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梦告吹,又有两只“独角兽”魂断IPO
原创 刘晓月 投资家
“一夜之间,两只独角兽IPO突现急刹车。”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刘晓月
一夜之间,两只独角兽IPO突现急刹车。
3月11日,上交所网站显示,被称为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图科技)因发行人及保荐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核,上交所决定中止其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
依图科技与商汤科技、旷世科技、云从科技,并称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四小龙”。过去几年,这四家公司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高歌猛进,市值也不断猛涨。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依图科技此前曾获9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高成资本、工银国际和浦银国际等。
2020年11月初,依图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曾获受理。据了解,依图科技注册地为开曼群岛,此次将通过CDR方式发行上市,此次发行预计募资75.05亿元,主要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项目、基于视觉推理的边缘计算系统项目等5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除了依图科技之外,还有一家明星公司禾赛科技也在11日被上交所终止审核。禾赛科技号称是激光雷达第一股,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制造、销售高分辨率3D激光雷达以及激光气体传感器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禾赛科技股东名单中不乏知名公司,据其招股书显示,百度中国持股为7.88%,博世中国持股为7.65%。成立七年时间,禾赛科技迅速成长为估值超13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
今年1月,禾赛科技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科创板募资20亿元。然而短短两个月,禾赛科技的IPO之旅便就此梦碎。
事实上,自打2021年1月启动现场检查之后,就出现了几十家申报企业密集主动撤回材料的“奇观”。这个过程中,从蚂蚁集团、灿星文化、柔宇科技,再到云知声,一个接一个的明星公司在IPO之路上折戟。
数据显示,1-2月科创板和创业板共有53家IPO企业申请终止;自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开始正式施行以来,11天共有15家企业终止IPO,其中创业板有9家撤回并终止,科创板3家终止,1家终止注册。除个别被否原因以外,绝大多数企业则属于撤回申报材料的类型。
其实往前追溯,终止率的异常波动从去年底就已出现。无论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例,近三个月IPO终止的企业都较过往明显增多。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和创业板中止审核的IPO企业共计37家,1月为17家。作为对比,此前这一数字长期保持在个位数水平。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两个月时间里,科创板终止IPO的企业数量就已经接近此前一年的总和。
不过针对近期IPO暂缓的情况,监管部门却表示,是交易所依法依规作出的决定,不存在刻意收紧的情况。
那么,IPO为何出现拥堵?这背后有怎样的管理层考量?行业风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
之前的猜测被推翻
长期以来,把IPO当做创业的终点,圈钱离场视作成功的准绳,一向是创投圈的风气,尤其是崇尚唯快不破的互联网公司,上市速度更是屡被刷新。
为了能够及早上市企业一个比一个心急。甚至不惜通过财务数据造假等手段试图蒙混过关;尤其随着科创板开板、注册制实行,似乎给了这些企业更大的便利。
毕竟相较之前核准制,盈利等硬性指标放宽、审批时间缩短的注册制明显具备更强的包容性,IPO门槛表面来看再次被拉低,某些企业的如意算盘打的更响了。
不出所料,2020年下半年,大批企业闻风而动,趁着注册制的利好扎堆申请IPO。以创业板为例,Wind数据库显示,2020上半年创业板上市28家企业,下半年上市79家企业。其中,8月、9月和7月三个月份,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年排名前三。
但是后来,大家这才发现,之前的猜测被彻底推翻。
时间到了2020年12月,大家就已经开始感觉到拿到批文的时间明显拉长了,有数据现实,创业板企业在去年整个四季度,企业从提交注册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时59天,相比之下,第三季度平均耗时不足19天;科创板企业成功注册花费的时间则更长,四季度企业从提交注册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时66天,第三季度平均耗时42天。
另一方面,检查力度也在相应升级,这从实施注册制公司接到的问询函内容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多家公司的问询内容中明确要求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信披质量。
要知道,此前注册制申报过程中很少见到被问询三次或四次之事,但是到了2021年1月份已回复问询的21家公司中,两次以上者的就有14家,三次者6家,四次者也有1家。
此外,今年1月29日,证监会公布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更是一记重锤,该规定对现场检查的适用范围、检查对象和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并且明确各个板块的首发申请企业均适用。1月31日,证监会公布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情况,这次检查是从407家企业中抽取了20家,其中科创板9家,创业板11家。对比以往抽签名单,407家、20家,数字之大,前所未有。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抽签距离上次仅间隔半个月。与2018年、2019年、2020年一年两次的频次相比,2021开年第一个月就进行了两次抽查,审核力度的加大可见一斑。
据一位拟上市企业董秘反映,现场检查的不仅力度明显加大,而且更为细致全面,以前现场检查的比例不超过10%,而且主要针对的是财务账簿和凭证的检查,这次主要是直接面对基础数据。
一边是注册制的放宽吸引更多企业趋之若鹜、争相闯关,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另一方面,是监管并实质上未放宽,审核不存在松紧弹性,因此造成了IPO放缓的实质性结果。
回顾2020年A股IPO情况,首发上会企业共634家,通过者有605家,被否9家,暂缓表决20家,通过率高达95.43%。进入2021年,截至3月6日,2021年共有首发上会企业95家,其中过会89家,占比93.68%,未通过4家,占比4.21%;暂缓表决2家,占比2.11%,通过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
很多人意味着“注册制”就是“不干预”,但是没有“零容忍”的“不干预”,岂不是放任这些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公司上市圈钱吗?企业的正当利益要保护,但投资者的权益也应当保护。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监管思路的转变,一方面保持甚至略微加快了批文节奏,保证了IPO的持续性和市场可预期性,保经济发展需要支持的公司能够得以更为顺畅地融资;
另一方面证监会交易所加大清退力度,正常问询清理不了的公司,就利用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方式清理。
而严控现场审查环节,也会给市场释放一个信号,经不住现场审查的,你就干脆别来上了,则会让更多企业主动打消IPO的念头。
二
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但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要求上市企业“零瑕疵”,毕竟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司,即便是在美国或香港上市的之地还不错的企业,也不可能是完全没有缺点的,况且这还与注册制改革的初衷相违背了。
所以目前管理层现在主要打击的是上市过程的造假,以及上市目的是否是为了投机圈钱。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个表面来看业绩非常亮眼的公司,却纷纷“主动撤退”,大概是明星独角兽光环下的水分有多少,只有企业自己最清楚,包括柔宇科技、云知声等皆是如此。
比如说云知声,素有“科创板AI语音第一股”之称,却被质疑数据造假。云知声2020年11月3日披露的招股书称,“在智慧医疗领域,公司语音病历录入系统优势地位显著,市场占有率高达70%;病历质控系统逐步发力,目前市场占有率约30%。”
但随后科大讯飞马上对此提出了质疑,两家公司“在线撕X”。2020年12月13日,科大讯飞连回两条投资者问答称,云知声称其“目前在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的表述完全不符合事实。无论从出货量还是收入规模来说,目前云知声在家电语音应用领域的份额都不到科大讯飞的十分之一;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是讯飞医疗业务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云知声表述严重失实。
柔宇科技的质疑就更多了,此前肉欲申请IPO拟募资144.39亿元,这意味着如果审核通过,它将是继中芯国际之后,科创板募资金额第二高的企业。按照IPO拟发行不超过1.2亿股,柔宇科技估值将达到578亿元。
但是要知道,中芯国际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213.9亿元、230亿元及220.18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2.45亿元、7.47亿元以及17.93亿元。
反观柔宇科技,欲融资144.34亿、估值近600亿,但每年只有2亿元左右的营收规模,三年亏掉22.34亿元,早在业内就有“深圳三大骗”的称号。
而自3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则进一步让企业造假代价加大。该法规定对于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在证券发行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最高十年有期徒刑,而欺诈发行最高判刑15年。
此外,严防上市前的利益输送、打击投机套利也成为监管的重点。2021年2月5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重点约束股权代持、临近上市前突击入股、入股价格异常等问题,尤其是“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新增股东锁定36个月”的规定,直指投机套利。
因为锁定三年意味着投资周期上没有优势,价格前期又炒的比较高,这会让亏钱的风险显著增大。尤其是在2020年以来科创板不断出现破发、中小市值公司股价普遍下跌的大背景下,这项规定更加会让投资人们失去安全感。
三
行业风向将会巨变
毫无疑问,IPO风向的变化,也对行业造成了重大影响。有业内人士笑称:“又有一批投资人要被割韭菜了。”
这些年来,业内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炒作风口-包装概念-推向上市-套现离场”的独角兽批量制造玩法,投资者们成功高位离场,却给社会留下一地鸡毛。
尤其是自打去年注册制的消息传来之后,这种投机之势更甚,Pre-IPO项目遭遇哄抢,不仅贵的离谱,而且很多公司都傲娇地表示不接受尽调,因为投资者们真的是排着队在等着“送钱”,完完全全变成一个“卖方市场”。
显然,所有人都想的是通过“临门一脚”来投资获利,没有人会认真考虑怎么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但这种一级市场的严重泡沫,必然是让二级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以及广大社会公众来买单。毕竟这种经不起考验的公司,即便其在上市后股价迎来短期大涨,但等上市后首份正式财报出炉后,可能就会出现直接变脸情况,独角兽们纷纷秒变“毒角兽”。
对于其他公司也是一种“殃及池鱼”的伤害,因为假如上市数量不断增加、整个池子扩大了,但投资的水流短时间内仍然供给有限,这就意味着相当一批中小公司无法得到活水浇灌、无法正常融资,这便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初衷相违背了。
所以对这种泡沫化倾向,管理层必然是要大力遏制的。而在政策的引导下,这类项目的投资热情也会走低。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企业IPO的步伐并不会放缓,在此前证监会就IPO趋紧的问题发声中,除了表示“将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常态化开展问题导向及随机抽取的现场检查”之外,还强调了“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
正如经济学者、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的评价,“资本市场已经进入升级发展的新时代,政策鼓励企业通过IPO等直接融资的大趋势不会变”。但是前提是,以“做企业”为目标的企业,真心想要搞好实业,而不是投机圈钱的企业。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那就是我们对IPO的认识也将会发生改变。参照发达国家经验,上市绝对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很多优质公司都是不上市的。
上市充其量不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里程碑,让融资更便捷,让管理更规范,让更多人来关注,最终实现实业做大做强的根本目标。
原标题:《美梦告吹,又有两只“独角兽”魂断IPO》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