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零工,会是打工人的新选择吗?

2021-03-17 18: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理想节目 看理想

由于疫情的影响,关于就业困难的普遍焦虑情绪被进一步加剧,零工经济随之被推到人们眼前,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在一种隐隐的惶恐之中,必须要搞些“副业”,学些“技术”,才能让自己不被淘汰,在竞争更加激烈的人才市场里生存下去。

虽然在此之前,零工经济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快递行业、外卖行业......但只有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我们才能多少彼此共情,意识到所谓的就业方向、职业规划在现实面前是多么脆弱。

疫情对人和产业的影响有时候是很微妙的。疫情之后,小区门口出现了很多“三蹦子”(汽油动力带棚三轮车),专门载送那些距离地铁站较远的小区里的上班族。当你在扫码的时候,看见她的微信名字上赫然出现“某某超市”,才会意识到她是隔壁那家因为疫情倒闭的菜市场的菜商。

还有夜晚开车的滴滴司机,闲聊之间才得知很多司机都是疫情之后开始这份副业工作的,“我之前单干白天的工作就够了,现在不行了。”

就像原本的路径被堵死了,三轮车司机找到了一些“灰色地带”谋求生路;而滴滴司机则通过延长夜晚的工作时间去填补生活里的漏洞。这些转变看似很自然,他们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些变化,但也很残酷。

在看理想节目《别怕,这就是经济学!》中,主讲人经济学家梁捷讨论了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北方最重要劳务市场马驹桥的基本情况、日常模式以及疫情对它的冲击。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另一群人的生存模式,他们如何在北京的边缘,用零碎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组建自己的生活,并生存下去。

讲述 | 梁捷

来源 | 《!》

1.

疫情之后

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零工经济,英文叫Gig economy,是指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非全职工作,而且公司也日益依赖非全职人员来完成公司业务的一种经济形态。举个例子,快车司机就是一种零工经济。

这些司机可能平时也有自己的工作,但是下班之后,可以依靠开快车来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在抖音和快手上做直播,如果你能从中赚到钱,那么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零工经济。

零工经济现在已经变得很普遍。有个网站叫猪八戒网,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很喜欢,想找人设计个logo、做一些难以归类的工作,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实现。

有人认为,美国目前有20-30%的人都在从事某种程度上的非全职工作,而零工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非常传统的工作方式,不管是在拉美、非洲,还是印度,你都很容易找到大量愿意打零工的底层人群。

这些底层人群没有很高的教育水平,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但有力气,愿意干活。很多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这样的零工工人。

但是从去年疫情爆发以后,对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都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于穷人的冲击尤其大。很多经济学家已经开始研究新冠疫情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很悲观: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本身受失业冲击小,更容易找到工作,所受影响相对有限。但对于只受过基本教育的群体来说,灾后整体市场的就业需求会比较疲软。他们一方面容易经历长期持续的失业,另一方面金融保障也比较弱,比如收到外部汇款会减少,这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

疫情爆发以后,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不同教育水平群体的工作环境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美国金融和保险从业者中有75%的人可以远程办公,所以疫情并没有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太大影响。而在食品行业,只有不到3%的从业者能够远程办公,所以从业者要么失业,要么只能冒着风险去打工。食品行业这次受到了重创,而且食品行业的平均收入要比金融业低得多,后果是更严重的。

疫情期间,社会最需要的其实是直接与人、物打交道的从业者,大家对此一定深有感触。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送快递、送外卖的小哥,但是这些从业者获得的经济报酬却很低。

我们还看到大量护士、清洁工、驾驶员、食品厂工人、护理人员、仓储工人等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工作、参与抗疫、照顾病患、维持基本的经济运转,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是在疫情之前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之前的收入分配结构中并未考虑疫情所导致的风险,所以他们的收入水平是偏低的。

这些能在疫情期间找到工作、维持自己生活的人,虽然赚得不多,但也不算是最悲惨的群体。很多原本从事零工工作的人,在疫情到来之后完全失去工作的机会,他们才是受疫情打击最大的一个群体。

有一个人群大家也许听说过,叫“三和大神”,这主要是指在深圳龙华三和人才市场附近的一批从事零工的群体。这个群体把自己的生存要求压到最低,渴了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饿了吃4块钱一碗的面,晚上就去睡5块钱通宵的网吧,实在没钱了就去打零工,上一天的班可以赚100多块,可以支撑三天,等实在没钱了再去打工。

这个群体的精神面貌堪忧,引起很多人的关心,日本NHK电视台专门拍过关于他们的纪录片,去年也有一本关于他们的社会学专著出版,书名叫做《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田丰、林凯玄 著

三和人才市场并不是特例。在中国,从北方到南方,很多大城市周边都有这样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大城市需要大量低技能的劳动力,比如上海的劳务市场在昆山,而北京的劳务市场则在马驹桥。

去年有北京的朋友告诉我,马驹桥的劳务市场在疫情期间被拆了,让我感慨了很久。今天又看到新闻,大兴确诊病例发酵,通州马驹桥镇要求全员核酸检测。

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大概一年半以前,我在北京通州马驹桥劳务市场考察时所看到的一些东西。

2.

北京的“三和”马驹桥

一个无聊的小镇给了数万人生存机会

即使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也可能不知道马驹桥。它位于北京城的东六环,通州区与大兴区的交界处。马驹桥与北京城区之间的交通不是很方便,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叫做荣昌东街,但距离马驹桥也有好几公里,需要大巴接驳。

这个地方毫无特色,一般的北京精英白领不知道它也很正常,但是它在体力劳动者中却有很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北京的劳务派遣中心,也可以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劳务派遣中心,是很多进京务工人员落脚的第一站。很多人从小地方到北京,一个人都不认识,举目无亲,想找工作,但也得有地方去。这时候,马驹桥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除了马驹桥镇中心的马驹桥派出所,恐怕没人搞得清楚这里到底有多少人。据估计,这里大约有10万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流动人口。这里每天都有大量人口变动,每天都能看到拖着箱子在这里来往的行人。

有的人只在这里待一两天,找到长期工作后就搬到更靠近工作场所的地方去了;可还有些人,选择在马驹桥常住,甚至一住好多年,毕竟这里的生活成本要比北京城里低很多。

典型的马驹桥的一天,是从清晨4、5点开始的。

马驹桥的中心是兴华中街与漷马路交汇的十字路口,拐角处是一座叫做金典百货的大楼,这也是马驹桥的标志性建筑。从清晨4、5点开始,就不断有人往这个十字路口汇拢,然后找个树荫往地上一蹲、静静等着。

6点左右,很多企业或者人力公司的大巴开始出现在街头,其中有些是前一天或更早前就与劳动者商量好的工作,早已有口头协议,现在只需把这些劳工一个个接上车,车辆很快就在马驹桥消失。

另一些大巴上则是临时招工,日结工资,工资往往是干一天赚个150、160块。招工的人在十字路口转一圈,沿途喊几嗓子,一般也很快就能招满。到了7点以后,招工的车基本都开走了,等着找活却还没找到的人,也就陆续散去。

早上这一轮招工、上班,是马驹桥最主要的就业方式。整个白天,马驹桥都冷冷清清的。有些人可能在睡觉,或者在网吧,反正也没什么事做。

路边一字排开,都是各类人才公司的门面。每个公司都有一些不同的就业岗位,但工资都相差不多。这些公司白天都很冷清,员工坐着默默地看手机,偶尔有几个新来的人进来问情况。

真有决心来找工作的,可能几句话也就谈妥了,从不啰嗦。这里工作多半不复杂,只是比较苦、比较累。收入也没多大花样,日结或者月结,也许包一两顿饭。人才公司再叮嘱几句注意事项和处罚条例。

这里也没有复杂的用人流程,不用看什么学历学位,最多登记一下身份证,双方约好明天一早会合的时间地点,就可以了。

每天傍晚5到6点,这里还有一轮招工用人的小高峰,但规模没法和早上的那波相比。晚上大巴拉去上班的工作,那自然都是上夜班,而且常常是12小时的夜班,晚上6点到早上6点,中间包一顿饭。夜班本身就辛苦,而且很多还是体力活,苦上加苦。

比如有些快递公司每天傍晚都到这里来招募搬运快递的临时工,工作就是把大卡车上的快递包裹,依次搬到传送带上,整夜工作。这就是我们有时在网上买东西,隔天就能送到的背后秘密。

我以前收发快递的时候,从没有想过它在每个环节要经过哪些人的手,而他们的工作环境又是怎样的。这些上夜班的临时工的工资,可能比上白班的略高一点,但高得也有限,比如前者是每天170,后者每天160。只要你愿意吃苦,这种工作一般总是不缺的。

除了工作之外,这里几乎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线小县城的样子。沿着十字大街继续往前走,路边有各种小镇青年所喜欢的服装品牌,最高级的是海澜之家,路边也有各种小吃店。

肯德基、星巴克之类的餐饮店自然不会有,但这里有很多山东、河北、河南的面食,10块钱就可以吃饱。因为来这里找工作的人,大多数也是来自这几个省,老板和顾客都更习惯家乡口味,不会想吃什么日料西餐。

同时这里的住宿也不贵,在很多小巷子里都有租房广告。本地人喜欢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出租,面积都很小,但也不贵,一个月只要600块。据说前几年还有日租房,每天30到40块就能租个睡觉的床位,但这几年已经取消了。

这是一个挺无聊的小镇,但是它每天给数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和基本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它的重要意义。

3.

在这里,人是活的

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马驹桥能够成为北方的劳务派遣中心,绝非偶然。从历史来看,这里在唐朝时是养马的马场,故而得名马驹桥。到了明代,这里已经是一个商贾云集的京畿古镇了。

它的地理位置极好,西北距离北京城有四十里,水陆交通都很发达,正是古代大运河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以前人都是走水路进京的,所以很多年前这里就聚集了各种寻找打短工机会的人群,最终慢慢演变成为北方最大的劳动力市场。

很多商品都有自己的市场。比如大型的瓷器市场在景德镇,大型的花卉市场在昆明,大型的玉器市场在广东揭阳,都很出名。还有大型的纺织品市场、木材市场、中药材市场等等,各有各的趣味。

但是大型的劳动力市场关注的人却不多,因为劳动力市场没有什么好看的。在人们心目中,那里往往还很混乱,甚至充满了危险。但我觉得劳动力市场最有意思,人是活的,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马驹桥的平均工资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倒可以很好地印证经济学里的供求定律。比如,到了每年七月份高考发榜,大量没考上大学的青年准备找工作谋生,马驹桥就会热闹起来。

大家不要以为来马驹桥务工的只有农民,高考落榜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如此一来,这里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自然就上不去了。而到了每年的11-12月,天气转冷,愿意出来打工的人减少,工资就会上去。

有些高收入的工作机会要看机会。比如某些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准备正式进入北京,在北京一下子开三五家店,那么这个企业必然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它往往会跑来马驹桥招募一批,承诺的工资也不低。

但这种企业招到足够的服务员以后,就不会再来马驹桥了,这种机会错过也就错过了。而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企业不愁招不到员工,所以也不会来马驹桥招人。

另一些工作,看起来收入不错,但极为艰苦。比如清洗蔬菜水果的工作给的工资就很高。外地的蔬果运到北京,一路上不可能认真清洗,因为洗过以后蔬果就很容易坏,所以这些蔬果都是脏兮兮地运到北京城外,找人把它们洗干净,第二天一早才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北京人的超市或者厨房里。

这种工作,一晚上可能可以给到近200块的工资,在马驹桥着实不算低。但是做过的人都知道,一晚上清洗蔬果12个小时,一般人的体力真的支撑不起来。

不管马驹桥的均衡工资怎么变动,它似乎就是很难达到日结200、月结6000块这个水平。这似乎是个门槛,把蓝领工作和白领工作区隔开来。

如果要找每个月收入能超过6000的工作,那么这个人必须有学历、有专业技能,也必须去其他更专业的劳动力市场去寻找机会,这里没有这样的工作岗位。

尽管如此,马驹桥还是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马驹桥从来不用担心缺乏劳动力,而且据一些多年在此开设人才中介公司的老板介绍,现在前来马驹桥找工作的人的素质越来越高,其中也不乏大学毕业生。

这里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大多数不需要特殊技能,但是工作久了,倒也不是不可能走上技术工人的道路。一些超大型汽车公司,比如奔驰、宝马等等,都会把零配件公司设在远郊,因为这些公司平时需要大量的非技术工人,而非技术工人在那样的环境里,只要自身努力,就有可能看到一步步往上走的通道。

马驹桥的工人,也有自己的梦想。

4.

尾声:关于未来,在不安中前行

当然,马驹桥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一些灰色产业混迹其中。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城不断往外扩展,马驹桥的未来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我原本非常看好马驹桥,因为北京的发展既需要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也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蓝领,两种性质的工作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很多人都讨论过,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一定会用机器人取代一部分的劳动力,(第十二问)也曾经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机器人最先取代的,到底是白领工作还是蓝领工作?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举例来说,前面讨论的把各种快递包裹以及箱子,从大卡车上搬到传送带上的这种工作,机器人是否很容易取代人类?我的看法是否定的。现在的人工智能很强大,只要扫描一下条码,瞬时就可以计算出一个快递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应该走怎样的路径最快。但是那些最基本的动作,比如搬箱子,却成为了对机器人的最大挑战。

我们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包裹和箱子,有的是文件,有的是衣服,有的标注着“易碎轻放”,每个箱子的外观、尺寸或者重量都不一样。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里,进步反而是最难的。快递公司每天要处理那么大数量的包裹,如果机器人比人类更有效,那么早就实现全自动化了。

又比如前面提到的洗水果这件事,机器人能否比人类更有效率?我也非常悲观。不同的水果长得不一样,同样一种水果每一个大小还不一样。对人来说,冲洗水果这件事恐怕不需要学习,说一下就知道怎么干了,可是对于机器人来说,让它学习两三个月都不见得能做好。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机器人最先取代的往往是需要最多知识、最少体能的工作,而最难取代的反而是最少知识、最多体能的工作。所以,我坚持认为,城市人民的生活一定需要蓝领工人的劳动,全世界都是如此。

但新冠疫情是大家过去都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如果疫情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那么用机器人取代人力的进程就会加速。

使用人力虽然便宜高效,但是会增加传染病的风险,有很多工作的形式必定会被改变。这对于蓝领工人是最不利的,他们本来就处于社会底层,每天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赚取150块钱的收入。

疫情之后,工作机会逐渐减少,而工资也绝无上涨的可能。疫情也许增加了一部分线上直播从业者的收入,但也减少了线下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一高一低,对于穷人更为不利。

*本文内容整理编辑自《别怕,这就是经济学!》第47期,有内容删减与增添,完整内容可至看理想App内收听。

配图:《我是布莱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三和人才市场》《最后的棒棒》《罗塞塔》及网络

原标题:《打零工,会是打工人的新选择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