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舌尖下的中国|用食物改变世界,72岁创业也不晚

简艺
2021-03-19 13:2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2021年新年初始,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位90岁老人与世长辞。这位老人18年前再创业,在离世前一直投身其中,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行动力改变了世界。

这位老人就是希德•勒纳(Sid Lerner),一位横跨1960-1990年代美国广告界的传奇人物。希德的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匈牙利人,一战后移民美国,二人在曼哈顿的下东区相遇,靠经营小食品店将孩子抚养成人。

在新泽西长大的希德,1949年去念了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在校期间他做了四年的校刊,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毕业之后在曼哈顿的麦迪逊大道开始了数十年的成功的广告事业。从1920年代以来,麦迪逊大道一直是美国广告产业的代名词,希德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因他的经典创意广告系列而走红的Mr. Whipple,也一度成为超越卡特总统的北美公众最熟悉的面孔。

在麦迪逊大道扬名立万之后,顺风顺水的希德在麦迪逊大道上拥有了自己的广告事务所,别忘了,那可是美国电视以及电视广告业的黄金时代。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希德原本可以享受富足的退休生活。然而,200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次研讨会,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在这次研讨会上,72岁的希德了解到,过度的肉类消费让美国人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人口不断攀升,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而要降低这个公共健康的风险,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次研讨会最后建议,美国人平均减少15%的肉类摄入。但问题是落实到每一餐,这15%这么算?如何操作?

希德很快做了一个算术:一周21餐,15%大约就是3餐。那么与其让美国人计算每一餐如何减少15%的动物蛋白摄入,每周减掉一整天三餐的肉食,岂不是操作性更强?

回到家后,希德做了一些功课。他发现一周减少一天的肉食,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在20世纪,仅在美国就有两次“每周减少一天肉食”的政府倡导。

最早的无肉日其实是周二

第一次倡导是在一战时期。因战时供应紧张,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号召美国人每周二不吃肉、其余六天每天再减少一餐的肉食。政府将一周减少九餐肉食的倡议简称为“无肉周二”(Meatless Tuesday)。这个政策的核心在二战时期,被时任总统杜鲁门再次采用。而对于后者,希德在孩童时期是有记忆的。

做完这些案头调研后,希德受到了启发:他再次开动了广告大咖的专业头脑——巧妙的广告设计可以引导人们购买某种商品,为何不可以做类似的设计去引导人们吃得更健康,从而改善公共健康状况?二者虽目的不同,其背后塑造消费习惯的逻辑却是一致的,而这恰恰是希德在麦迪逊大道几十年的成功经验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目标确定后,第一个问题是“一周中的哪一天最合适?” 是沿用之前的“无肉周二”呢,还是另一天?

改变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到用餐行为的转变。希德在近期的行为学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工作日-周末”的节奏当中,可以找到人们行为的节奏,比如,周一大部分人都更容易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戒烟、多运动、减肥等等。

“Meatless Monday”全球总裁Peggy Neu在TEDx曼哈顿的演讲上介绍谷歌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图片来源:TEDxTalks

谷歌的一项研究证明,人类行为以周为单位呈现了惊人的规律性、有着类似心跳一样的起伏节奏,其中“周一”几乎毫无例外地成为每周行为改变的高峰时期。

没错,那就周一吧。不过,与一战、二战时期的“无肉周二”不同的是,战时的减肉行为基于食物供应的不足,而这一次的“无肉周一”对治的却是营养过剩的问题。

“大想法”如何“不胫而走”

麦迪逊大道老炮儿希德非常清楚,像任何一个麦迪逊大道上成功的广告案例一样,光有“大想法”(a big idea)是不够的。想法能否成功,要看看它是否

1)足够简单(simple)

2)足够好记(memorable)

3)是否“长腿”(has legs),也就是自带传播属性,不胫而走。

希德把自己多年丰厚的积蓄拿出来,和太太共同成立私人基金会,推动“周一倡导”(Monday Campaigns),以“无肉周一”为核心,同步推动周一增加运动、减少吸烟等正向行为改变。新机构的核心团队多来自商业广告背景,比如“无肉周一”全球总裁Peggy Neu是一位拥有20多年经验的成功广告人。

因此,“无肉周一”(Meatless Monday)从一开始就是冲着行为改变去的:没有说教、没有学术数据、没有负罪感,只有正向改变以及如何改变。

对于拥抱周一无肉日的人们来说,关键一点是:他们知道了,这一天怎么吃,而且不光是自己,也能告诉其他人这一天怎么吃,这样一来,加入的人群才会壮大。在这一点上,大厨和厨艺达人能发挥的作用就大了。从纽约等大都市开始,“无肉周一”成功地得到了很多大厨的支持,不光是名厨,还包括大大小小的餐馆、饭店和供餐机构厨师的支持。

之后发生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无肉周一”登上了全美电视收视率冠军《奥普拉脱口秀》,获得了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和Kathy Freston等影响力巨大的食物畅销书作者的推荐,在挪威军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等食堂得到推广,经由美国前副总统艾尔·戈尔等推荐为改变气候变化的最重要举措之一,被纽约市政府推广到全纽约公立学校,等等巨大的成功。

“无肉周一”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开源原则,也就是,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城市或者社区发起“无肉周一”。这个倡导因此在全球遍地开花,成为饮食习惯改变领域最知名的符号之一,同时也呈现了很多不同的面向。甚至项目的名称都可以根据当地文化、社会语境进行创新和更改。

比如,“披头士”乐队成员Paul McCartney和他的两个女儿与2009年6月15日发起了“Meat-Free Monday”倡议。再如,在华语地区,“无肉”(“无肉”的英文原文是Meatless,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在分解成两个词,就变成了Meat Less,即“少肉”)一词容易引起负面的联想,于是更“正能量”的说法被发明出来了,如“蔬食周一”及“周一请吃素”等。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在中国大陆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到了2010年代,食物系统的弊端逐渐在公共健康、环境治理、动物福利等领域显现。最早一批关注食物议题的人,一部分回到农村从事生态农业实践,成了“返乡青年”、“生态农人”,力图在生产端做出改变;而更大一部分人则变成了素食者,在消费端践行。

正因如此,“无肉周一”这样简单易行的推广方法,受到了素食推动者的广泛关注和采用。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提出“周一请吃素”上海“环保加素度”团队,从2014年7月创办至今,他们主办和参与了近百场线下活动,包括影响力较大的、游客人数超10万的户外美食节:河马生活节。

与此同时,一些餐馆也主动发起“周一无肉日”活动。即便只提供蔬食的素餐馆,也在 “周一+无肉”的公众认知上积极作为,如广东的素囍蔬食餐厅从2017年开始,周一吃素免收茶位费和服务费,借此吸引更多人在周一食素。类似的活动在全国有很多,从而进一步普及了“周一”与“无肉”的大众认知,成为认知度最高的食物消费的转型公益“品牌”之一。

然而,“无肉周一”从未想过建立自己的“品牌”。正如“无肉周一”团队在缅怀文字中所写,希德是一个行动力极强的人——想到即做。同时他为人低调,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全球知名的倡议来自于他,也不知道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蔬食周一“活动的起源。

因为无“正版”,故无“翻版”。无“翻版”,则处处开花。即便创始人悄然离世,亦不会对推广有丝毫影响。如此印证了《道德经》所说: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参考文献:

MM 100th anniversary 

Campaign Aims To Make Meatless Mondays Hip

The Occasional Vegetarian - A former ad man in Bridgehampton crafts the soft sell for eating less meat. 

(作者简艺系良食基金创始人)

以食物见世界,借舌尖论未来。

"舌尖下的中国"专栏由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策划及撰写。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