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画赏析|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公元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倪家为江南豪富。家筑“清闷阁”、“云林堂”等亭堂馆阁,收藏书画极多。倪瓒自幼饱览经史,工诗文,善书画,谙熟音律。性情孤高,一生不做官。40岁前,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卖田产,疏家财,弃家隐遁于太湖。后半生的20多年,他浪迹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寄居田舍、佛寺,或以舟为家,随水飘泊。但仍勤于书画,以寄情怀。正是这种跌宕起伏、放浪江湖的生活和他那抑郁悲凉的心境,使他能突破前人成法,别开生面,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倪瓒的作品,保存下来的较多,如《六君子图》、《松林亭子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等。
《渔庄秋霁图》高96厘米,宽47厘米。此图近景有湖中小渚,坡石上,几株落叶杂树,萧然而立。穿过宁静开阔的湖面,滩涂丘壑逶迤远去,构成了一个秋雨初歇、明净萧索、荒疏而又苍凉的境界。名曰“渔庄秋霁”,但画面上却没有出现渔庄,只是通过湖水山石、树木坡岸,在秋雨过后,天色转晴的变化中,使人联想到依傍在湖边的茅屋村舍、渔人小舟。此图是作者55岁时画的,18年后,他又在这幅画上写诗题记。诗云:“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褚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坡对面床。”我们可从中进一步领略这“风雨萧条晚作凉”的诗情画境。在画面上写诗题记,大约萌生于唐末、五代,但直到宋代,直接在画面上题诗,也并不普遍。到元代文人画家,开始题大段的诗文和跋语,并以此配画,抒怀遣兴。这种做法被后代尤其是明清文人所欣赏,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在这幅《渔庄秋霁图》中,倪瓒那娟秀而清丽的字体,与萧疏宁静的画境很和谐,使画面更具书卷趣味。倪瓒的山水画,构图别致,景物简淡,平静幽远,疏朗静寂。在画法上,不作渲染,也极少设色,多以淡墨枯笔,轻轻皴擦。首创“折带皴”,在枯淡松散中有苍润之感。在艺术思想上,倪瓒把抒发主观情趣,作为绘画的唯一要求,提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