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卖部,是一座城市的缩影

2021-03-15 15: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能找到的上面可能是用硬纸板写的“烟酒专卖”店——小卖部。

这就是北京,各种“土味”小卖部的森林、天堂。

北京的小卖部,基本上都以店主名字命名,像什么xxx百货超市,xx便利店,知道这家超市,基本你也就掌握了店主的名字这一信息。

不起眼的小门脸,不甚整齐地货架上塞满了满满当当的货物,从零食冷饮、日用百货到烟酒干货应有尽有,有时候拿起一包零食还会摸到一手的灰...这是大部分小卖部的样子。

和南方很多城市满大街的便利店相比,北京的小卖部实在是又土又破;跟大型的连锁超市比起来,小卖部的商品又少得可怜。

既然如此,为什么偌大的北京城,却到处都是土气的小卖部,很难找得出一个便利店呢?

原因在于,北京各城区不但人口密度差别大,流动性也很强。

像东三环等地区,集中了三里屯、工体等大型地标,人口密度大;相对而言,西部和南部则多是居民生活区为主,人口密度小。

商圈内的便利店,大多是白领在上班时间光顾;而居民区的便利店,白天客流量较少,只有晚上下班回家的人群才会来买东西。

所以,北京的区域要么是以住宅区为主,要么以商圈集中。不管开在北京的哪里,生意好的时段都只有半天。

但是这种环境,却刚好适合那些自家经营的小卖部。人多时候,大家各取所需,说一声扫码付款即可;人少的时候也不急,在店里看看电视、玩玩手机,等人来了选好东西付款就好了。

北京的小卖部,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北京市井文化的缩影。

如果你在北京,肯定能经常在小卖部见到这种情形:有时候,老顾客买完东西也不着急走,会站在门口和老板云里雾里地侃大山;偶尔忘带钱包,忘带手机,赊个账也是可以的。

特意为某一顾客进的货,街坊四邻帮忙抬进屋的冰柜,闲谈之间的小道消息..都是小卖部活色生香的日常。

相对于便利店的精致的便当和机械的扫码工具,北京人更喜欢的,是家门口小卖部那一口鸡蛋灌饼和能够时不时闲聊两句的小卖部大爷。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冯小刚曾在电影《老炮儿》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有情有理儿”的老北京形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六爷”就是个在胡同里开小卖部的。

在那间小小的小卖部里,北京人的温暖、人情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何止对于老北京,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其他城市的北漂,虽然便利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北京城里那些“其貌不扬”的小卖部仍然具有吸引力。

有人曾这样比喻过,便利店就像是贴心的男朋友,用温暖的食物给予我们细腻的关心与爱护。

那么家门口的那一家家小卖部,则像极了等你下班回家的奶奶,点亮一盏小灯,虽然并不太明亮,那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却足以给我们劳累一天的内心带来慰藉。

小卖部就是人情味的代名词,便利店亦如此。

有温度的便利店,才是成功的便利店。

在小早看来,便利店与小卖部,其实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互补中满足了居民的需求。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商业较为繁荣的位置,便利店可以很好地满足上班族的需求;在五环外,小卖部则更适合居民区的日常所需。

很多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这些来自于生活的温暖。可能是加班到深夜路边小店一盏明亮的灯,清晨便利店里的一口热腾腾的包子,也可能是小卖部里一句“下班了?”的问候。

每一件小事情的背后,都可以概括为四个大字:以人为本。

所以,不管是便利店还是小卖部,不管是精致还是土味,我们所需要的,其实只有两点:暖心、便民。

被生活其中的人赋予意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重中之重。

原标题:《为什么其他城市的便利店越来越多,唯独北京还是“土味”小卖部的天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