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寻找中国最宜居城市,千万别忘了珠海
原创 良豪 新周刊
南海之畔,珠生于贝,贝生于海。/图虫创意
做一个宜居小城,还是经济热土?年轻的珠海更谙熟两者双赢的密码。这样一座年轻有为的宜居城市,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意来这里生活?
珠江在广东八门夺海,有一半都和珠海紧密相关。珠海东西辽阔,临海河流交织,内陆丘陵密布。受限于这般复杂的地理条件,逢山挖隧道、遇水架大桥,是打通交通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各项桥梁隧道工程的进展成为了珠海人绕不开的话题之一。
素有“百岛之市”之称的珠海,在刚建市的头几年里,市区被纵横交错的水网切割成若干个孤岛,轮渡是沟通这些孤岛的唯一选择。
没有桥的年代,轮渡是珠海人出远门的必选工具。/图虫创意
42年后,穿梭水网间的轮渡早已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用钢筋混凝土织起来的桥梁,不仅越织越密,而且越织越长,共同在这片1736.46平方公里的陆地上织出了珠三角西岸的重要节点枢纽。
但珠海的横空出世,靠的并不是越织越密的跨海大桥。在外人眼里,浪漫的海滨后花园更适合形容这座海滨小城。蓝天白云,日月相伴,漫步情侣路,向海而歌。闲情逸致的滨海生活,更容易催生多巴胺。每年的十佳宜居城市,珠海都必名列前二。
也因为面朝大海,珠海人更喜欢走与珠江口东岸与众不同的改革之路。1988年,珠海提出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发展战略,从此开始一路开挂:科技人才从五湖四海聚集于此,并在这里向四面八方输出中国制造的含金量科技产品——毕竟,安于做一个宜居的经济活力小城,年轻的珠海更谙熟两者双赢的密码。
珠海的青山绿水,就很能让人愉快地大口呼吸。/图虫创意
中国海洋文化的先声
摊开广东省全图,珠海只是珠江口旁边小小的一块。但珠海的过去,却不是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石器时代的珠海,还是伶仃洋上的几座孤岛。当海水逐渐退去,沙丘逐渐展露出它原本的模样。风来雨往,寒来暑去,先民们从大海得以给养,开始在此聚居生息——而珠海的海洋文明,就从这几座沙丘开始讲起。
“居于海上”“便于舟”,是对千年前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远离中原大地,南越先民在这片海陆交界的土地上与海洋为生。他们当中有不少捕鱼好手,一叶扁舟、一张渔网,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南粤大地丘陵密布,临海礁石众多。在没有笔墨纸砚的年代,充满智慧的南越先民们用石器在大块平整的石面上敲凿他们的丰富日常:捕鱼启程,波涛汹涌,男男女女在岸边舞动,鸟兽虫鱼各得其所……宝镜湾抽象而密集的摩崖石刻里,凿响了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先声。
人类的半部文明史,是刻在石头上的。/图虫创意
海洋用丰富的资源哺育着珠海先民,珠海先民们也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到了先秦时代,海洋慢慢变成了海滩,珠海一带就拥有极为发达的渔业经济;到了唐代,这里盛产海盐,制盐业应运而生。
由于这里盐场众多,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珠海很快成为了对外航线的必经之地。
唐朝初年,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至此,管辖珠海的东莞县便在今天的山场社区所在地设立文顺乡。唐肃宗在位时,东莞县官府又设置了一个军事营镇,称为香山镇,而盐场也顺理成章更名为香山盐场。香山和山场,就这样第一次留在了珠海六千年的历史长卷中。
很长一段时间里,制海盐是珠海最大的经济产业。/图虫创意
从前的五桂山是一座盛产茶叶的神山。北宋地理学家乐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香山“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香山地处边防重地,在设立的营镇,镇将的品级与县令相等。因此,香山镇的落户,令山场一跃成为珠海最早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成为了珠海以及临近的中山和澳门的根之所在。
但山场的中心地位并非百年之柄。尽管北宋时香山就已经升级为寨,然而政权更迭,香山寨随后被划出东莞县,和周边地区组成香山县,并将县城迁至石岐。乾隆年间,山场一带的海水逐渐远退,盐田变成了潮田;到了道光年间,潮田完全脱海成陆,繁盛了近千年的制盐业渐渐式微。繁盛一时的山场,就这样回归寂静。
一座海滨小城的星辰大海
2008年2月,刚从美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的施一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能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九年后,由他参与筹办的西湖大学正式开学。
很少人会联想到,西湖大学的精神源泉,可以追溯到南海之滨的珠海。
施一公曾向西湖大学的学生推荐一本书《先行者容闳》:“我希望西湖大学的同学们都能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一百五十年前容闳在中国的奋斗目标。”
施一公坚信西湖大学是探寻中国教育出路的实践。/央视《面对面》
容闳是珠海人,首位出国留学的中国人,150年前正是他推动了浩浩荡荡的留美幼童计划,让国人开始求知于新世界,并且拉开了中国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序幕。施一公的母校清华大学,其首任校长便是珠海人唐国安,留美幼童的其中一员。
一座城市的故事,往往由众多个人物群像集合所成。在当年的留美幼童中,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的唐绍仪,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的校长蔡绍基,也都是珠海人。这座与海为邻的边陲小城,150年前便开始扬帆出海。
1847年,容闳从广州黄埔港出发,经过中国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绕道好望角,停靠大西洋圣赫勒拿岛拜祭拿破仑,航行了98天之久,抵达美国东海岸的纽约。
他最初被父亲送到洋学堂,父亲的目的只是让他学业有成后在洋行当一个买办,日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已。
但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日益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之中。“开眼望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了当时清末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情况。在美国留学的容闳,深知报效国家责任之重。他曾在《西学东渐记》里写道: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婉拒美国体面的工作,毅然决定回国,投身教育救国之路。
施一公曾这样评价容闳:“容闳睿智、执着,爱国而开放,充满激情却又富于理性,十数年如一日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可以说,如今的每一位学生如果一代代往上溯源的话,最初的老师都可以说是容闳。”
唐国安也深知教育改革的责任之重。清华履新首日,唐国安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前暮气沉沉的清华学堂焕然一新,逐步成长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
清华“四大建筑”之一的大礼堂,在百年前正是由唐国安主持修建的。/图虫创意
一百年后,教育改革的号角在唐国安的家乡再次吹响。首个地方政府与高等学校联合办学的新模式、首个综合教育园区、首家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都在珠海扎下了根。
唐国安的同乡、同样是留美幼童的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则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
追随孙中山多年的唐绍仪,将民主共和的理想倾注到了家乡珠海。1931年,更名为中山县的珠海升级为“全国模范县”,唐绍仪回到珠海,兼任中山县长,并将县城迁至了唐家湾。
在这块试验田里,唐绍仪制定了《中山县发展大纲》,打造中山免税港,力图将唐家湾打造成为世界闻名的田园都市。
今天走在唐家湾,仍能感受到昔日唐绍仪倾力打造的唐家新城的气息。/图虫创意
但好景不长,1934年唐家湾兵变,唐绍仪的田园都市梦破灭,被迫离开故乡,这一去便是永别:1937年7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唐绍仪在上海的寓所里被刺身亡。试着再次焕发生机的珠海,也再次回归寂静。
但这项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注定不会就此停摆,近半个世纪后,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珠海又再次踏上了它的星辰大海。
从青铜变王者
建市初期,珠海就像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但也没有方向。
全市只有一盏红绿灯、一条路、一个警察,市区被纵横交错的水网切割成若干个孤岛;经济特区区域只有6.18平方公里,城市经济支柱仅靠农业。和珠江口对岸的深圳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珠海的白纸上还没有成型的图案。
如何在这块边缘之地上建立新城?珠海决定走一条与深圳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发展致富,首先修路。1983年起,轰轰烈烈的马路建设在珠海全市铺开,一条马路、一盏红绿灯的陈年往事就此不复存在。
对于老珠海人来说,香洲就是珠海的全部,去一趟西区就是去遥远的异乡。1993年11月,磨刀门宽广的江面上被钢筋混凝土缝合,全长3.125公里的珠海大桥将西区接到了经济发展的快车上。
如果西区很遥远,那一定是珠海大桥太拥堵。/图虫创意
当时的老珠海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曾经是农民晒谷物专用的珠海大道,如今是珠海最堵车的道路之一。
但谁又能想到,这只是珠海从青铜变王者的第一步。之后在珠海落地开花的各类知名项目,比比皆是:
两年一度的中国航展落地三灶、泛珠三角超级赛车节响彻唐家湾、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盘活了横琴的知名度、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让高栏港再次振兴……
珠海航展,从来不乏澎湃的热情与热烈的欢呼。/良豪
改革开放初期,GDP挂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珠海却偏要说不。
珠海建市初期,就制定了远至200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路线图,明确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将珠海建成一座海滨花园城市。
很显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四十年前就是一股清流。但是,不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中心,拿什么来搞发展?
千里一贤,谓之比肩;黄金累千,不如一贤。1992年3月,珠海拿出百万元巨资,重奖科技劳动者。
在当时人均工资仅数百元的年代,百万元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更像是一棵巨大粗壮的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颁出重奖的同一年,雷军来到珠海,成为金山软件的第6名正式员工。和雷军一起移师的,还有30岁的史玉柱和他的巨人团队。而雷军的“赌约”对手董明珠,从珠海到南京开拓“毫无一丝裂痕”的空调市场,拿下了个人全年3650万元的销售额。
当然,这棵金梧桐树招来的高科技凤凰,使得珠海的白纸越画越饱满,让珠海从曾经GDP总量全省垫底的边陲小城,一跃成为广东的中坚力量。
这样一座年轻有为的宜居城市,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意来这里生活?
容闳的故乡南屏镇,如今已经成为珠海最有活力的片区之一。/图虫创意
珠江口西岸的未来
1999年,珠海南端的横琴岛迎来了首座出岛大桥——横琴大桥,横琴岛上的村民们第一次坐上了开往市区的14路公交车。
那时候的横琴只是一座人烟稀少的边陲岛屿,全岛仅一家农村信用社、一条公交线路,蕉林绿野和桑基鱼塘是这里最常见的景色。由于交通闭塞,岛上人烟稀少,淡水资源贫乏,这座珠海第一大岛的发展建设一直无从谈起。虽与澳门一河之隔,但到了夜晚,横琴却只是对岸金碧辉煌的“配角”。
世外桃源的日子在2009年迎来大变局。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正式宣布开发横琴岛。
彼时的澳门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以旅游博彩业为支柱的澳门土地有限,人口密度高使发展处处受限。借助横琴、开发适度多元化的经济,似乎是必然之路。
得到了国家的全力支持,琴澳双城的故事开始一路高歌猛进。
从前的澳门大学栖身于氹仔山间,只是一座占地面积仅0.05平方公里的、学校设施严重不足的“社区大学”。2013年7月20日,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正式投入使用。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和普罗南欧式建筑在横琴岛的一隅相映成趣,比原校址大20倍的新校园也让澳大的声誉逐年提高。
澳大搬到了横琴,更像一所真正的大学了。/图虫创意
2015年,澳门青年周运贤来到横琴,带领他的创业团队进入了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如今,他的团队已经成为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的佼佼者,而这座青创谷也成为了数以千计的澳门青年在横琴筑梦成长的基地。
在澳门执业十多年的内科医师欧伟乐,将澳门的“诊所式”医疗服务带到了内地。他考取了内地的医师资格证后,在横琴岛上开设了第一家独立诊所。到了今天,“跨界”到内地的澳门医生进入了横琴的公立医院开诊,将澳门的中医特色带到了横琴。
类似的琴澳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其实,横琴所展现的,远不只是琴澳双城的同心故事。
2011年,史玉柱曾在微博上预言:“珠海横琴岛,政策如此优惠,位置如此优越,投资如此巨大,列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规划,横琴岛五年后必有好戏。”
如今,凭着国际级休闲旅游岛的新名片,横琴早已站在了潮流的顶端,逐渐成为珠海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头号玩家”之一。
当年蕉林绿野的小岛,如今早已横空出世。/图虫创意
横琴的这部好戏,正在影响着珠三角西岸的未来。
从横琴出发的珠机城际列车一路向北,列车经过湾仔后驶出桥面,澳门半岛的景色清晰可见;在前方,港珠澳大桥横卧在伶仃洋上,蜿蜒的道路延伸入海。
拱北口岸旁的珠海站是珠机城际的终点。站台层的另一条铁轨上,一辆开往广州南站的动车组列车缓缓驶离。通车十年的广珠城际铁路早已接入“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中,四面八方的旅客通过高铁来到珠海,在拱北过关前往澳门,或是经大桥口岸前往香港。
城轨和大桥加持的拱北,摇身一变成为了交通枢纽。/图虫创意
去年,黄茅海大桥在崖门水道打下了第一根基桩,沟通珠海东西部的“第二通道”洪鹤大桥已经全线通车。而将它们串联起来的鹤港高速工地上,工人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它们像是珠江口黄金三角上的一条条巨龙,为这座宜居的经济活力小城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1] 珠海传:近代中西文化走廊. 陈钰千红亮
[2] 为何偏偏是珠海?地道风物
[3] 宝镜岩画藏身孤岛四千年. 《广州日报》
[4] 宝镜湾轶事. 蔡旭
[5] 在珠海,找到海洋文明的传承. 《中国证券报》
[6] 香山驿事第十九期 | 珠海根之所系——香山场的故事. 南方+
[7] “三大市长”梁广大. 王志纲
[8] 30年造桥往事:把珠江缝起来. 新周刊
[9] 25年前的今天,整个珠海都沸腾了!这一幕谁记得?珠海特区报
[10] 卓家伦讲述“科技重奖”诞生的背后故事:“珠海从未停止实践探索的脚步”. 珠海特区报
[11] 港澳专才 横琴逐梦. 《人民日报》
✎作者 | 良豪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寻找中国最宜居城市,千万别忘了珠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