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与北大、黄埔军校并称,1920年代的上海大学为什么牛
【编者按】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
百年以来,上海不断地改革探索、创新实践,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
2021年,澎湃新闻追溯百年时光,探访革命旧址,巡礼红色场馆,寻踪秘密电台,钩沉革命刊物,解密红色特工,重读左联人物……澎湃新闻重磅推出“红色上海·初心之路”系列报道。
现在的青云路315弄。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图
上海青云路315弄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
“最近有不少人过来打听,”旁边一间水果店店主对澎湃新闻记者说,“老少都有,都来打听这里是不是上海大学的遗址。”
这里正是上海大学原青岛路青云坊的校舍。这所诞生于1922年的红色学府,曾与北京大学、黄埔军校并称。《闸北区志》记载,丁玲、丰子恺、王稼祥、朱光潜、任弼时、杨尚昆、沈雁冰、陈望道、郑振铎、俞平伯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此学习或工作过。
这所大学存在了五年时间,六易校址。
“文有上大,武有黄埔”
时间回到99年前。
1922年10月23日,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上海大学启事》:“本校原名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因东南两字与国立东南大学相同,兹从改组会议议决变更学制,定名上海大学,公举于右任先生为本大学校长。”
当时,上海大学的硬件设施极其简陋,校舍是青云坊一座老式石库门,两层楼共十间房。
上海大学最初校址(青云里) 资料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秀的师资。于右任决定请他的好朋友李大钊帮忙,甚至还向李大钊提出,把上海大学交由共产党来办。
李大钊派出两位共产党员到上海大学参与办学,一位是邓中夏,担任了上海大学总务长;一位是瞿秋白,担任了上海大学的教务长兼最重要的社会学系主任。邓中夏后来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等职务,瞿秋白则在陈独秀后主持中央工作。邓中夏起草《上海大学概况》,拟定《上海大学章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瞿秋白发表《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一文,立意要把上大办成“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特别是要在社会科学方面独树一帜。
该校名师云集。以中国文学系为例,陈望道讲授修辞学、美学、语法、文法学,邵力子讲授历代著名文选、散文,田汉讲授文学概论、西洋戏剧、近代戏剧,沈雁冰讲授西洋文学史、小说研究,俞平伯讲授诗歌、小说、戏剧,刘大白讲授中国大文学史、中国诗史、诗歌……
办校两年多,上海大学声名大振,在校生人数从160多人猛增到400多人,青云里容纳不下了。
西摩路上海大学校址 资料图
1924年2月,上海大学搬迁到西摩路29号的时应里,也就是今陕西北路南阳路恒隆广场的所在地,并同时租下了敦厚里、甄庆里等民房作为校舍和学生宿舍。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宣传主管谢瑾老师介绍,当时上海大学的学术演讲名流汇聚、博采众长、思想交融,是其教育风范的一大亮点。很多名人都来做过演讲,比如李大钊、廖仲恺、刘仁静、胡适、郭沫若、朱光潜、章太炎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军校。1924年6月,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他起用了上海大学师生担任要职。广东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在当时还是秘密的,也是“上海大学”代办理的。因此当时广为流传一句话:“文有上大,武有黄埔”。
“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在公共租界散发传单,进行反帝宣传,揭露日本人枪杀工人顾正红、逮捕学生的罪行。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朝群众开枪射击,打死13人,逮捕150多人,是为“五卅惨案”。
作为五卅运动先锋队,上海大学始终站在反帝斗争的前沿,社会上也流传“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的说法。
这也引来祸端。1925年6月,英军对上海大学实行武装占领,学校在老西门勤业女子师范学校建立临时办事处,租下方斜路新东安里18号作为临时校舍。
7月中旬,学校租用中兴路德润坊(今公兴路中兴路口)作为临时校舍,此时学生数已达800多人。
1925年8月上旬,上海大学搬到青云路师寿坊,弄堂口还挂上了于右任写的牌子。 资料图
8月上旬,学校确定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15幢民房为校舍,弄堂口还挂上了于右任写的“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此时,上海大学的声誉蒸蒸日上,考虑到未来发展,校方决定筹钱建造校舍。
1927年春,江湾新校舍落成(今圣堂路奎照路),4月1日,新学期开学。然而,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此后,上海大学被扣上“赤色大本营”的帽子,遭强行查封。上海大学新校址挂上了“国立劳动大学”的牌子。
岁月变迁,上海大学的校址还有迹可寻吗?
在青云路上反复寻觅,记者发现,青云路315弄左侧是现址为青云路323号的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第六十中学校长王晓虹告诉记者,该校所在地当时属于老闸北的青岛路青云里,在校内操场西北侧,设立有一处上海大学遗址纪念墙,全校师生在清明等重要节日都会在此缅怀先烈。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内的上大遗址墙。校方 供图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内的上大遗址墙。校方 供图
记者还在青云路167弄(原青岛路师寿坊)看到,该处如今已是一片工地,正在建设新的住宅楼。曾经的陕西北路299弄地址,如今成为了商务楼宇恒隆广场,在恒隆广场商务楼外的草地上,还有一块上海大学遗址纪念碑,静默在闹市。
现在的青云路167弄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图
恒隆广场外陕西北路南阳路口的“上海大学遗址”铭牌。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图
“老上大”与“新上大”的关联
现在的上海大学和当时的上海大学有什么关联?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说:“有人说,现在的上海大学和老上海大学仅仅是校名上的一致,这一说法不无道理。然而,我们更要看到,现在的上海大学和上一世纪的上海大学之间,重要的不是血缘上的联系,而是大学精神的一致性。”
上海大学溯园一角 上海大学 供图
2014年10月23日,“溯园”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落成,占地1800平方米,全年开放。现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的刘绍学曾担任过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刘绍学介绍,作为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的室外展示区,“溯园”音同“溯源”,取“追根溯源”之意,是为纪念20世纪20年代的老上海大学而建的。
“从老上大所经历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能更清晰地找到这座被誉为‘红色学府’的历史坐标。”刘绍学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