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迁徙距离相差2800公里,中国科学家发现“懒”游隼缺个记忆基因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2021-03-04 08:32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迁徙距离相差2800公里,“懒”的猛禽,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最新发表在Nature(《自然》)的一篇论文显示,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不同迁徙距离的猛禽游隼中一个与记忆力有关基因——ADCY8。

这会不会是它们相差2800公里、迁徙距离短了43.75%的原因之一?

卫星追踪+基因组研究,中国科学家揭示猛禽游隼迁徙的秘密。

相关论文3月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该项研究发现,自末次冰期以来,游隼的迁徙路线一直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模拟预测,在未来全球变暖日益严重的情境下,亚欧大陆西部的游隼种群可能会面对两方面的威胁:迁徙策略的改变和主要繁殖地的退缩。

此外,研究人员还用证据表明,游隼的迁徙距离受到一个遗传因素——基因的影响。

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都有季节性偏好的北极产卵地,但会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过冬。然而,人们对于它们迁徙路线的形成、维持、未来变化,或是决定迁徙距离的遗传因素却了解得不多。

停在它位于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筑巢地的游隼。它在该研究中被卫星追踪。图片来自Andrew Dixon.jpg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官微消息,游隼(Falco peregrinus)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最高俯冲速度接近390km/h,也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它们广泛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全球六大洲。研究人员历时六年,在北极圈自西向东的主要繁殖地——科拉半岛、科尔古耶夫岛、亚马尔半岛、泰梅尔半岛、勒拿河、科雷马河——为56只游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构建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

卫星追踪发现,这些北极游隼主要使用5条迁徙路线,在种群和个体水平上具有非常高的迁徙连接度和重复性。自末次盛冰期(约2万至3万年前)以来,前述迁徙路线一直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这些种群的迁徙距离显著不同:西部两群短距离迁徙,平均3600公里;东部四群长距离迁徙,平均640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关键基因——ADCY8。他们通过对游隼长短迁徙种群基因组的对比分析,首次发现在长距离迁徙种群中,ADCY8受到了正选择。该基因和记忆能力有关。也就是说,迁徙路线更长的游隼携带ADCY8显性基因。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

亚欧大陆游隼迁徙系统。论文 图 来自中科院动物所官微

对其中4个地区35只游隼的种群基因组学分析显示,西部的科拉和科尔古耶夫种群,以及东部的亚马尔和科雷马种群分别具有最近共同祖先。

基于该研究中开发的全基因组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 模型估计,长/短距离种群的分化时间大概在末次冰盛期前后。此外,因冰川消退而带动的繁殖地向北退缩以及越冬地变迁可能是游隼迁徙路线形成的主要历史原因。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詹祥江。该研究所官网显示,詹祥江,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中英生物复杂性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

作者指出,在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下,欧亚大陆西部的游隼最有可能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它们可能会前往新的越冬地区,或是完全停止迁徙。利用生态交互和演化过程来研究受气候驱动的迁徙改变,或有助于推进候鸟的保育工作。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