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宇如聪委员建议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建设

澎湃新闻记者 王俊
2021-03-08 10: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提交了题为《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大会发言。

宇如聪指出,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

宇如聪在大会发言中指出,近50年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速超过同期全球的2倍,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繁,冰川退缩,冻土消融,“水塔”功能不稳定性加大,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增多,对基础设施和当地及下游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青藏高原仍将保持增暖趋势,气候与生态环境灾害复合风险加大。目前,我国对青藏高原多圈层综合观测不足,冰冻圈观测相对薄弱,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不够,灾害风险及早期预警科技水平有待提升。为进一步提升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建设,提高多要素数据获取和灾害风险早期预警能力。一是从提高科学认知和抵御脆弱区、敏感区气候变化风险需求出发,统筹优化青藏高原气象—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网布局,重点提升多要素和多目标自动化、协同观测能力,增强冰冻圈关键区观测站建设,全面开展基于影响和风险的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监测工程建设。二是完善高原关键生态脆弱区和高风险区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湖泊涨溢等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暴雪、冰崩等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突变与反转点阈值研究,提升高原气候变化预警与应对服务能力。

第二,深化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伴随全球变暖影响及环境变化效应叠加,青藏高原复合型灾害风险加剧,呈现高强度、高频率、突发性、群发性等特点,必须加强综合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研究,科学认识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多圈层变化和相互作用规律,提高高原气候变化多尺度时空规律及物理机制科学认识水平,增强青藏高原变化及其对上下游以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为契机,建立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提高多源数据分析与共享能力,为提高气候变化科学预估与气候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加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与应用。强化高原极端灾害风险研究,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及极端灾害对农牧业、水资源、高寒生态系统、人群健康的影响和风险。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冰川和冻土封存碳释放引发的青藏高原碳源汇效应不确定性变化。深入研究冰川跃动、积雪融化、冰湖溃决、冻土融退等多灾种综合风险和气候环境承载力。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如川藏铁路、公路、水电站、通信光缆、输油管道沿线的冻土退化影响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气候安全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第四,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引导树立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是应充分研究利用祁连山、三江源、贺兰山等山区空中水汽条件丰富等有利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对高原冰冻圈维持的影响作用研究和科学试验。二是推动绿色发展,摸清我国西部风能、太阳能和水电能源的详细家底与未来潜力,科学开发和利用西部气候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可再生能源投入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五,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一是加强“亚洲水塔”水资源变化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推进青藏高原地区气象、水文、生态的天基与地基相结合和跨部门的水循环和生态安全综合监测评估。二是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对有利的生态环境“窗口机遇期”,加强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开展植被、农业气候适应性研究和区划,因势利导,加强高原湿地保护与沙漠化治理等,助推生态环境改善。

第六,制定青藏高原中长期发展与保护方案。秉持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放到首要位置。研究制定青藏高原中长期发展与保护方案,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及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等重点举措,提高中长期生态环境变化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持之以恒的长期行动,逐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等举措,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提高气候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钟煜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