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究报告:“绿色复苏”“低碳经济”将成后疫情时代主题之一
3月3日,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白杨融媒等机构单位共同合作,针对2020年中国“绿色复苏”互联网大数据舆情开展研究,并发布《2020中国“绿色复苏”观察——加速推动“十四五”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下称“报告”),记录和呈现疫情以来中国复苏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群策群力,探讨和展望中国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动能。
报告显示,2020年公众对社会经济复苏信心大幅提升,舆情关注逐渐从抗击疫情转为经济复苏,从聚焦经济转为兼顾环境,就业压力反应在舆论场上也有所好转。随着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等重大政策进展,“绿色复苏”议题迎来多次舆论高峰,光伏、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成为舆情期待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各省市区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绿色复苏、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主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强调和体现。然而,“绿色”舆情声浪中仍有高污染、高碳排问题出现,“十四五”绿色转型充满挑战。
经济回暖提振社会复苏信心
报告称,在“六稳”“六保”工作框架之下,中国经济持续回暖,公众对经济复苏的信心迅速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年GDP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在舆情普遍关注的就业方面,报告显示,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6.2%,随着大规模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失业率自3月起呈波动下降趋势,9月已降至5.4%,就业压力反映在舆论场中也呈现出好转趋势。
后疫情复苏“绿色与包容”并举
报告显示,随着疫情缓和,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复苏政策焦点。“绿色与包容”复苏的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绿色与包容性就业、绿色低碳助力零碳未来、营造公平与包容的社会环境。
“大量资金和政策红利在短期内流入特定行业,会对短期内拉动就业、恢复经济,长期经济结构5调整,乃至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挑战产生深远影响。”该报告研究员刘文杰说,“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高碳复苏教训已经让全世界意识到,一份能够兼顾短期经济社会迅速复原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复苏方案对应对危机后复苏十分重要。”
绿色与包容性复苏政策框架
报告还显示,2020年中国复苏势头强劲,绿色发展政策延续性好,“绿色”覆盖投资、消费等多个领域,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兼顾时效。
复苏期间,产业投资政策向促进投资向行业存量规模的绿色升级和增量规模的绿色发展方向倾斜,绿色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升级表现突出,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将带来可观的就业。消费政策注重绿色提质,“互联网+服务”、智慧化零售、智能化产品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均为绿色消费增长点。
从舆情来看,一季度至四季度舆论关注点也逐渐由聚焦经济转为兼顾环境,关照低碳、公正、就业和民生的舆情声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十四五”的新动力和新挑战
此外,报告还提到,“十四五”开局之际,绿色产业迎来关键节点。
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
报告显示,以光伏、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等为代表的产业有望成为“绿色复苏”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随着光伏应用和效益落地推广,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光伏已不仅仅是一项环保技术,而逐渐与“脱贫”“增收”相连接。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中国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对上下游供应链复苏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0.9%。
“十四五“规划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各省市区陆续发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绿色复苏、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强调和体现。
报告提到,通过对各省发布的“建议”相关政务信息观察发现,安徽、四川、北京、湖南、内蒙古提及“绿色复苏”次数最多,“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等关键词也在煤炭大省内蒙古、山西等“建议”中多次出现。然而,在舆论场中,仍见有悖于绿色发展潮流的高污染高碳排问题,“瞒报”、“排放”、“煤炭”等关键词仍有较高声量,能否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动绿色转型仍待观察。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绿色和高质量发展都将继续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十四五’期间出台边界清晰、可与国际政策对标的一揽子绿色包容复苏政策不仅利于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更可为中国开展广泛的国际对话与合作打好基础。在后续的政策讨论中,需要重点关注搭建政策评估体系,与‘十四五’规划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衔接。”该报告研究员徐嘉忆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