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蚂蚁呀嘿”从爆红到下架只用了7天,它是重蹈ZAO的覆辙吗?

2021-03-08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Amo 知微数据 收录于话题#产品16#舆情分析181#互联网热点56#危机公关112

“蚂蚁呀嘿,蚂蚁呀呼,蚂蚁呀吼,蚂蚁呀哈哈......"最近一周,许多人都被这款变脸特效视频刷屏了,搞怪的表情配上魔性的音乐,十分上头。特效的玩法也非常简单,只要上传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便可扭脖子瞪眼地唱上一首“蚂蚁呀嘿”。

这款名为Avatarify,火爆全网的AI换脸软件从2月底冲上内地舆论场热搜榜、苹果App Store免费榜第一,到3月2日凌晨从App Store中国区悄然下架,只用了7天的时间。

走红

从油管到抖音,魔性视频特效火爆全球

其实在去年四月,这款软件已在国外小火一把。一名叫Ali Aliev的程序员在和同事的视频通话中,用Avatarify软件把自己的面部图像换成了特斯拉CEO马斯克,假装进错了会议室,引得其他人惊掉下巴。

这则恶搞视频在YouTube上有24w的播放量,随后Ali Aliev开发了这款变脸应用并将其开源,分享在Github上公开使用,后来便开发了Avatarify的APP版本,目前该软件在GitHub上的收藏数量已达到1.2w。

由于Avatarity仅允许苹果用户下载,抖音、快手、剪映、微视等视频软件迅速嗅到商机,立刻上新该特效。截至3月5日,抖音#蚂蚁呀嘿 话题下的视频已有30.2亿次播放,25.7w支视频,特效使用人数达30万。

7天内连登6条热搜,其中,#半个娱乐圈都在蚂蚁呀嘿##人工版蚂蚁呀嘿#等话题最高热度超过800w,在榜时长30+小时。

来源:在这些恶搞视频中不仅影视剧角色、名人明星,甚至蒙娜丽莎、小猫小狗都能活灵活现地演唱“蚂蚁呀嘿”,因为过于逼真,不少网友表示“我甚至怀疑有真的混进去了”。

在大众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陈奕迅、童瑶、李宁等明星都纷纷加入这一搞怪流行中,用自己的照片演绎蚂蚁呀嘿,陈奕迅甚至还现身真人表演了一段。

争议

走红第7天,AI换脸争议席卷而来

2月24日,“蚂蚁呀嘿”首次登上抖音热搜。27日,微博声量陡然升高十余倍,达到巅峰。

2月28日,有少数媒体指出“涉及侵犯名人的肖像权”风险,但未引起舆论关注。随着“蚂蚁呀嘿”这股魔性风潮越来越盛,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软件上私人定制恶搞视频,甚至淘宝上还有代制视频的生意,一图四人的价格为20元。

3月2日,现代快报、澎湃新闻等媒体纷纷发出报道,提醒大众“警惕泄露信息”,当心“丢脸”。当日凌晨就有网友发现该应用已从App Store中国区悄然下架。

此后,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袭来,"安全、隐患、隐私、肖像、风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来源:有人指出,除了侵犯明星肖像权和用户个人隐私外,Avatarify真正的风险点可能在于实时的Deepfake,就像在视频会议中变身马斯克一样,Avatarify利用First Order Motion的核心模型对视频中的对象进行实时动画处理,并生成视频序列,让实时图像伪造成为可能,同时也增加了人脸盗用在财产安全等领域的风险。

虽然中国大陆区已经下架,但在香港区搜索发现,Avatarify仍位列“相片与影片”区排名top1,评分4.8。在App store的产品简介页面,目前已明确写明了用户权益——以下数据会被采集但不会关联到用户身份:地理位置、使用数据、标识符、系统修复。

有前车之鉴却依然重蹈覆辙?

相似的舆情危机早在ZAO的身上就已发生过。

来源:2019年,一款名为ZAO的换脸软件在朋友圈刷屏,网民随即对ZAO的用户协议侵犯用户隐私,换脸功能会被不法分子盗用等提出质疑。

复盘ZAO当年的舆论危机,自媒体的声音成为当时的重要引爆点。

来源:知微·危机案例库

微信公众号“智东西”发布文章《ZAO换脸APP刷屏真相:陌陌打造,技术曾被用于情色视频》,该文章获得10w+阅读量。微博大v@加菲众 发布微博称:“视频换脸有风险,请务必注意个人隐私”,该条微博转发量2.7万条。

就连支付宝也不得不站出来回应AI换脸造成的支付隐患。

当时共有10,064家渠道参与报道,有98家央级媒体参与,传播量巨大,属于“重大风险”。

来源:知微·危机案例库

在舆论压力下,工信部就网络安全问题对陌陌进行了问询和约谈,要求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要求,组织开展自查整改。

相比之下,Avatarify此次舆情危机的引爆点则是由媒体引起,在媒体的高影响力下,负面舆论自上而下传播开来,从而引导用户产生警惕:“在没有相关防范措施的阶段还是不要用吧”,这也体现了媒体在社会议题中充当“哨兵”,及时发现风险点、提出前瞻性意见的职责。

在AI换脸领域,谁是下一个ZAO和Avatarify?

ZAO和Avatarify的大起大落或许令人唏嘘,但从产品角度看,他们也未必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单一洗脑的玩法让用户产生审美疲劳,用户热情随着话题热度迅速消散。这些“月抛型”应用切中了用户的使用广度,却忽略了使用深度,一如几年前的“小咖秀”,利用配音和特效满足了年轻人一时的表演欲,但没有产生更多现实价值。如今“小咖秀”的产品模式其实已经被抖音、快手所吸收,而Avatarify下架后“蚂蚁呀嘿”也以一个特效的形式继续留存在各大视频软件里,这印证了这些软件的功能过于单一不适合作为独立的产品与运营,反而更适合依附于其他平台作为短视频软件的补充去生存。

从品牌公关角度看,ZAO和Avatarify接连两次陷入“安全隐患”的舆情危机,留下这样的印象后,恐怕在下一个AI换脸类型产品出现时,无论媒体还是公众,所有人心中已经早有戒备,是否存侵犯名人肖像权?是否涉及用户个人隐私?是否威胁财产安全?……这些质疑的声音不出意料应该会再次出现,也是下一个ZAO和Avatarify需要提前做好的功课。

原标题:《“蚂蚁呀嘿”从爆红到下架只用了7天,它是重蹈ZAO的覆辙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