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大券商看后市|急跌接近尾声,估值已回到历史均值附近

澎湃新闻记者 田忠方
2021-03-15 09:05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A股市场自春节后持续调整,上周终于迎来超跌反弹。展望后市,市场将何去何从呢?

澎湃新闻搜集了10家券商的观点,大部分券商认为,市场急跌已近尾声,将进入修复窗口,短期有望止跌反弹。

中金公司表示,市场急跌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估值压力已经有所释放,经历近期的快速回调后,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回到历史均值附近。市场可能在继续震荡盘整一段时间后,重拾升势。

国盛证券指出,未来一个月,市场将进入修复窗口。首先,全球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财政刺激也持续加码。其次,国内货币政策也仍未出现显著收紧的信号。再次,当前全球共振式复苏下,国内企业盈利仍在持续修复上行。

安信证券认为,A股短期将开启止跌反弹行情。一方面,美债收益率上行趋势有望趋缓,另一方面,是国内当前基本面并未出现明显恶化。此外,经过调整A股估值极端分化情况已经大幅收敛。

配置方面,顺周期仍是下一步结构性行情下,多家机构看好的方向。

中信证券建议投资者,月度维度上,延续对化工、有色等强景气度顺周期板块的配置。中银证券同时指出,年内A股将更多呈现为阶段性震荡、顺周期占优的结构性行情。

中信证券:市场有底有压,可积极调仓

目前,A股已步入平静期,有底有压。展望后市,随着近期海外再通胀交易过度演绎,后续美债利率对A股情绪影响逐步减弱。加之国内市场流动性风险非常有限,反弹减仓行为作用下,市场可能出现二次调整。不过,市场低点预计已过,建议投资者继续积极调仓,增配新主线。

具体来看,首先,近期强劲的再通胀交易,推动高估值风险资产频繁波动,但市场对海外流动性收紧时间前移预期反应过度,预计后续美债长端利率上行速度减缓,对A股情绪影响将减弱。

其次,当下公募基金赎回压力有限,融资盘和股权质押风险整体可控,不存在继续大幅下跌的基础。

最后,市场反弹后赎回规模预计会放大,其他市场参与者也可能反弹减仓,可能导致市场出现二次调整,但预计调整空间极为有限。

配置方面,在机构重仓股估值彻底均值回归前,投资者都应当继续积极调仓,可关注当前机构显著低配的行业或受益于“填仓位”行情,如公用事业、钢铁等。同时,月度维度上,建议投资者关注地产、保险等低估高性价比防御板块,并延续对化工、有色等强景气度顺周期板块的配置。短期内,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碳中和”主题下短期受益最明显的钢铁。

季度维度上,建议投资者重点布局科技安全的消费电子、半导体设备、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军工。同时,增配去年因疫情受损的相关行业板块,如汽车零部件、家电家居、旅游酒店、航空等。

中金公司:市场急跌已近尾声

展望后市,参考历史经验,市场急跌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一方面,估值压力也已经有所释放,经历近期的快速回调后,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回到历史均值附近。

另一方面,后续市场情绪可能会在波动中逐步降温,情绪上趋向谨慎的投资者比例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市场成交可能进一步萎缩,初步判断A股日成交可能要萎缩至6000亿元至7000亿元甚至更低的水平并持续一段时间,或表明市场回调相对进入“局部底部”状态。节奏上,市场可能需要在继续震荡盘整一段时间后重拾升势。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重结构、轻指数,自下而上选股。短期震荡反弹中,下跌多的板块可能反弹会相对多,可关注三条主线:一是短期内估值低、此前涨幅低的板块;二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涉及的重点建设方向;三是消化估值压力后,可关注新能源、科技、医药等。

中信建投:反弹仍需减仓

展望后市,基本面上,近期不断抬头的通胀预期并非基数幻觉而是真实通胀,市场也开始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已提前开启调整。中国经济在本轮实质全球通胀中面临更大压力,近期A股领跌全球主要股指,是对上述影响的理性反应。

技术面上,市场虽然在3300点位置短期止跌,但中期调整难言见底。恐慌抛售后的技术反弹虽如期而至,但中期下行趋势恐未改变。

配置方面,主板上,A股基本面上面临中东原油、美国商品涨价压力,而国内则有6.0%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近期或难有实质经济支持政策出台,经济将延续去年底见顶回落大趋势,预计短暂反弹企稳后,指数仍将惯性再下探,建议维持中等仓位,逢高减仓仍是中期主趋势。

创业板上,同样面临前期板块龙头抱团后的估值压力,建议在中小市值品种中挖掘机会,同样建议投资者维持中等仓位,逢高减仓。

华泰证券:A股预计维持横盘震荡格局

春节过后的A股快速下跌中,还未观察到显著的资金负反馈效应:如融资余额未明显下行、融资盘平仓压力不大。展望后市,考虑到A股成交缩量还未达历史中期调整的均值,当前至二季度美债与美元仍有上行压力。因此,预计A股将维持横盘震荡格局。

配置方面,存量资金在震荡中或进一步向周期和制造板块迁移,可关注三条主线:一是疫情减压品,且估值分位数不高的交运和零售;二是涨价工业品,可关注金融属性弱、受益“碳中和”的品种;三是内资定价品,如去年已被“杀估值”的计算机等。

广发证券:“热门股”估值消化接近尾声

目前,A股微观结构的两大核心指标,仍未得到有效消化。一方面,市场交易集中度仍在45%以上。另一方面,新发基金规模2021年1月、2月均超阈值。不过,近期市场大跌后,部分衡量微观结构的指标也出现了一定好转的迹象:如高价股占比和股债相对回报水平有所回落。

展望后市,一般而言,市场微观结构的调整,往往会经历2或3个阶段。当前,阶段一“热门股”估值消化已接近尾声。

配置方面,可关注两天主线:一是受益于“碳中和”供给收缩的钢铁、玻璃、水泥等;二是受益于“后疫情”需求修复,且当前的估值相对合理的玻璃、水泥、专用设备、造纸等。其中,“碳中和”主题已成为A股行情“扩散升级”的重要线索。

中银证券:结构性行情将进一步深化

总体来看,海外流动性的边际变化,是造成近期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展望后市,美债利率趋势易上难下,A股更多将呈现出盈利上行而流动性收缩的博弈行情。因此,年内A股将更多呈现为阶段性震荡、顺周期占优的结构性行情。

配置方面,顺周期板块的性价比优势将进一步演绎。其中,“碳中和”主题的发酵,将会成为顺周期板块下一轮行情的催化剂。目前处于较高估值分位的前期机构抱团股票,则需要时间去进一步消化估值。

国盛证券:市场将进入修复窗口

近期,市场调整主要源自于对两个因素的恐慌:一是美债利率快速上行引发联储收紧,最终导致全球泡沫破灭;二是随着市场下跌基金被赎回,引发的连锁负反馈。但这两个因素都被市场过度反应。

展望后市,未来一个月,市场将进入修复窗口。首先,全球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财政刺激也持续加码。其次,国内货币政策也仍未出现显著收紧的信号。从短期来看,当前国内通胀压力仍较小,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制约。再次,当前全球共振式复苏下,国内企业盈利仍在持续修复上行。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一是全球共振复苏、利率阶段性上行下的银行保险、化工、有色等板块。二是政策预期较高、长期景气向好的新能源、半导体、“碳中和”等板块。三是积极配置港股科技巨头和价值龙头。

安信证券:A股短期将开启止跌反弹

目前,市场已具备一些整固反弹的需求与条件。一方面,是美债收益率上行趋势有望趋缓,美股对美债市场的利空反应有趋于钝化的迹象,另一方面,是国内当前基本面并未出现明显恶化。此外,经过春节后的调整,A股估值极端分化情况已经大幅收敛。

展望后市,未来一个阶段,A股短期将开启止跌反弹行情。但中期看,估值重心下移阶段并未逆转。首先,美债收益率上行对A股估值将产生压制的趋势,还看不到逆转。其次,在当前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高位运行等背景下,政策层最近的一些表态也体现出对金融资产泡沫的担忧和加强金融防风险的重视。再次,海外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等输入性通胀,对中国有关行业成本端及毛利率构成压力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市场更多关注。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战略上仍以防御为主,战术上短期适度把握反弹,品种可以关注一季报业绩有望超预期的公司。当前,行业方面可重点关注银行、房地产、公用事业、煤炭、化工、有色等。主题可关注碳中和等。

方正证券:市场整体估值仍难言“合理”

春节过后,市场在全球无风险收益率快速抬升和局部交易拥堵的催化下,进入快速下行通道。展望后市,整体来看,大幅调整后的核心资产开始步入部分长线投资者的“合意”区间,但整体估值仍难言“合理”,未来可能需要一个反复震荡、估值磨底的过程,来对合理估值做进一步确认。

配置方面,中短期来看,低估值顺周期类资产相对性价比仍然较高,经济确认顶部过程中其分子端弹性较高,估值业绩匹配度可能阶段性超预期。

同时,本轮核心资产反弹后,仍是重要的减仓机会,逻辑在于高估值对远期基本面的透支风险仍未完全释放,内部分化也将加剧,低利率环境打破后,确定性溢价削弱,高成长溢价有望维持。

太平洋证券:短期市场或超跌反弹

展望后市,2月社融超预期,验证国内实体经济韧性,将为市场提供上行动力。同时,通胀数据反映出生产端偏热、消费端偏冷的结构矛盾,验证内需经济压力不支持货币政策收紧。总体来看,后续在基本面的支撑下,短期市场超跌反弹仍可期待。

不过,虽然目前未到政策转向之时,但市场因收紧预期反复而加大波动。同时,近期市场在悲观情绪宣泄后出现企稳,机构重仓股也同步迎来修复,但需意识到,此前机构重仓股大跌不是业绩的问题,而是杀估值的问题,估值消化唯有盈利高增长而得以“时间换空间”,后续机构重仓股反弹也将在一季报大考之下呈现内部分化。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在顺周期行情扩围下,关注五条主线:一是货币“紧平衡”中估值修复品种,如各细分行业龙头;二是受益经济复苏且低估值的品种,如银行、保险;三是受益出口驱动且补库存的中游制造,如化工、有色、机械;四是“消费内循环”中可选消费的汽车、家电家居、旅游酒店、航空;五是“科技内循环”中的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军工、云计算。

    责任编辑:是冬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