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川安岳石窟发现首例五代仿木斗栱佛殿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在四川安岳县一处有“广政”(938年-965年)题记的整体开凿的石窟群中,一座高1.6米的石雕仿木佛殿建筑被清理发现。此仿木建筑斗栱采用早期石刻建筑中罕见的六铺作带令栱,为此类斗栱建筑的最早、最清晰的石刻实物。也是全国发现的唯一前后蜀石仿木佛殿形象,对研究西部古建以及唐到宋建筑演变具有重大价值。
建筑技术史转折期的先行者
石殿为独立开龛,三面呈圆雕,为一单檐、方形平面建筑,分屋顶、斗栱(铺作)、屋身。最具价值的是石雕仿木斗栱,每间柱头上均有转角铺作一朵,每间阑额上均有补间铺作一朵;屋顶为攒尖顶,由宝顶向四角各垂四条脊,宝顶素面无纹饰,呈一大一小相叠的椭圆宝珠形;屋身正面为方形倒角并凹入的小龛,内刻一坐佛二弟子,石殿转角处雕出方柱支撑斗栱,屋身两侧各浮雕飞天图案,下有彩云环绕。整体显得富丽堂皇。
安岳五代石殿全貌(摄影:傅盛)
石殿复原(建筑制图:徐东)
该石殿建筑最特别的是采用了七铺作卷头造的形式。斗栱在垂直于殿身的方向上出了四跳,从而让屋檐远远伸出,像伞盖一样将造像及屋身笼罩其下,根据石殿复原的建筑可确定表现的是一座单檐攒尖的高等级佛寺建筑。虽建筑属五代,但雄浑舒朗的气息明显带有唐代建筑的遗韵。
石殿斗栱局部(摄影:傅盛)
该石殿在建筑技术史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框架式建筑,都要设计拉结结构对抗荷载扭矩,此佛殿斗栱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每个瓜子栱上都加了一道罗汉枋,让斗栱层节点联系更多,从而改善了唐代斗栱纵向拉结较少的不足,但从技术来看,这处斗栱有两个技术难点,也是斗栱技术的发展,难点一是起拉结作用的横栱、罗汉枋的增加对斗栱跳长分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稳定的唐代跳长25分°基本模数不能容纳如此多的计心结构,迫使改变跳长分值计算体系,逐步向宋代30分°基本模数过渡。难点二是均质化补间的使用,促进了对补间里跳的重视和设计。从现存建筑实物来看,这两个技术发展在北宋中期后才逐渐在全国普及,故而安岳这处五代佛殿是建筑技术发展转折期的先行者。
同时,这处斗栱在艺术上也推动了新的审美形式产生,由于斗栱用材缩小,斗栱开始了密集化,复杂化进程,让欣赏斗栱艺术的雄奇壮丽向欣赏繁密秀丽的转变,蜀中宋代建筑之巧夺天工,从这座精巧繁复的五代仿木斗栱佛殿中可窥见一斑。
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
中国古建以土木为主,历经朝代更替幸存者少,石窟和壁画则成为保存建筑样式的珍贵载体,当年梁思成便是通过敦煌壁画寻找到唐代佛光寺建筑。而石窟相对壁画写实度更高,展现建筑则更立体和严谨,但由于石仿木建筑雕刻难度大,不但需要工匠有高超的石雕技艺,也要对建筑技术有相当造诣,且斗栱雕刻环环相扣,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在中国上千处石窟寺中遗存带斗栱的仿木建筑形象凤毛麟角,目前已知响堂山、天龙山等石窟中有早期仿木建筑形象,炳灵寺内有一带斗栱的唐代仿木石塔,在四川唐代石窟中,虽有数龛表现斗栱佛寺形象的经变图,但均为建筑局部、写实度有限。五代十国仅54年,这一时期存世建筑本身就相当稀少,像安岳这处以建筑为主、形制完整且规模较大、具高度写实的仿木后蜀石雕佛殿建筑,全国目前仅见此列。阆中晚唐雷神洞石窟有类似佛龛建筑形象,但斗栱已完全风化残缺。
石殿顶部(摄影:傅盛)
苏轼在《灵璧张氏庭院记》中说:“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可见四川建筑以工巧闻名于世,居全国前列。安史之乱后四川一带相对稳定,玄宗、德宗和禧宗三位皇帝避难入蜀,令不少艺术家、皇家工匠和高僧大德跟随并留在了四川,奠定了前后蜀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建筑上也多有创新。到北宋后期,四川建筑仍保持着这种高水平。但宋明四川历经多次战乱,现存最早的仅一座南宋建筑,不能代表四川唐宋木构的整体水平。此次安岳发现的仿木佛殿推测是以此石窟寺原有的土木建筑为蓝本而造。
石殿复原图(建筑制图:徐东)
作为巴蜀地区的宗教中心之一,自隋以来安岳寺观林立,仅清代安岳县志所载具规模者就达百处,相互间激烈的竞争及大批能工巧匠和各地僧尼的到来,造就了安岳佛寺道观鳞次栉比的盛况,也是安岳乃至巴蜀地区唐宋宗教建筑领先和创新的根本因素。
安岳这处石仿木佛殿的发现填补了四川五代佛教具象建筑实物的空白,实证了四川古建的超前性和领先技术,也对研究中国佛寺建筑和石窟雕刻艺术增加了重要实物资料。此处仿木斗栱佛殿与安岳明代敕建的仿木无际禅师塔亭一样,均是我国古建和石窟艺术的无价瑰宝。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