,这已经不是庞麦郎第一次送医了,几年前有过一次治疗,怎奈效果不佳。
庞麦郎入院的消息引发了短暂的舆论热度,但也不过如蜻蜓点水一般,惊起一波小小的涟漪后又被接踵而至的周末综艺新梗给淹没了。
过气在娱乐圈就是如此残酷,人们没有兴趣讨论一个完全失去了热度的人。
我却想起,2014年“滑板鞋”也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是流行的宠儿:
被用作各种网络视频的鬼畜配乐,还间接助推了成龙大哥被造出“duang”的网络梗;
被TFboys、胡歌等大明星重新演绎,频繁登上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国内顶流综艺节目;
受到华晨宇、韩红等专业歌手的轮番翻唱,甚至后来吴克群还以庞麦郎为灵感创作了一首歌……
一时间市面上几乎当红的明星都迈过“魔鬼的步伐”,蹭一波流量话题。
红是一种玄学,虽然这首歌节奏混乱跳脱,庞麦郎的唱功更是乱七八糟,跳起舞来肢体表达不那么协调,可它就是莫名其妙地切中了时代的软肋,成为网络上最有热度的歌曲,被无数人哼唱、评论、追捧。
歌曲火出圈后,就有一众专业音乐人士抨击庞麦郎音乐素养不过关——节奏混乱、音调不准,甚至不在拍上的说唱还带着浓浓的方言口音,不配作歌手。
马上又有一波人跳出来维护,对“滑板鞋”进行反精英的解构,称赞歌曲中的质朴与纯真,不知是何居心地称庞麦郎是“旷世奇才”“中国农业电音大师”。
贾樟柯在微博上说,“《我的滑板鞋》把我听哭了,时间,时间会给我答案,多么准确的孤独啊。”
可能有一些朋友并不知道,庞麦郎最早出圈的作品并不是“滑板鞋”,而是2013年的《摩的大飚客》。
当时要为庞麦郎作编曲的音乐人,听了魔性的demo之后“哭了”,干脆到音频论坛发帖求助大伙给这首“神作”编曲,后来得到热心大神的编曲,让这首歌小有名气。
在北京参加选秀比赛时,虽然衣着破烂、身上还有味道、提着简陋的铺盖,但难得的“草根气质”被华数公司一眼相中,与他签下一纸合同,决定重金包装打造“滑板鞋”。
图源:人物《惊惶庞麦郎》
2013年年底,在唱片公司的编曲、录音等技术支持下,庞麦郎原创的“滑板鞋”完成了改编,又花了3天时间录音,最终在上百个小样中挑出最好的人声,拼凑剪辑出了我们最终听到的“滑板鞋”。
2014年5月,《我的滑板鞋》开始上线音乐网站,公司的6名企宣24小时3班倒,花钱买“摩擦”和“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关键词热搜,请段子手发声造势……
图源:人物《惊惶庞麦郎》
据说华数砸了几百万的宣传费,让这首歌横空出世、不断发酵,最终力压筷子兄弟的《小苹果》成为年度流行神曲。
《我的滑板鞋》终于火了,庞麦郎也红了,仅仅一个月间,公司就给庞麦郎接了30多场商演,每一场的价格都在3到5万元不等,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02
1836年,22岁的狄更斯因创作《匹克威克外传》而声名大噪,尽管他在读者心中一举成名,评论届仍不看好他。
当时的《评论季刊》曾对他做过这样的预测,“预知他的命运用不到什么本事——他会像火箭那样升上天,又会像棍子般地栽倒下来。”
用这段话来形容庞麦郎的人生,再准确不过。
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自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却性格孤僻,郁郁寡欢,没有同龄的伙伴,最好的朋友是姑姑家的奶牛。
庞麦郎在老家
小时候作文写得很好,还在校报上发表过文章。外出打工时在汉中的一家KTV做服务员,又喜欢上了音乐。
之前干什么都没有耐性,动辄放弃的他从音乐中找到了力量,迈克尔·杰克逊成了他的榜样,他发誓也要成为那样的国际化歌手,把所有的业务时间都用来创作。
最终带着一本写满歌词的小本本和父亲给的6000块钱来到北京闯荡,靠着一股堪称偏执的精神打动了华数公司,最终签约成功。
图源:人物《惊惶庞麦郎》
但走红没多久,庞麦郎就开始了一系列迷惑操作,活活“锤死”了自己。
先与捧红自己的华数文化传媒解约,原因据说是因为“不是专业的音乐公司”而感到上当受骗,还缺席了两百多场演出,被老东家告了也拒不应诉不赔偿,被列入失信人名单划为“老赖”。
拒绝过央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电视台以及《中国有嘻哈》、《奇葩说》等大热节目的邀约,原因都是类似“国际化不能上地方台”这种自大到让人费解的理由。
图源:人物《惊惶庞麦郎》
与他有过接触的人似乎都不能理解他的思维逻辑。《人物》的一篇专访细致入微地采访了庞麦郎和他的工作伙伴,描述他成名后的逼仄窘境,狂妄与无知。
一时间,本就处在争议漩涡的庞麦郎的处境每况愈下:
出场费从上万降到几千元,前来捧场的观众缪缪,经常入不敷出,还经常闹出跟不上拍、对嘴假唱的舞台事故。
据说曾经在合肥的一场演出,最终只来了7个观众,1500块的门票扣除500块场地费,还不够他和经纪人来回的路费和食宿。
2015年,庞麦郎重新签约了经纪人白晓,又发行了《肮脏的恶魔》《孩童时期》《恶魔不要啊》等数十首歌曲,但却无一首能掀起《我的滑板鞋》的浪潮。
在演艺圈逐梦之路彻底崩塌前,庞麦郎也“想通”过,回归主流价值观选择,但为时已晚。
2019年底,庞麦郎在微博带着自创的滑板鞋品牌“Sonar time”宣布回归,价格从三百到八九百不等,比起阿迪、耐克并不算高,但流量不再的网红要卖货谈何容易?
不出意外地,庞麦郎的滑板鞋网店销售业绩惨淡,买家通常只有两三个人。就算试水风口浪尖的直播带货,直播平均观看人数也不过1000人,总共只卖出去3双鞋……
最后品牌只有关门大吉。
2020年,庞麦郎曾发微博说自己要积极接受采访,多多参与电视综艺。
然而谁也未曾想到,等待他的不是更多的曝光,而是被强制送入医院治疗的消息。
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引发舆论关注了,从此后,必将淹没在时代的记忆中。
庞麦郎被送进精神病院前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伍迪·艾伦的电影《爱在罗马》中,有一段寓言般的故事,一个明明无聊透顶甚至有些讨人厌的人,有一天推开家门就受到闪光灯的追逐,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们关注、解读他任何一个动作……
当时看只觉荒谬,现在看一切都应验了。
在这个“谁都有5分钟成名机会”的互联网时代,成名所需的基本功被压缩到尘埃里,再也不用台下十年功的磨练,也无需创作出达标的文艺作品,仅凭一张美照或丑照、一句出位的言论、一段剪辑的小视频……都可以“一夜成名”。
庞麦郎的一夜爆红,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网红一样,是经过包装、资本操作,撞上了当代人们猎奇、娱乐至死的心理,是小概率的偶发事件。
和筷子兄弟、刀郎等突出重围的草根歌手比,他没有创作歌手所必须的天赋和过硬的功底,又没有识时务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无穷尽的天使贵人点拨、投资。
庞麦郎的经纪人白晓说庞麦郎是中国版梵高
他的走红是偶然,不红是必然。
流量时代,多少人走红,然后又消失,庞麦郎不过是其中一个而已。
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大众的娱乐记忆不过3秒钟,庞麦郎终将被彻底忘记,还将有无穷的“滑板鞋”被制造、被娱乐。
03
庞麦郎的故事微缩成一句话,就是一个网红,回归到素人,最后变成一个病人的故事。
他生命中的癫狂与分裂早有症状。
明明原名庞明涛,却给自己取了“国际化”的艺名约瑟翰·庞麦郎;
明明生于1984年,却自称是90后;
明明土生土长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一个闭塞村落,村里只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需要坐2个小时大巴车才能到县里,却声称自己生于“台湾基隆”,即便被无数同乡上线戳破,仍一口咬定自己“祖籍台湾”;
明明生于标准的农民之家,家中只有五亩田地和简陋的三间平房,除了务农、务工的父母,还有一个哥哥,却曾在媒体面前淡定地否认农村父母的存在;
明明父母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倾其所有,家里家徒四壁,却被他坚决否认,还说他们都是嫉妒我,要搞我;
明明很想红也很享受红,在接受采访时又傲慢无礼,要求让你们长得最好看的记者采访我。
图源:人物《惊惶庞麦郎》
一切的谎言都隐藏着某种渴望,或者想要成为的现实。
在他这一切怪诞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他的理想自我。
他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着体面的出身,有才华有颜值有尊严,受人敬重被人倾慕的男人,他要的不仅仅是红,而是用红来洗刷自己的过去,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自己。
原生家庭、父母、他自己,都让他觉得是一种羞耻的存在,他觉得成功是唯一能够改变这一切的途径。
但最终他失败了,一个完全自我否定,存在着巨大自我厌恶的人完全无法承受成功的重量,他所逃避的自我最终成了他无法承受之重。
所有无法接纳自我的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最终疯掉。
庞麦郎走过的这条路,更像是堂·吉诃德的追梦骑士之旅,追寻着不切实际的音乐梦、成名梦,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又受自身能力所困,无法形成有逻辑的判断,将偶然的走红当成必然,将莫须有视为真理,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能或不愿面对现实……
我不愿指责一个病人的无能为力,我感到痛心的是这个浮躁的流量时代,给他最重的一击。
可怕的审丑心态,为不够专业的“滑板鞋”和庞麦郎搭梁造台、推波助澜,生造出以供大众取笑的“小丑”,纵容不够资格的人被看见、被讨论,为荒谬寻找合理性。这足以砸晕一个普通人。
一夜成名的机会,看似给了庞麦郎实现梦想的巨大幸福,实则加剧了现实吞没他的进程。
如同中了巨额彩票的普通人,无法用财富创造幸福,结果被财富反噬。
无法自洽的庞麦郎最终杀死真实的人设,逃往幻想中的“加湿比克”(他为汉中市取的名字,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庞麦郎一个人的悲哀,这个时代谁不凹人设呢?
明星们个个都自带标签,耿直的、呆萌的、女神男神,普通人也会精心PS一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假装自己活得岁月静好。
否认真实的自我,然后用一个虚假的完美自我来代替,我们选择从外部的成功来定义自己,无休止地想要证明自己。
我们索取、追逐、竭力全力梦想成真,然后呢?
然后还是欲壑难填,总也不能停止住脚步,自己和自己捉迷藏的结果是,我们搞丢了自己,得到了虚无。
图源水印
- END -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介绍:一朵,“晚睡”特约作者。媒体记者、自由撰稿人,热爱写作,向往美好,无论身在何处,都选择仰望星空。
原标题:《谁是逼疯庞麦郎的凶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