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秀云代表:消除学历偏见,平等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2016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产物。去年,首届入学的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迎来了毕业。然而对他们来说,过去这一年来的求职之路却并不好走。
2020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曾持续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招考、人才补贴申领、落户等方面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进行过追踪报道。这一群体渴望被平等对待的呼声也被更多人所听见。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也纷纷发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名”。
虽有国家相关部门的“背书”,但社会上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依然存在。不少人认为非全日制等同于过去的在职研究生,在课时、师资、考核等各方面的含金量都不如全日制研究生。相应的就业壁垒也未完全清除,仍有不少地区和单位在招聘时明确限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来自安徽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长刘秀云告诉澎湃新闻,今年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保障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合法权利,加快落实各类就业政策》的建议。
“非全”硕士的尴尬
“不同于以往的在职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成果还未充分展现,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也缺乏了解。虽然经过教育部门和媒体的宣传,有些地方制定的招聘政策仍将这一群体排除在外,甚至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通过了层层考试和选拔,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但仍在最后被拒之门外。”在刘秀云看来,种种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的行为,根源在于很多人无法跳出“唯学历论”的思维惯性。
其实,中央有关部门曾先后出台过一系列文件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平等地位。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刘秀云 受访者供图
2017年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我国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区分研究生管理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2019年12月,在首届入学的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即将毕业之际,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
“这一群体目前主要面临奖助学金体系缺失、招录报考受阻、无法落户和地方人才补贴等问题。”刘秀云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全国多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区别对待”的情况依然广泛存在。
提升“非全”硕士地位需综合施策
对于广大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现实中遇到的烦恼,刘秀云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时代改革的产物。刘秀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自觉担起责任,加强宣传研究生改革相关政策,避免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进一步加剧,努力消除学历偏见。
“一些非全硕士反映,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文件,但部分体制内单位在招聘时仍然存在歧视性政策。而且很多时候投诉无门,问题也无法得到最终解决。”刘秀云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摸排各类招聘信息,规范招聘门槛的设置。并建立投诉渠道,努力从体制内的单位开始,彻底消除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
“在落实地方人才补贴政策方面也应当一视同仁。”刘秀云建议,各地级市出台的人才补贴政策,省级层面应当牵头进行审核,避免出现政策老化不适应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情况,让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平等享受相应的待遇。
有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反映,他们的学费远远高于同专业全日制研究生,且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无法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享受各类奖助学金政策。对此,刘秀云建议,应当尽快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建议各高校给予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参与评定奖学金的机会,用以激励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非全硕士的质量。其次,探索实行针对在职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人员的各项支持政策,给予在职攻读硕士的人员一定的资金补助,保证其在职读研期间的合法收入。
“消除偏见还需要自身的强大。”刘秀云认为,各招生单位要持续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质量。鼓励高校教学采取学分制管理,保证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拥有相同的学分和课时。高校在招生时也要严格执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一划线,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