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992,阅读时间:约8分钟
历史提问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答:在古代战争条件下,战场上的“第一排士兵”,公认死亡率最高。很多古装剧的战争场面里,交战双方“第一排士兵”在箭雨炮石下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也叫好些历史票友产生疑问:当时战争里的“第一排士兵”,真能无怨无悔的往前冲?
这疑问,中国古代著名的“马上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相当有发言权: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军亲政北汉都城太原,战斗打得空前酷烈,眼看着一批批士兵倒在太原的城头上。心中滴血的宋太祖,一度想着放弃进攻,没想到刚露点口风,他身边的精锐禁军兵将,就集体扑通跪下了,纷纷表示“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皇上您别放弃,就让我们向前冲吧。
此情此景,也让宋太祖差点眼泪哗哗:“汝曹皆我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你们都是我经过严格训练练出的好兵,每一个都是宝贝,我宁可不得太原,也不忍心你们冒险,伤一个我都心疼啊。
如此“热血一幕”,也恰恰生动说明了古代的“第一排士兵”们,甘心冒死冲锋的原因。首先一条,就是“汝曹皆我所训练”。能够放在“第一排”冲锋的士兵,几乎都是优中选优的好兵。
中国古代的军事训练制度,历代都不停完善,发展到北宋初期,更是高度完备。在北宋早期的禁军里,每一个入选士兵都经过了优中选优的选拔,甚至是通过“选强壮卒,定位兵样,分送诸道”的方式选来。而且入选只是开始,接下来就是严格训练,甚至是“早教习阅,无得番休”,每天大运动量训练。
如此“高强度模式”练出的兵,冲锋陷阵当然不含糊。比如后来宋太宗年间北伐,同样是这支禁军,一天急行军五十里抵达幽州城外,顾不上休息就摁着辽兵暴打。如果不是接下来宋太宗瞎指挥葬送胜利,被宋军强悍战斗力吓坏的辽国,几乎要放弃幽云十六州。
而且,这些千锤百炼的士兵,之所以要争着“站在第一排”冲锋,不止因为强大战斗力带来的底气,更因“站在第一排”的巨大经济诱惑。中国历代军队,都高度重视军队赏罚,发展到北宋初期,更形成了“厚赏”的风气。放在北宋军队里,这事儿更是“真金白银不含糊”。
比如在宋辽战争里,北宋就实行“计首受功”制度,且不说正规的禁军,哪怕是边地的民团,只要能砍下一个辽兵首级,就能支钱三千。到了“澶渊之盟”前的宋辽大决战时,这“价码”更涨到了“支钱五千”。要知道,当时北宋基层文官的月俸,大多不过“十千钱”,砍两个辽兵首级就“挣出来”了。而战场上越冲在前面,立功可能性越大,当然要冒死搏一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历代战争里,能“放在第一排”的士兵,也同样享受着最优的装备。比如明末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军,其作战时冲在最前面的“死兵”,往往是“披重甲,骑双马冲前”。《清实录》更佐证,当时率先冲锋的“死兵”,都是“披重铠持利刃者”,各个武装到牙齿。
而在万历朝鲜战争里的“平壤大捷”里,骆尚志率领的明军先头部队,在为了“先登城赏五千两白银”的重奖发起进攻时,他们不但配备了优质的铠甲与刀矛,还享受了明军的“火力加持”。进攻打响后,明军对着平壤城头发起剧烈炮击,“架火战车”“弗朗机”“虎蹲炮”等“大杀器”轮番发射,以朝鲜人的记录说,平壤城头顿时“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
正是这强大的火力掩护,才帮助骆尚志率军冲过日军火力封锁,一举登上含毬门。令明军顺利突破日军防线,打出这场歼灭日军上万,让朝鲜人感慨“战胜之速,为前史所未有”的辉煌大捷。
那么,如果一支部队训练严格且装备精良,是不是就能保证百分百“一往无前冲锋”呢?并不是。这事儿同样可以看看“犒赏丰厚”的北宋军队,同样由于赏赐太丰厚,北宋中期起的宋军甚至还有了坏习惯,每次打仗先盘算“赏多少钱”。宋夏好水川大战时,刘平率领的宋军原本初战告捷,杀得西夏国主元昊的主力大军节节败退。可关键时刻,宋军兵将却缠着刘平要“加赏钱”。一看没这么多钱,接着士气大沮,随后就在战斗里全线溃散……
北宋末年,种师中率领的北宋西军,更成了这事儿的悲情见证:肩负救援太原重任的种师中,率军与金人血战,虽然宋军连胜了三仗,可关键时刻,宋军一些将士们却嚷嚷着要“提高赏钱”。可种师中身上却并没带太多现钱,结果士兵们眨眼间就溃散,只留了几百人与种师中坚守。可怜白发苍苍的种师中,只能率领这几百人发起决死冲锋,“身中四创”后壮烈殉国……
可见,如果一支部队空有战斗力和装备,没有严格的纪律与坚定的信仰,那也绝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所以历代杰出的军事家,也往往会以身作则,为部队注入坚定的信念。
典型一位,就是安史之乱里“再造大唐”的名将李光弼。太原大战里,李光弼率领一支万人孤军死守太原,为了激励士气,他亲率军民挖掘壕沟,把自己的军帐修在城头上,靴子里插着匕首,一旦战败就决心自尽。这决死的态度,让绝境里的太原军民迸发出了强大战力,硬是击败了十倍于己的安史叛军,打赢了这场平叛进程里的转折意义一战。
而在“不给赏钱将士们肯不肯打”的问题上,同样高度重视纪律信念的明代大英雄戚继光,更上演了生动一幕。他苦心训练的戚家军,以“兵是杀贼的东西”为朴实信念,却在抗倭战争里的台州大战里遭受了奇特考验。
当时倭寇绕开戚家军袭击浙江花街,断粮两天的戚家军紧赶慢赶,终于“堵”住了倭寇。可部队此时还没吃饭,很多饥肠辘辘的战士不干了。关键时刻,戚继光当场训话,一通“兵是杀贼的东西”的道理,竟叫数千戚家军战士热泪盈眶,硬是饿着肚子,向凶残倭寇发起攻击,一举将其打垮——类似战例早已生动证明,让战士们懂得“为什么而战”,才最重要!
而当所有这些“必要条件”都不存在时,古代史上的许多“虎师”,最后也活成了笑话。比如曾书写无数辉煌的明军,发展到明末年间已严重变样,连号称集合全国精锐的“京营”,士兵们其实都是“沿路无籍游棍代顶”。这类乌合之众,作战时敢不敢“站第一排冲锋”?还真敢,比如打农民军时,就有些“机灵人”站第一排,上了战场就和农民军拉家常,然后“临阵相劳苦,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谓之‘打活仗’”。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末明军打农民军,经常捷报频传,农民军却越打越多,就是这“打活仗”惹的祸。打到最后崇祯帝上了吊,“活仗”彻底“打死”了大明。
待到取代明朝的清朝,在中后期也腐化下去后,“士兵冲不冲”也成了问题。清代中期起,军队训练废弛,到了鸦片战争打响后,更出现了雷人一幕:由于很多清军日常不训练,还有人日常做起小本生意,真打就抓了瞎,英军冲进大角炮台时,几百个清军竟然从英军炮弹“打穿的洞里逃走”。一百多个没逃掉的,更当场跪地投降。
就连当年敢于“双马冲锋”的八旗精锐,面对太平军时也变了样,太平天国北伐时,驰援北京的八旗军,和太平军马队一个对冲,好些士兵就“轰然溃散,有遁至静海,无鞋无钱,向民间丐食者”。除了跑得快,几乎没亮点。看过这样的雷景象,就知为何那时晚清,会在落后挨打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第一排士兵敢不敢冲锋”的问题,看上去只是个军事问题,但其真实意义,早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却有太多值得深思之处。
参考资料:《戚继光评传》《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铁血强宋》《鸦片战争中清军临阵溃逃原因研究》《明朝那些事》《明末农民战争史》《宋代军队赏罚制度研究》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