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考古百年|从吴王子光戟等考古文物重看吴、楚、曾

黄凤春
2021-03-11 08:01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在春秋风云中,吴、楚、随(曾)三国演绎了诸多令后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物,都印证了三国沙场角逐的复杂场面。

近期,正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展出的“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呈现了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116件,勾勒出曾国从周初始封屏卫周朝,到战国中晚期被楚所灭,约700年间的历史画卷。本文则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呈现吴、楚、曾国间的关系。

一、吴国与楚国

吴国本是偏处东南的一个小国,对其记载,是首见于《春秋·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吴与楚国的构仇,吴的始强,当始于申公巫臣。以至春秋末年自楚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

申公巫臣,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人。楚国申县(今河南南阳北)县尹。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与申叔时是亲戚。具有很高的才干,曾辅佐过楚庄王和晋景公,左传上记载了许多与他有关的典故。由于他的好色和叛国,没有引起后代的史家太大关注。后来,他逃奔了晋国,为晋国提出了助吴疲楚的战略。在出访吴国期间,把楚国军队的战法告知了吴国。自此,吴、楚国两国常兵戎相见,吴屡建战功。

吴中博物馆“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现场,擂鼓墩2号墓编钟 战国中期

在吴与楚争霸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关注,他就是伍子胥,也是由楚国逃往吴国的。

伍子胥,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伍子胥逃到吴国后,亦教吴胜楚的兵法,随吴王一同攻破楚都,并报杀父之仇。

吴楚之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语有卑梁之衅,讲的是一次吴楚两国的边民因采桑叶之争进而引发了 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曾侯乙 帷帐构件 战国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M1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后期,吴国的边境城邑卑梁和楚国的城邑钟离一界之隔,鸡犬相闻。一天,卑梁与钟离的两个女孩一起采桑叶时,因争抢桑叶发生了口角。两家大人听说后随即赶到了出事地点,先是相互指责对方,既而大打出手,结果钟离的人打死了卑梁的人。为此,卑梁的百姓怒不可遏,守城的长官还带领大兵扫荡了钟离。楚平王接到钟离遭到攻击的报告后,不问曲直是非,当即调拨军队攻占了卑梁。而吴王僚对楚国领土早有觊觎之心,正愁没有进攻的借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出兵机会,于是派公子光率领大军进攻楚国。最后,吴军攻占了钟离和楚国的另一重镇居巢。由此,后人把这场因争抢桑叶而引起的大规模的征战,称为“卑梁之衅”,借以讽喻因无谓的小事而引起的争端和杀戮。以史为镜,可知是非;以事为镜,可戒后人。“卑梁之衅、血流吴楚”的典故,应为后人所警戒。

吴国与楚国屡有战争,考古证实,在楚墓常见有吴国的兵器,而吴越兵器素有“甲天下”之称。楚墓中出土的吴国兵器,可能即是缴获的吴国兵器。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矛为吴王夫差自用,铸造精良,保存完好。

二、吴国与曾国

文献记载,吴国与曾国同属姬姓,本没有恩怨,但在吴楚交恶的征战中,吴国与曾国有了往来,公元前506年,吴人攻破楚郢都,楚昭王逃到了随国,吴囯人追至随国城下,要求随国交出楚昭王,因随与楚世有盟约,随人未允,吴不得不无功而返。

西周早期曾国疆域及周边诸国位置图

以上简略的历史记载,得到了考古发现曾孙邵墓资料的佐证。

曾孙邵墓于2013年发现于随州文峰塔墓地,墓口长约5米、宽约3.5米,墓圹等级应属中等,是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棺椁虽已腐朽,但痕迹仍非常清楚。从棺痕判定应是一棺一椁墓葬。从尚未完全腐朽的棺盖及腐朽物看,棺盖上依稀可辨有荒帷和金翣。一望而知,墓主生前身份和地位的显赫。墓内随葬有一组青铜礼器,计有铜鼎、铜簠、铜缶、铜盘、铜匜,以及车马兵器。从铜器形制可判定墓葬的年代应属春秋晚期。其中,绝大多数青铜礼器上都有铭文,有“曾孙邵之行鼎”、“曾孙邵之行缶”、“曾孙邵之大行之壶”等。从铭文而知墓主当为曾孙邵。在同墓所出的一件铜戈上还见有“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这是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一件“随”字铭文铜器,也是曾国、随国名称同时出现。除此之外,同墓中还出现了吴国国名,在棺内还出有一件错金铭文铜戟,铭文为“吴王子光之用”。曾孙邵墓的发现为我们揭示吴、楚、曾(随)的历史,特别是吴楚之战的历史提供了诸多信息。

吴王子光 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1、曾孙邵其人、其名、其官,及所反映的曾随之谜

曾孙邵传世文献未见有记载,从其铭文而知,应是曾国某一位曾侯之孙,应属曾国的公族。“大司马”是职官,主司兵权。“大司马嘉有”与“曾孙邵”是同一个人,即是一名一字的关系。众所周知,古代的名与字在意义上是有关联的,“嘉有”与“邵”都有“美”意,称邵之名,有可能是其死后的专铸之器,也就是说,邵之名应是其卸任大司马之后的称谓。“嘉有”应是其在任大司马职时之名。铭文揭示出所使用的是一国两名,这就从铭文中证实了曾就是随。

2、曾孙邵与吴王子光的交往

在曾孙邵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错金鸟篆文铜戟,铭文“吴王子光之用”,显然是一件吴国的兵器,非常耐人寻味的是,这件戟是出自于曾孙邵的棺内,向人们昭示出,曾孙邵对这件戟钟爱有加。那么,吴王子光的戟为什么会葬在曾孙邵的墓葬中,并且作为贴身之物而放于棺内,必定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其与吴楚之战应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吴王子光,文献一般称“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春秋末年吴国国君,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曾灭徐国,破楚国,一度占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为越王勾践所败,受伤而死。

随州境内曾(随)国遗址和墓地分布图

众所周知,吴、曾(随)都是同姓国。春秋晚期时,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唐等国攻破楚国的郢都,楚昭王仓皇逃往随国,吴军追至随国都下,要随国交出楚昭王。而领兵至随的正是吴王阖庐(王子光),此时公子光已是吴王了,但可能仍携公子时铸器——吴王子光戟。十分巧合的是,此时曾国主掌兵权的大司马正是曾孙邵(嘉有)。似暗示出,此时,吴王光和曾孙邵就交出楚昭王之事有过谈判 ,吴王阖闾并将自己还是公子时的铸造的心爱之戟赠与了曾孙邵。曾孙邵对此戟倍感珍惜,将其作为珍宝,并在死后葬到了自己的身边。

三、曾国与楚国

曾国与楚国的关系是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而逐步被世人知晓的。40多年来,随着出土曾国金文材料的增多进一步证明了历史上的随国就是金文中的曾国。

1、曾国的始封

2011年至2013年发掘的叶家山西周墓地,明确证明了姬姓曾始封于西周早期。无论是西周青铜器铭文,还是东周青铜器铭文,都证明曾国是南宫括的封国。

南宫括,又称南宫子,西周著名贤者,其后以南宫为姓氏,称南宫氏。所谓“文王四友南宫子”,依照史籍《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指的就是南宫括。据考证,南宫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贤士,曾大力助周文王兴国灭纣。周文王逝世后,他又帮助周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叫南宫括去把商纣王搜刮百姓财物而建立的鹿台拆了,并把鹿台上的财物分给贫苦老百姓。又叫他去把商纣王的粮仓都打开,将粮食分给受饥的庶民们。因其对周王室有功,因而将封在南土,以应对南土淮夷对周王朝的威胁。

南公(南宫适) 南公簋(guǐ)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通过若干次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金文证实,曾国应是南宫括的封国。从西周早期一直到战国中期偏晚被楚所灭,曾国存世约700年。由此将曾侯乙与西周曾国串连起来。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曾侯乙墓呈不规则多边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

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和编钟、编磬为主的礼乐器,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以及人们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曾侯乙编钟

2、从对抗走向臣服

曾国作为周王的宗亲国,是代表周王镇守南土而被封于汉东的,随着楚国的崛起,初期的曾国仍是维护周人的统治的。但进入春秋后,周王统治地位渐微,楚人的锋芒已逐步威逼汉东,尽管随国进行了顽强地抵抗,但终因国力不强而屈服,并与楚结盟。

3、从臣服步入联姻

联姻是巩固两国关系的重要手段,曾国和楚国的联姻至少从春秋中期起,一直到战国都连绵不绝,新近发现随仲嬭加鼎和上世纪30年代出土的曾姬无恤壶是两国互为通婚和重要证据。

曾侯犺(kàng) 云纹铜编钟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4、从联姻再到感恩

曾楚关系进入战国早期后已达至尊的高峰,曾侯乙墓出土所出土的竹简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和楚国的关系相当密切,曾侯乙死后楚惠王亲自为他铸钟祭祷。特别是竹简文字中还记录了在曾侯乙死后,前来送丧的除了楚王外,还有众多的楚国不同阶层的其他官史,如楚太子,楚令尹,楚大司马,楚封君,楚大夫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楚惠王专为曾侯乙制作的镈钟,钟上有铭文共31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这件楚惠王为曾侯乙去世而专门制作的钟,为显示对楚人的尊重,镈钟是挂在整套钟的正中位置。还将原来悬挂于钟架上的最大的一件甬钟挤掉而没有下葬,可见曾国极重视楚国的赴丧之礼,曾楚关系非同一般。那么楚国为什么要送曾侯乙钟呢?作为当时楚国来说,其国力和军事实力都比曾国强,楚国为什么对曾国顶礼膜拜?

原来楚惠王的父亲楚昭王因吴师入郢曾逃到随国,是曾(随)国救了楚昭王,楚惠王继位后为报效曾国的救父救国之恩,才给了曾侯如此之高的丧葬之礼。

5、是曾侯與挽救了楚昭王

在曾与楚国的众多事件中,最重要的当是楚昭王奔随一事。据传世文献记载,是随侯救了楚昭王,但这个随侯是谁,史书没有明载。当曾即随得以确立后,通过考古学年代推断,此时在位的是曾侯與,而曾侯與编钟铭文的发现可以确认挽救楚昭王的正是曾侯與。

(本文经吴中博物馆授权刊发,作者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文标题为《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吴、楚、曾》)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