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孩跳车”悲剧: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仍要努力触碰彼此

2021-03-08 16: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松蔚 

最近货拉拉的悲剧还在热议中,警方也公布了调查结论:一开始只是龃龉,经由一连串的误会放大,女孩跳车为了逃生,却受到重伤不幸离世。

个例的意外,只是这样一个结论吗?

我认为不只如此。说意外当然也说得通,但这件事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矛盾,值得更严肃的反思。讨论这个悲剧时,无论如何都不应忽略它的背景:这是一个年轻女性,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完成搬家这样的体力作业,想以小额度的金钱为代价,向一位素不相识的男性求助。——这个情境描述起来是如此令人不安,倒退二十年甚至十年前,大概率是不成立的。这里有太多信任的风险,未知的恐惧了。所以我不想苛责一家网络平台。因为它首先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件事从前做不成,现在能做了。

仍然有很多人,需要这样的便利。

但是我想指出,这个需求一方面需要极高的信任,另一方面在今天又成为了一种日常。这里蕴藏着一个风险:网络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这份便利,我们也日渐习惯用一套手机程序和一些(看似?)清晰的算法逻辑,以极少的沟通成本换来顺畅的合作,以至于我们把不同人群之间产生交流这件事,大大简化了。我们低估了误解有多么频繁和普遍。

这种低估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搬家的女孩大概误解了司机的意图。他只想抄近路,弥补时间上的损失,而不是蓄意不轨(某种意义上这是更难让群众接受的,这代表悲剧是由一系列错误组成的,没有典型意义上的罪人)。但她的误解并非毫无道理:男性、强壮、体力劳动者,偏离了导航,拒绝沟通……更不用说脾气看上去还有点差。换成你在这种情境下,你怎么想?

司机也误解了。一方面他不能设身处地理解女性群体面对一情境的惊恐,另一方面他或许还为这种惊恐感受到一种报复般的快乐。因为他也积压着很多怒火,他在这一单上浪费太多时间了。他为一个光鲜亮丽的都市女性提供服务,他判断这个群体应该以更慷慨的态度回报他的时间。他没有收到这份慷慨,他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对方的伤害。

我在这里反复使用了「群体」这个概念,它可以说是这场悲剧的本源:来自不同群体的素不相识的两个人,试图以某种契约的方式产生合作,却以致命的误解告终。在这场误解中,性别和圈层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遇到同性别的司机,再怎么不愉快,乘客也不至于一偏航就惊恐。而如果服务一个同样来自底层的客户,司机也不至于压抑那么多的不满并见诸行动。他当然能理解,为什么对方宁肯忍受那么大的麻烦,也想省一点搬运费。

但是分到不同的群体,误解就产生了。人就是这样,天生具有排异性。同一属性的人更有可能产生信任、共情、交流和理解。一旦跨越群体,不同的立场、预设、戒备、易激惹,就纷至沓来。

讨论这些不只是因为货拉拉。同样的误解每天都在互联网上发生,哪怕就在讨论女孩和司机因误解而生的悲剧时,不同群体的讨论者还在继续升级误解,互相撕裂。这是今天的现状。但我没有怪罪互联网的意思,不是它的错。从古到今,跨越人群的理解从来都很难。从前或许更难,但互联网制造了一种「人们隔得不远,理应理解」的假象。

事实并非如此,今日的群体仍旧壁垒分明。

壁垒内外,被误解的风险从未被消除,只是更隐蔽。马东老师有名言: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不是文人才有的感叹,日常生活中亦然。我顺着这个思路补一句:成功的理解是表达者(相互之间)的偶然。误解无处不在,理解弥足珍贵。

不谈网上那些口水仗,现实生活中来自不同圈层的人还在点头见面,彼此深怀偏见,却以为互相理解。这样说并不是在宣扬悲观。相反,我认为问题只有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才有解决的希望。解决的思路不难,那就是先承认我们有多么容易相互误解,再放下成见,去认识跟你不同的人。

尽量不贴标签,不要只因为一个人属于「那一类人」,就预设他或她带有怎样的立场和态度。他首先还是一个人,有着一个人基本的喜悦、悲伤、恐惧和忧愤。这是人与另一个人达成理解的前提:他或她都在饥寒时渴望温饱,在动荡中渴望安全,渴望被公正地对待。他们都有自己爱的人和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当这些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害怕。害怕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事。

这些跨越人群的共识,常常被我们忘记。

忘记带来了误解,这是人的本性,只是放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听任了。因为已没法退回到各占一个山头,井水不犯河水的时代。我们需要多制造一些共识,这不是我们的习惯,却是珍贵的礼物。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仍要努力争取相通。

Fritz Simon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人们总在关注那些出问题的状况,仿佛「正常」都是理所当然。但考虑到人们有多么容易彼此猜疑,同一个行为和表达有多少可供解读的方向,每一次正常和顺利的沟通或许才是「特例」。生活于不同文化,不同阶层,怀有不同信念和立场,说不定还操持不同语言的人们向彼此喊话,还能(基本上)准确读懂对方的意思,顺利地达成合作,何等惊奇?——这是每一天都正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小小奇迹。

每一个奇迹都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我们探究不同人的差异,以此建立共识。互联网平台的规则看起来很明白:下单,接单,价格低至多少钱,平台补贴多少钱,做一单的理想时间是多长,标准路线是怎样……它让不同群体的人有了最基本的合作的共识。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只是这样还不够。

我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能省一块钱是一块钱,为什么有人违规抄近路。我们不理解一些人的委屈也不理解另一些人的愤怒, 我们有时会把自己当受害者,却在对方脸上看到了十倍的恐惧。

我们忍不住把这些归因为来自另一个群体的恶意,想不到更简单的解释——我们只是没有像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那样,进入对面那个人的悲欢。

如果货拉拉的悲剧有一点什么意义的话,我想是提醒我们,我们还需要对人再多一点理解。而不是在相互的攻击中,强化对另一个群体的敌意。

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还有一些柔弱的人,漂泊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需要请陌生人帮忙又恐惧给自己带来伤害。另一些人为生计所迫,半夜开着车在街上转悠,想利用自己的劳动多赚一点钱。他们都是好人,如果他们能找到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触碰到彼此,大家的生活都会好一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