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万张“佚名照”:爸妈年轻的时候是这样摆pose的

2021-03-02 21: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编著:晋永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ISBN:9787208165762

推荐理由

“过去我曾强调,老照片如果没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就只是一些形象资料,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老照片》的主旨就是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佚名照》的出版统筹汪家明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写道。

“时代的印迹”首展现场展出了第1辑至第113辑(开幕前最新一期)的《老照片》

早在1996年,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汪家明创立了《老照片》——一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的丛书。该书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它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

《老照片》主编、展览策展人之一冯克力在“时代的印迹”首展现场为观众导览

越众历史影像馆自开馆以来便确立下的学术定位——“收藏、研究、展示流失海外和散落民间的中国历史影像”,与《老照片》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的收集记录“个人生命和时代记忆”不谋而合。2017年8月,两家机构共同举办了“时代的印迹——《老照片》二十周年纪念展”,由《老照片》主编冯克力与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黄丽平联合策划。同年12月,该展被文化部评为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

 “时代的印迹”首展现场

“时代的印迹”首展现场上,观众正在翻阅《老照片》

 “时代的印迹”青岛巡展现场

 “时代的印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巡展现场

无论是《老照片》丛书本身还是“时代的印迹”一展都对每张照片背后丰富的信息展开了详细的解读。展览上还特地将一张从细节分析的老照片作为范例,分享历史影像的研究方法及看待历史的方式,希望以此引起观众的兴趣,鼓励观众参与进来。

《佚名照》的读图方式与《老照片》则完全不同。

佚名照摆脱了当事者,从而为基于影像本身分析、判断,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大量个案的集中归类进行整体观照提供了可能。”晋永权在自序中写道。

所以当我们翻开这本书时,会发现书中所收录的照片几乎都没有对应的文字说明。

谁拍的?不知道。有些能从照片上知道拍摄者的单位(照片上带着的照相馆名称),但具体是谁不清楚。

拍的是谁?不知道。

什么时候拍的?大致是1950-1980年代,部分照片上写了具体的年份。

晋永权在书中是这样解释“佚名照”的,“照片的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持有者,皆无姓名,准确地说,是因为所得渠道——购买于旧书、旧货市场、与照片拥有者阻隔,因而无以得到准确信息。”

21世纪初期,他开始收集这些照片,部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多个城市的旧货市场、实体旧书店、古玩城等,更多的来自于一些地级市或县城偏僻又寒酸的实体旧书店与旧书网上商店。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他收藏的照片约有三万张。

由于照片体量过大、年代久远、有效信息过少等客观因素,《佚名照》中的照片的确难以像《老照片》和“时代的印迹”一样将每张照片的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补充完整。

既是刻意为之,亦是客观因素所限,晋永权选择了另一种对老照片的解读方式。身为纪实摄影家,同时又有着多年的图片编辑经验的晋永权一边收,一边对这些照片进行个案研究、分析,重新分类、归纳,从中找出理性的秩序,最终甄选出了1500张照片,分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征、在户外、照相馆里、时代上、时代下、照相语六个单元于书中呈现。

“《佚名照》的价值除了照片本身,更在于作者的分类整理与归纳分析。这些拍摄人物、拍摄地点甚至拍摄时间不明的散佚老照片,在丧失了具体信息之后反而摆脱了个案差异,经由归类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群体特征,看似杂乱无章,却无不遵从历史与现实的规定性。”新京报书评周刊”官方微博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注:该书于2020年10月出版,2021年1月获得“2020新京报年度推荐”书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或许会时不时发出这样的声音:

这不是五毛钱特效吗?

我家也有这样的全家福!

我爸妈年轻时的照片也是这样“指向远方”的。但是他们后来又不做摆这个姿势了,原来是因为这个啊。

我小时候也被大人“精心装扮”后拍照留念。

……

总之,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意思。如晋永权所说:“作为文本,这些影像被建构的过程不但没有完成,相反,读者诸君参与阅读并进行创造之途永远在路上,围绕这些佚名之作的话题无穷无尽。”

对比当初对老照片的价值和意义的诠释,“现在看来,我偏颇了。”汪家明在该书的序中写道。

内容简介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 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人。

编著者简介

晋永权,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著有《最后的汉族》(合著)、《出三峡记》《江河移民》《沙与水》《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的中国摄影争辩》《合家欢:20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相片》《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等,被蓬皮杜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书籍内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