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传统“跪拜礼”是如何一步步变味儿的?
原创 方生 循迹晓讲 收录于话题#循迹漫聊104个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方生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春节刚过,又有一个话题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就是春节磕头。
有的地方回家过年,给长辈磕头。有一个公众号就抨击这个事儿,说这是陋习,得改。结果被好多人骂,然后又有好多人来骂这帮骂他的人,当然还有好多吃瓜群众看热闹。
那么,给人下跪这种礼节或者说习俗,历史上是个怎么回事。古代的什么三跪九叩,这些又是从什么时候来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个事儿。
首先,中国这些“叩拜”礼节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周朝。
周朝以前,原始社会一直到夏商时期,基本上处于原始部落社会,顶多是个部落联盟,也没开发出那么多礼节来。
到了周朝,它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国家,是有封建等级制度的,所以上下级之间得有区分度,下级对上级要表示尊敬,所以就才有了《周礼》,对人和人之间的礼节,作出了严格规定。
周朝人眼里,你是文明社会的,还是野蛮人,主要区别就在于你讲不讲礼。
|《周礼》书影 图源于网络
《周礼》不光对祭祀、丧葬这种大事情有规定,在饮食起居方面也有严格规定,比如跪拜礼。《周礼》里边针对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礼仪,概括起来分了九种,叫九拜,其实这是个笼统的称呼,不是说有九种拜法。
周朝的时候,没有今天凳子椅子,都是坐地上,顶多铺个席子,席地而坐嘛,坐着就跟今天跪着差不多,屁股搁脚后跟上,这九拜基本上就都是在跪坐的基础上来行礼的,有三种基础拜法:
|稽首 图源于网络
第一个是稽首,跪在地上,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然后头慢慢低下去,碰到地上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起来。这是九拜当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臣子见君主、儿子见父亲,包括拜天、拜神、拜祖宗、拜老师,都得行此大礼。
第二个是顿首,俗称叩头,过程跟稽首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头一碰地上,就马上起来,顿就是“稍停”的意思,停顿嘛,所以顿首就是形容头碰地上时间短。顿首的尊敬程度就比稽首弱一级,比如下级官员对上级这种。所以古人写信,开头或者结尾就会说,谁谁谁顿首,意思就是对人家表示恭敬。
第三个拜礼,是空首,就比顿首再弱一级,其他都一样,头低下去以后不着地就抬起来。这个礼节的名字也是有点顾名思义,因为头是空磕的嘛,而手是在地上的,所以又叫拜手。
这三种拜礼,稽首、顿首、空首,分量依次递减,这叫正拜,是所有跪拜礼节的基础。
这三种也统称叫吉拜,吉拜也是九拜中的一种,所以前面就说了,九拜是个统称,不是说有九种拜法。
那么,有吉拜就有凶拜,凶拜也是九拜之一,就是拜的时候表情要严肃一点。
|振动 图源于网络
儒家经典《礼记》里说:“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报丧的时候还有专门的一种拜法,叫振动,也就是跪拜的时候两手要拍掌,拍一下身子就要跟着振动嘛,所以叫振动。
拜完以后,还要“踊”,踊就是跳,边跳边哭,表达自己的悲痛知情。
还有一种特殊的拜法,叫肃拜,肃字啥意思啊,手摸到地,这叫肃,所以肃拜就是强调手摸地,那头肯定就不碰地了。“肃拜,拜不低头也。”而且肃拜一般是女子专用的拜礼,至于原因,已经不可考了,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说是因为女子首饰多,磕头不方便,有一定道理,暂且可以信一信。
肃拜又有衍生,就是全副武装的军人行的礼,军人身上盔甲多,下跪不方便,所以连跪下去用手摸地这一步都没有了,就是站着俯身拱手,这个也叫肃拜,跟今天的鞠躬差不多。
说这么多,总结一下,九拜包括三种基本的拜礼,稽首、顿首、空首,然后是两种衍生的,振动、肃拜,还有两个统称,吉拜和凶拜,那这才七种呢?
还有两种,奇拜,就是拜一次;褒拜,你先拜一次,别人回礼,你再拜回礼,这就拜两次了,叫褒拜。奇拜和褒拜这也是统称。所有这些加起来,就叫九拜。
|男女吉拜手势 图源于网络
这当中都需要用到拱手,两手交叠的位置就有讲究,吉拜的时候,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凶拜的时候就要反过来,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
《礼记》里边就记载了一个相关的故事,说孔子有一回带着几个弟子,拱手作礼,孔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学生们一看,就跟着老师学,也右手在上。孔子就说,你们还真是啥都学啊,我姐姐去世了,我还在服丧期,所以要凶拜,右手在上,你们得反过来。学生们一听,赶紧把手给换过来了。
虽说九拜有很多讲究,不过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跪拜就是个普通的礼节,大部分项目就跟今天握个手似的,也并不一定只有下级向上级跪拜,君主为了表示尊敬,或者是跟臣子请教问题的时候,也经常向臣子跪拜,大家关系都比较平等。
说白了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爱国主义,我给你当大臣我就是上班,你容不下我,那我转头去投靠别的诸侯,到时候你还落得一个坏名声。
等到汉朝以后,大家坐上凳子了,不用非得跪着坐了,加上国家统一了,皇帝的权力远大于先秦时期,跪拜才成了一个体现等级差别的礼节,朝堂之上臣子跪拜皇帝,民间晚辈跪拜长辈。
|从席地而坐到交椅 图源于网络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原,这是一种坐具,可以折叠起来,携带方便,其实就类似于今天的马扎,让大家坐得更方便了。
一块传入中原的,还有很多胡人的礼仪,比如说隋唐时期就流行一种叫拜舞,就是边跳舞边拜,也是很隆重的礼节,一般是见皇上的时候才这样。
|《长安十二时辰》中叉手礼 图源于网络
还有唐朝时候特别流行的叉手礼,大家看前年特别火的那个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边行礼都是两手一交叉,右手伸个大拇指出来,这个叉手礼就是从波斯的单手抚胸礼演变来的,波斯人是一只手捂住胸口,经过西域传到中原以后发展成这样的。
后来到五代时期演变成左右手的拇指都伸出来,比如《韩熙载夜宴图》里边,有几个人在那行礼,就是这个叉手礼。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叉手礼 图源于网络
不过,一直到元朝为止,虽然礼节花样很多,但是皇权有限,所以这些跪拜啊什么的,基本上还是传承咱们说的九拜那一套,表达个尊卑有序,意思一下就完了。
但是到了皇帝权力最大的明清两朝,跪拜礼就发展成了一种带侮辱性质的礼仪,臣子要磕头磕得失去尊严才行。
明朝大臣见了皇上得五拜三叩,怎么个跪拜法呢,先来四个稽首,最后来一个顿首,不过要连磕三下,刚才说了顿首又叫叩首嘛,所以这一整套合起来就叫五拜三叩。
清朝就更过分了,清太宗皇太极登基以后,规定要三跪九叩,有专门的喊“跪”,然后大臣跪下,太监再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大臣就叩首三次,也就是顿首三次,磕仨头,然后太监喊“起”,大臣就站起来,然后太监再喊“跪”,再来一遍,一共跪三次,每次叩首三次,合起来九次,所以就叫三跪九叩。
清朝不光大臣要给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理,藩属国的使臣也要来这么一套。
朝鲜琉球之类的自不必说,就连欧洲那些使节来了北京,也要求人家三跪九叩。比如康熙年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沙俄使节来北京觐见康熙皇帝,请求通商。
清朝的官员就让他三跪九叩,当时毕竟是沙俄求清朝通商,所以他们这个使节就三跪九叩了,果然龙颜大悦,沙俄得到优待,可以在北京建立大使馆,每三年可以派一支200人的商队来北京住80天进行贸易,其他国家都没这个待遇。
|马戛尔尼单膝拜见乾隆皇帝 图源于网络
不过其他西方国家的使臣就不一定乐意了,比如乾隆年间,英国的使节马戛尔尼来北京申请通商,他就不乐意,觉得你这太侮辱人格了。
最后双方讨价还价,马戛尔尼见乾隆皇帝的时候是按照欧洲礼节,单膝下跪,不叩头。
再加上英国使团送来的礼物平平无奇,比如马戛尔尼带来的钟表,就跟北京城内钟表匠的作品水平差不多,其他的什么地球仪啊望远镜啊做工也远不如皇宫的收藏品,乾隆皇帝就说,“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所以最后马戛尔尼提出来的7项请求全部被清政府拒绝了。
英国使团里一个外交官就总结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住着的时候像囚犯;离开时像小偷。”
这次不愉快的交流算是清朝跟英国不愉快的开始,50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再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就灭亡了。
|脱帽、鞠躬、握手礼 图源于网络
到了民国建立的时候,人人平等,国民政府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老百姓之间的跪拜礼废除,等于是朝堂之上这套跪拜取消了,但是政府对于民间老百姓的跪拜就不予干涉,说白了就是你私底下愿意给爹妈磕头、给长辈磕头,政府也没道理管你。
不过虽然政府不管,倒也是鼓励大家互相行现代化的礼节,脱帽,要表示尊敬就鞠躬,如果是重大场合那就三鞠躬。
再后来,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行礼这方面也越来越国际化了,鞠躬、握手,至于民间的跪拜礼,现在在部分农村也还有,不过随着社会发展还有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大,估计早晚也就消亡了。
(完)
原标题:《中国传统「跪拜礼」是如何一步步变味儿的? | 循迹晓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