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给56只游隼绑上卫星跟踪设备,中国团队揭开它们迁徙秘密
迁徙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以科学界研究最多的鸟类来说,长期以来,人类对它们的季节性出现和消失感到迷惑不解。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由中国、英国、俄罗斯、德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多国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题为“Climate-driven flyway changes and memory-based long-distance migration ”。研究发现,自末次盛冰期(约2万至3万年前)以来,游隼的迁徙路线一直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员还用证据表明,游隼的迁徙距离受到一个遗传因素的影响。
该研究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种群和进化遗传学研究组组长、中英生物复杂性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詹祥江。
游隼为中型猛禽,其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游隼较为震撼的是,其平时飞行并不迅速,但当它们俯冲捕食时,可以达到320公里每小时,这在鸟类中是创纪录的速度。
对于鸟类的迁徙,中世纪时期曾有些充满想象力的推测,这些推测认为鸟类冬天在湖底冬眠,然后在春天再次出现。从19世纪末开始,科学家们在鸟类的腿上装备了微小的金属环,这才得以揭示了关于它们旅行、下落和命运的秘密。
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Simeon Lisovsk、马克斯·普朗克演化生物学研究所Miriam Liedvogel在《自然》同步发布的观点文章中表示,由于在许多不同层面上的技术进步,科学家现在能够使用轻型追踪设备在全球各地持续跟踪这些迁徙者,这为研究鸟类迁徙提供了越来越详细的证据。而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将这些庞大的迁徙活动与在基因组尺度上对鸟类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可能。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利用绑在鸟背上的卫星跟踪设备,詹祥江及其同事们在几年时间里跟踪了欧亚北极种群的56只游隼,确定了来自6个不同的北极繁殖种群的总共150条完整的迁徙路线。研究团队还对35只游隼的整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此外,他们还重建了鸟类在它们各自分布范围内遇到过的气候。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游隼在欧亚大陆上共有五个迁徙路线,这些路线自末次盛冰期以来,一直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迁徙路线更长的游隼携带ADCY8显性基因,他们认为该基因可能与长期记忆的形成有关。
研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迁移到欧洲的北极繁殖种群未来将经历剧烈的变化,这将需要具体的行为调整,包括适应较短的迁移距离。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下,欧亚大陆西部的游隼最有可能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它们可能会前往新的越冬地区,或是完全停止迁徙。
研究最后表示,利用生态交互和演化过程来研究受气候驱动的迁徙改变,或有助于推进候鸟的保育工作。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65-0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