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济光委员建议:加强长江干线防洪体系建设,建联席会议机制
去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洪水多发,特别是江西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江河水位迅速上涨,境内多条河流及鄱阳湖先后发生编号洪水和超警戒洪水,其中鄱阳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引起全社会关注。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今年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加强长江干线防洪体系建设维护的提案》。
局部地区防洪能力偏低
王济光介绍,经过几十年的防洪建设,长江中下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但是,长江干线防洪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问题:
其一,水利防洪投资总量大,但整体仍显不足,局部地区防洪能力偏低。由于构成长江防洪体系的重大水利工程规模宏大、投资高,通常采取先城市、后乡村的次序逐步投入,历史上经济投入有限导致防洪能力不均衡。长江干流上游城区和中下游干流防洪标准较高,但上游城区、中下游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偏低,特别是堤防投入少,大部分未达防洪设计标准,极易造成长江干线洪灾频发。
其二,重大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广、利益诉求差异大,统筹协调困难。长江干流防洪体系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牵涉面广,既涉及多个国家部委,也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多方利益,有些还涉及跨省际利益、协调难度较大。加之,中下游蓄滞洪区的启用对当地民众生活和经济影响巨大,涉及不同分洪区何时启用、如何启用的艰难抉择。
其三,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滞后。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最后一道保险”,但投入资金不足、建设滞后,已有蓄滞洪区长期存在管理难题;圩区民众防洪意识薄弱,联圩建设以及新建圩口侵占行洪通道和湖泊调蓄容积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支流通江河流排水能力与内湖蓄洪能力降低;蓄滞洪区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之移民补偿标准低、群众搬迁意愿不强等问题,蓄滞洪区人口和经济发展控制难度大,如遇分洪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分洪难度加大。
其四,过于依赖三峡工程防洪效应,长江中下游防洪措施管理维护不足。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发生频率较以往明显下降,形成单向依赖心理误区,忽视堤防的管理维护,中下游干流河道发生长时期冲淤调整的局部河段崩岸问题较为突出,危及河势和堤防安全。
建议建立水利工程建设联席会议机制
对此,王济光建议,建立水利工程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在现有防汛指挥体系基础上,建立国家部委和省市负责人参加的高级别协调机制,快速有效协调解决部委之间、部省之间、省际之间各类问题,推动工程建设加快进展。
其次,加快推进长江中游蓄滞洪区调整与建设。推进新建蓄滞洪区建设,严格已建滞洪区管理。因地制宜、切实推进退田还湖,鼓励滞洪区改建人工湿地,满足移民经济需求,保障防洪安全、改善流域环境。
同时,加大长江流域水利工程资金投入。发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覆盖范围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加大长江流域防洪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降低洪灾损失的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稳定,促进农业、交通、基建行业的发展,带动就业。
此外,加强中下游防洪措施管理维护,创新三峡调度管理机制。加强长江中下游堤防等防洪措施等管理和维护,保障堤防、闸门可靠稳定。在每隔2-3年的9月底,中下游没有洪水威胁时,可让三峡枢纽泄洪形成人工洪峰,一方面在低水位期水库排沙、同时冲刷下游河床淤积泥沙,另一方面在保证安全前提下进行防洪演习,检验中下游堤防等防洪措施安全,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能在冬季枯水期及时补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