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问题及建议

2021-03-15 10: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杨春华 性别研究视界

点击 ⤴ 关注“性别研究视界”

编 者 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也采取了多种举措解决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的问题。但是,相对于外界的努力,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责任模糊及教育意识不清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关注。留守儿童家长重视从经济层面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却忽视了孩子成长中亲情陪伴的重要性及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这个问题的改善,不仅需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还需要强化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本文基于作者开展的农村家庭教育实证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五点建议。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何去何从?如何有效解决万千留守儿童未来发展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现状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发表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推算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全国农村17岁以下留守儿童人数达到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2018年10月30日,在民政部举行的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公布信息显示,截止8月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是697万人,与2016年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这里所指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外出或者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16周岁以下的农村儿童。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无论是父母双方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儿童都面临家庭结构的变化。此外,伴随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转为城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依然严峻迫切。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导致的亲情缺失,隔代抚养导致的教育能力和方法的不足,同辈群体中的被边缘化及网络交友不善等问题比较显著。此外,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缺少家庭约束的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一部分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影响到学业也影响到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在“为了孩子”的理由下,大部分涌入外出务工潮流的家长,仅仅关注的是从经济层面给孩子创造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但忽视了孩子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性。将孩子推给学校(例如寄宿制教育)或者推给祖辈抚养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是无可替代的,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父母责任,也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家庭的教育功能虽然已经跃升为家庭功能的首位,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以及教育方法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身为孩子监护人的责任缺失

根据民政部网站公布的信息,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占全国总数的39.02%,与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尚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占90%以上。经济因素是导致外出务工的首要目的,也是导致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携带子女同行的主要原因。为了孩子是众多外出务工父母的最大动力,但是父母仅仅重视经济能力在改善孩子教育环境方面的作用,忽视了作为孩子监护人的责任。

2.隔代参与照料呈现常态化趋势

无论父母双方外出还是一方外出,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留守儿童往往由隔代人参与照料,但是,受到农村整体发展环境的限制,在全国妇联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课题研究中显示,隔代照料中的祖父母绝大部分为小学水平,甚至8%的祖父,25%的祖母未上过学。针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隔代抚养中教育方法欠缺以及亲情缺失的亲子关系等问题的存在,依托学校的“寄宿制”管理体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张,获得了广泛认可。

3.过分依赖老师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失衡

人们希望学校承担起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职责,“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吃住在学校并有老师的陪伴,在获得了生活稳定的同时,还弥补了学习无人辅导的困难。但当学校成为孩子的家,当老师被赋予家长职责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社会对学校教育责任扩大化的过度期望,更需要思考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马加爵就读的高中是广西16所重点高中之一,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学生每周回家一次。对于“活着什么东西最重要”的问题,马加爵答到:“第一是快乐,第二是亲情,第三是钱。”因此,被学校教育阻隔了的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是否导致了马加爵性格发展上的缺陷,值得深入探究。事实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在未成年人成长中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4.长期留守对青少年性格养成造成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在我们的调查中,从小学就开始长期住校生活的学生不在少数,初中几乎非常普及。基于心理学的视角而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从儿童到青少年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时期,也是有意识的人格形成时期。全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家校合一的生活模式,忽视家庭生活经验的学校管理弊端,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陶行知先生著名的“生活教育”论为社会所熟知,他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强调个人的生活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根本。教育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主要媒介,潘光旦先生说:“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是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目前留守儿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是对孩子人格培养重要性的警示。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需要强化孩子监护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改善,归根结底是父母(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的改变,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约束父母(监护人)对孩子家庭教育责任的遵守。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忽视或者放弃,仅仅基于道德层面的谴责,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应该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再因父母(监护人)的失职造成孩子终身的遗憾。其次,有效可行的法规制度,为相关部门处理父母(监护人)的教育失职行为,也提供了实施依据。最根本的是,用法律法规在确立监护人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也维护了未成年人应有的权利。

二是运用教育媒介手段,提高农村家庭的科学育儿水平。留守儿童的90%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我们需要重视这一地区的整体发展特点。家庭平均文化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此外农村地区整体教育发展环境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农村家庭育儿知识的获取渠道。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现状,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整体教育水平,非常必要且重要。发挥各种科学有效的教育媒介作用,改善孩子教育中的科学知识缺乏现状,让父母真正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经济支持,父母的陪伴与共同成长也同样重要。

三是加强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建立农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局面,提高农村社区整体文化建设水平。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条件良好、内容丰富的外部生活环境。农村地区高水平文化人才的不足以及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培养当地文化骨干,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内容,需要持之有效的发展机制。

四是设立面向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服务专项基金,招募社会民间团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鼓励包括大学生社团、NPO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儿童教育事业建设中。建立社会教育服务专项基金,既是对社会服务工作的支持,也是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肯定,可以极大促进和提高社会民间团队参与农村儿童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外部的参与可以弥补当地文化力量不足的问题。

五是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联动的有效机制,共同担负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首先,教育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它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的教育体系。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社会的应变能力以及价值判断能力还没有养成,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来自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此外,农村社区作为孩子教育的外部支持力量不容忽视。良好的社区文化,全社区共同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对社区内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春华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图片来源:网络

原标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问题及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