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大关键词速读两高工作报告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影响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司法审判如何精准服务“六稳”“六保”,检察智慧如何助力决战脱贫攻坚?3月8日,最高法、最高检在工作报告中交出了答卷。
过去一年我们还看到,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被羁押近27年的张玉环平反昭雪,无罪释放,他是目前公开报道中被羁押时间最长的冤错案当事人;收受财物近18亿元的赖小民被判处并执行死刑;最高法指令再审“百香果女童被害案”,被告人被依法改判死刑。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出两高工作报告中惩治涉疫犯罪、扫黑除恶、反腐败、纠正冤错案件、贯彻实施民法典、服务“六稳”“六保”等十大关键词,这些司法印记,是过去一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填写的历史注脚。
惩治涉疫犯罪
疫情是2020年绕不开的关键词。如何筑牢法治抗疫防线、维护防疫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检验着国家治理能力。
2020年,最高检及时出台系列司法政策,指导依法追诉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继年初打破常规、连续发布10批55件典型案例后,再就核酸检测造假、制售假疫苗等发布4批19件从严追诉典型案例,指导办案、震慑犯罪、预警社会。湖北等地检察机关宽严相济,批捕涉疫犯罪7227人、起诉1.1万人。
法院系统依法快审快结涉疫犯罪案件5474件6443人,对杀害防疫工作人员的马建国等人依法判处死刑。最高法发布34个涉疫典型案例,严惩隐瞒出境史致多人隔离、诈骗援鄂医护人员、假冒慈善机构骗捐、哄抬物价、造谣传谣等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维护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秩序。各级法院开展涉疫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依法妥善处置国内外各种涉疫滥诉,坚决维护依法防控疫情秩序,坚决捍卫我国司法主权和国家尊严。
扫黑除恶、反腐败
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2020年圆满收官,法检两家各自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
最高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9个指导性文件,统一办案标准;对 150起重大案件挂牌督导。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捕涉黑涉恶犯罪14.9万人,起诉23万人,其中起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5.4万人,是前三年的11.9倍。对未以涉黑涉恶移送审查起诉的,依法认定5732件,占起诉数的15.9%;以涉黑涉恶移送,依法不认定2.1万件,占受理数的36.3%。坚持除恶务尽,起诉“保护伞”2987人。
专项斗争以来,各级法院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3053件226495人,结案率99.4%,重刑率达34.5%。对孙小果、陈辉民、尚同军、黄鸿发等黑恶势力犯罪组织头目依法判处死刑,一批涉黑涉恶犯罪分子受到法律严惩。坚持“打财断血”,依法判处财产刑并追缴、没收违法所得,实际执行到位金额1373.7亿元。
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反映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所取得的成效:2020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刑事案件为近4年最低,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为近20年最低,人民群众以更充实的安全感步入全面小康。
赵正永、赖小民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在了两高工作报告当中,包括被判处死缓、终身监禁的赵正永,以及被判处死刑的赖小民在内,去年12名原省部级干部被提起公诉判处刑罚。这彰显着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2020年,检察机关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19760人,已起诉15346人,不起诉662人,不起诉率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退回补充调查4013人次,退查率同比减少12.4个百分点。对7名逃匿、死亡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首次适用缺席审判程序,对潜逃境外19年的贪污犯罪嫌疑人程三昌提起公诉。
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2万件2.6万人,积极配合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审理追逃追赃、没收违法所得等案件316件,裁定没收“红通人员”姚锦旗等164人违法所得11.5亿元和位于多国的不动产,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违法所得无处隐匿。
纠正冤错案件
坚持疑罪从无、有错必纠连续多年在两高工作报告中被强调,将当年纠正重大冤错案件写入工作报告也成为两高工作报告多年来的惯例。
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检察机关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不批捕13.8万人、不起诉4.1万人。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8903件,同比上升7.2%。对“张玉环故意杀人案”“吴春红投毒案”“韩显辉故意杀人案”等冤错案件,坚持疑罪从无、有错必纠,建议改判无罪。同时,制发错案责任追究意见,对近年来已纠正重大错案逐一启动问责程序。纠错不能止于国家赔偿,追责必须落到责任主体。
最高法工作报告则提到,保障诉讼权利,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2020年,各级法院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依法宣告656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84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818件,江西、云南法院再审改判张玉环、何学光无罪。审结国家赔偿案件1.8万件,保障赔偿请求人合法权益。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加强,两高都在工作报告中单列一部分,强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保护创新。
2020年,人民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6.6万件,同比上升11.7%。出台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等10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方便当事人举证、缩短诉讼周期、降低维权成本、提高赔偿数额,知识产权案件判赔金额同比增长79.3%,促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法治环境。制定司法解释,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发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集中管辖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优势,保护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依法保护科研人员及其职务科技成果,激发创新活力。严惩盗版抄袭、恶意抢注、傍名牌等侵害著作权商标权行为。审理一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和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案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最高检组建了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整合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以专业办案团队强化综合司法保护,并在天津、海南、重庆等9省市试点。针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权利人难以依法及时维权,全面推开诉讼权利义务告知制度。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发布司法解释,会同公安部完善侵犯商业秘密立案追诉标准,加大惩治力度。协同国家版权局等对49起重大侵权盗版案挂牌督办。2020年,各级检察机关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2万人,同比上升10.4%。对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平等保护。
贯彻实施民法典
2020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问世。贯彻实施民法典成为两高报告中的新元素。
检察机关以贯彻实施民法典为契机,树立权力监督与权利救济相结合的民事检察思维,确立法定性与必要性相统一的民事检察监督标准。把民法典作为“四大检察”的重要价值指引,刑事追诉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平等、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民事权利,坚决防止和纠正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2020年,各级检察机关对违法取证、刑讯逼供、违法查封扣押冻结等侵犯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侦查活动违法情形,提出纠正意见5万件次。
最高法完成对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39个指导性案例的清理工作,废止116件,修改111件,决定对2个指导性案例不再参照适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全面、系统、规范的一次清理,废止了与民法典不一致的规定,保障了民法典施行后法律适用标准统一。重点开展涉及物权、担保、婚姻家庭、时间效力等一批配套司法解释制定工作,解决民法典施行后新旧法律和司法解释衔接适用问题。
人格权编是民法典的亮点,与此相呼应,加强人格权保护也写入了最高法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人民法院通过一系列人格权保护案件的依法公正审理,让人身自由受到充分保障、人格尊严受到切实尊重,充分彰显我国民法典的人民立场和共和国人民的主体地位。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孩子就是未来,司法保护要持续做得更实。”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连续多年写入两高工作报告。
2020年,人民法院指令再审“百香果女童被害案”,对严重违国法、悖天理、逆人情的被告人依法改判并执行死刑。安徽、湖南、兵团等法院推进少年家事法庭建设,确保未成年人得到特殊、优先保护。审理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无效案,直播平台全额返还158万元打赏金。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但对主观恶性深、手段残忍、屡教不改的依法惩处。会同全国妇联等开展寒假关爱儿童活动,
检察机关从严追诉性侵、虐待未成年人和拐卖儿童等犯罪5.7万人。会同有关部门建成1029个“一站式”办案场所,询问、证据提取等尽量一次完成,防止“二次伤害”。对监护人侵害和监护缺失,支持起诉、建议撤销监护人资格513件,是2019年的6.3倍。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既应依法惩戒,更要教育帮扶,重在转化。起诉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3.3万人。对罪行较轻并有悔改表现的附条件不起诉1.1万人,占审结未成年人案件总数的21%,同比增加8.3个百分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吸收最高检会同教育部等推行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教职员工入职前查询违法犯罪记录制度。
服务“六稳”“六保”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影响下,中国经济正增长2.3%,成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这是一份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份成绩背后,也包含着法检系统的努力。
人民法院紧急为1386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临时变更财产保全措施,支持扩产抗疫。针对受疫情影响出现的履约难问题,依法准确适用不可抗力等规则,妥善审理相关合同违约、企业债务、房屋租赁等案件4.3万件,既鼓励交易,又防止显失公平。依法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对2.5万家企业暂缓强制执行措施,在18.1万件民商事案件中采取“活封”等措施,为企业释放资金1631亿元、土地869万亩、厂房3271万平方米帮扶3.6万家企业复工复产。坚决纠正涉疫就业歧视行为,严禁仅以劳动者曾感染新冠病毒、被采取隔离措施或来自疫情严重地区为由非法解除劳动关系,依法支持并规范共享员工、网络零工等灵活就业,让群众在疫情冲击下就业得到法律保障。
检察机关有力惩治侵害民企合法权益的犯罪,起诉2.3万人,同比上升2.9%。对民企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开展企业控告申诉专项清理,排查2.1万件,支持企业合法诉求5519件。持续清理长期未侦结的涉企“挂案”,2019年排查的2687件已督促办结2315件;去年最高检再会同公安部排查督办5088件,为企业解绊,促其放手发展。
决战脱贫攻坚
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何防止因案致贫、返贫,法检系统用好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助力决战脱贫攻坚。
人民法院规范扶贫领域涉案财物快速返还,妥善化解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就业等矛盾纠纷。依法审理乱占耕地案件,促进治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向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9.1亿元,防止因案致贫、返贫。
检察机关用好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对因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等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应救尽救”,防止因案致贫返贫。救助3.2万人4.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55.2%和61.3%。为让被侵占、挪用的扶贫资金尽早发挥作用,推广云南经验,建立扶贫领域涉案财物依法快速返还机制,改变不结案不返还惯常做法,会同有关机关一体实施。去年检察办案中快速返还1.2亿元,惠及3.2万人。
保卫蓝天碧水净土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是两高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
2020年,人民法院审结一审环境资源案件25.3万件,审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3557件,同比增长82.1%。江苏法院审理向长江非法排污案,让排污者支付5.2亿元环境修复费用和罚金。河南法院审理废酸污染黄河支流案,改变“企业排污、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现象。湖北、湖南、四川等法院依法审理涉长江禁渔案件,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宁夏等黄河流域9省区法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协作,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
检察机关起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5.1万人,办理相关公益诉讼8.4万件,同比分别上升0.9%和21%。最高检与生态环境部等开展危险废物违法犯罪专项打击。会同自然资源部开展试点,强化土地执法领域协作,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出台检察政策,服务保障长江十年禁渔,促进综合运用刑事、行政、经济手段惩治非法捕捞。
锻造过硬队伍
“湖南法院周春梅法官严格执行‘三个规定’,因拒绝说情打招呼遭到歹徒残害,血染法徽,用生命捍卫了司法公正!”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到,2020年, 29名法官因超负荷工作或遭受暴力伤害等原因牺牲在岗位上。队伍建设是两高工作报告中的必答题。
2020年,法院法院458个集体、703名个人受到中央有关部门表彰。以零容忍态度清除害群之马。最高人民法院查处本院违纪违法干警11人。各级法院查处利用审判执行权违纪违法干警1550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346人。
最高检发布以“案-件比”为核心的案件质量评价指标,引导检察办案求极致,惠及群众、减少讼累。2020年,刑事检察“案-件比”1:1.43,“件”同比下降0.44,减省了41.2万个非必要办案环节和统计中的“案件”。更重要的是检察理念、方式、作风在转变,延长审查起诉期限、退回补充侦查同比下降57%、42.6%;自行补充侦查4.8万件,是2019年的23.5倍;不捕不诉率进一步上升,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复核则下降40.2%,办案质效明显提升。
2020年,检察机关全年记录报告干预过问案件等事项67763件,是前两年总数的5.8倍。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4人在内的1318名检察人员因违纪违法被立案查处,坚持本院主动查纠的予以肯定,被动查处的依纪问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