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普 | 天堑飞虹—南京长江大桥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绘江苏 ,作者智绘江苏
智绘江苏
通过地图展现江苏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地理历史,呈现“强富美高”的新江苏!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南京长江大桥,绘画@丁楠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历时九年全面建成通车,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当时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它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战略意义。
南京长江大桥大事纪
1956.01-1959.06
南京长江大桥勘测、初测、定测
1959.09
国务院通过建桥方案
1960.01.18
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
1960
物资供应不上,工程被迫停滞
1961
中国决定使用国产钢材
1963
鞍钢研制生产出桥梁钢
1965
工程全面续建
1968.09.30
铁路桥首先建成通车
1968.12.29
公路桥竣工通车
1969.1.1
长江大桥交付使用
1969
邮电部发行《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一套4枚作为纪念。
1969.09.21
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桥
1972.2
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大桥
1984
南京长江大桥被定为金陵新四十景之一,名曰“天堑飞虹”。
1985
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所用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02
南京长江大桥进行了建成三十年以来首次大修工程
2005.07
启动对大桥的一期维修出新工程
2016.10.28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封闭维修
2018.12.29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重新恢复通车
2020
国际桥梁大会(IBC)奖评审中,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荣获“2020年国际桥梁大会铁路桥奖”
上下滑动可查看所有大事
长江“天堑”卡脖子
1908年,沪宁铁路通到南京,1911年津浦铁路也建成通车,但因长江的阻隔,这两条铁路不能贯通,严重制约了物资的运输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前津浦线、沪宁线示意图 ,
制图@刘文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以10万美元的重金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桥址。但最后留下一句“水深流急,不宜建桥”,便铩羽而归。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为满足其侵略掠夺政策的需要,也曾妄图在南京至浦口间修长江过江隧道,面对着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最后亦得出根本不可能的结论。
战乱期间,谁也没有战胜长江天堑。
1933年,国民政府在下关煤炭港至浦口开通了中国首个火车轮渡,以解决火车渡江问题,但轮渡受夜间、大雾、涨潮和台风天的影响,渡江铁路的客货运输受到很大限制。
1947年南京轮渡过江场景
南京渡江码头
选定在南京建造跨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突飞猛进,铁路运量大增,轮渡的渡运能力已趋近饱和,长江“天堑”成了制约运力的“卡脖子”难题,在长江上建桥迫在眉睫。
在苏联专家协助我们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后,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还要在长江上建设南京大桥、宜都大桥、芜湖大桥”,这三座大桥是连接中国南北铁路干线,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节点。
建国后,上海市发电用煤量大,且煤主要通过火车从北方运过来,但火车在南京用轮渡过江,速度慢、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急需在南京建长江大桥,将津浦线和沪宁线连接起来。中央决定首先建南京长江大桥。
三座长江大桥选址示意图, 制图@刘文
自主设计大桥
1956年5月,铁道部一级工程师胡竟铭率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来到南京,收集资料,对长江南京段进行实地勘探。1957年8月,编就《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提出南京地区三处地点作为桥址候选,即宝塔桥、下三山和煤炭港。
南京长江大桥选址示意图,制图@刘文
①宝塔桥方案
在南京车站与浦镇林场车站之间,线路最短最顺。在河道方面,该方案在下关狭窄段游,江面逐渐展宽,冲淤缓和,两岸较为稳定。距离市区约2公里,位置适中,既不妨碍城市规划,又能方便市民来往。
②下三山方案
在宝塔桥方案上游25公里。正桥比宝塔桥方案短100米,但左岸联络线由浦镇林场车站到桥头,比宝塔桥方案长22公里,且地势低洼,路堤修筑困难。右岸铁路联络线须接宁芜线的古雄车站,再绕行28公里到南京,运营里程加长,线路也需改造。此方案缺点太多,很快就被放弃,未做进一步勘测。
③煤炭港方案
在宝塔桥上游900米,正桥比宝塔桥方案短400米。但是右岸桥头地势狭窄,联络线没有回旋余地,必须穿过池塘低洼地带,还需跨过运粮河,多建一座桥梁。另外,这里距离火车渡仅有480米,施工时会影响轮渡以及其它船只的航行安全,离市区也太近,影响城市规划。因此,该方案也未做进一步勘测就放弃了。
基于以上原因,最终决定采用宝塔桥方案。
自主建造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1月18日正式开工,但因为建造困难很大,铁道部领导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汇报,想继续聘请苏联专家做顾问。
邓小平:“苏联有这样大的江河吗?”
大家:“没有。”
邓小平:“苏联专家造过这样大的桥吗?”
大家:“没有。”
邓小平:“你们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桥,是外行;
苏联也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桥,同样是外行。
外行对外行,何必一定要请他们来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践摸出经验来!”
新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技术、材料受限、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困难。
钢材受限
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跨度长达160米,又是公路、铁路两用桥,而当时的中国技术落后,没有制造钢梁所需的高强度合金钢,只能向苏联订购。后因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向苏联订购的钢材到货后有一部分不合格,此后苏联又拒绝供货。
鞍山钢厂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正式生产合金锰桥梁钢共1.4万吨,强度比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材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保证了大桥钢梁的架设,被国人称为“争气钢”。
“争气钢”出炉
灾害不断
长江下游南京段,水深流急,地质复杂,建设难度本来就很大。
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大批工程下马,周恩来总理批准大桥作为特例继续招工、购买设备,南京市政府则保证了生活物资的供应,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1964秋季洪水是大桥工程建设中遭遇的最大危机,十天之内,4、5号桥墩悬浮沉井锚绳相继被湍急的江水崩断,当时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加固钢缆,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最终保住了大桥。
1964年秋汛抢险
桥墩建设
“争气桥”胜利建成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为“争气桥”。
庆祝大桥建成通车
大桥通车后,天堑变通途。津浦、沪宁两线接通,提高了列车运输、列车通过的能力,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邮电部发行《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
为检验长江大桥的承载能力和部队的应急作战能力,1969年9月初,许世友上将决定从苏北调动一个装甲团从长江大桥上穿过。从花旗营至北桥头堡,118辆坦克一字排开,车与车间隔50米,整个车队绵延近10公里。大桥承载了118辆坦克同时通行的压力,巍然不动。
坦克通过大桥
建成后南京长江大桥大桥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
周恩来陪同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以其独特雄伟的建筑外貌蜚声海内外,1984年,南京长江大桥被定为金陵新四十景之一,名曰“天堑飞虹”。
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
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202块铸铁浮雕,其中100块向日葵镂空浮雕,96块风景浮雕,6块国徽浮雕。人行道旁还有150对与天安门广场一样的白玉兰花形路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铮铮骨气。
大桥通车后,天堑变通途,改变了华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给华东地区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上层的公路桥连通了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形成辐射苏南、苏北的交通路网,使得苏南、苏北、苏皖、苏浙以至整个华东地区的公路能够并网成片。下层的双轨复线铁路桥连通了京沪铁路(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把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区域紧紧相连,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靠轮渡的1.5小时缩短为2分钟,迅速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要津和命脉。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与开通,优化了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络布局,促进了其交通运输一体化。交通上的便利,又进一步降低了区域间要素流动的成本,扩大了要素流动的规模,深化了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对推进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半个世纪后的焕然一新
近半个世纪来南京长江大桥一直超负荷运转,远超设计承载能力的3倍之多。另外,在风雨不断的侵袭和材料老化之下,大桥集中维修了12次,小补小修更是不计其数,大桥已不堪重负。
2016年10月南京市政府开启了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历时27个月的全封闭维修。
修复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修葺一新的南京长江大桥
熟悉的玉兰花灯,栏杆上的浮雕,桥头堡的红旗,工农兵的雕塑,全部焕然一新!
南京至今已建成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过江通道共10条,在建4条,至2035年南京市将规划28条过江通道,南京长江大桥和其他过江通道一同助力南京迈向“扬子江时代”,构建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南京现有过江通道, 制图@刘文
尽管,如今的长江上已经架起了一百多座大桥,但不会有一座桥,像南京长江大桥这样,承载了厚重的光荣与梦想。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摘自197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
南京长江大桥,绘画@丁楠
南京长江大桥,
是南京城市的符号,
也是新中国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来源:智绘江苏(gh_133118f20616)
原标题:《科普 | 天堑飞虹—南京长江大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