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开年团综《青你3》《创4》,生猛“造星计划”又将何去何从
开年团综《青你3》+《创4》,生猛“造星计划”又将何去何从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贺恩婕
在步入中国偶像元年之后,蓄势待发的偶像选秀和造星计划不断涌现,也让市场和平台看到了新的触发点。
多档团综正面对决
在女性市场被不断打开和被发现的同时,男性市场也开始被关注起来,从2021年新综艺的全年计划便可以发现,各大综艺抓准的市场的空缺,想要把更多少年型的优质偶像和“哥哥”“弟弟”等男性化标签结合起来。
正如那句话所说:“少年不够用了,还有哥哥们”。
2021年开播的《创造营》不仅仅从打破年龄界限入手,更从选手的范围入手,直接以“国际化”为主要卖点,想要把故事从国内延伸至国外这个大舞台。
《青你》则直接以创新的节目评级制度和严格导师的突袭“全开麦”模式,把选秀的现场感做到极致。全网超过160个热搜成为流量的证明。正如节目开始所展示,他们试图打破选秀市场的诸多问题。
作为互联网发展带动下的偶像成名机制来说,大批综艺以造星为出发点,也让更多渴望获得成名想象的艺人或练习生卷入其中。
但是在娱乐造星背后,却存在更多当代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价值焦虑和大批工业复制下的综艺泛滥等问题。
而对于观看的大众来说,应接不暇的团综挤占时间、虚假化生活,那些虚拟偶像对于个体来说也存在或好或坏的影响。
这些,却没有在综艺中直接展现,而是成为造星生态链中持久的负面话题。
两档甚至多档团综正面对决,大厂的风对于造星机制和社会大众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选秀练习生:好与坏的光环效应
凤毛麟角的成团者,是否应该被看好
在《青你》的舞台上,好或者坏的一面均会被放大。
虽然成团的成员一定是实力出众的选手,但在创造营和青你的新一轮节目中,释放的一个明显信号是成团的定义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两档节目的霸屏,很多负面的声音也不断涌现,对于选手来说,可能出现被评价的各自可能性。例如很多选手会被以“回锅肉”的称号反复评头论足。
而在外国选手不断降维打击的过程中,创造营的国内选手也面临更多不被看好的压力。过百的热搜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是以选手的表现出现的。
国内舆论怎么样看待选手并且告别刻板和成见,真正静下心看看节目内容和选手,这在浮躁的节目氛围中,还是比较困难的。
偶像:被赋予还是自我设定
在青你的热搜中,有一个热搜是关于“偶像”的。
各大团综几百位被选的练习生,无一例外均是即将被造的“偶像”,但偶像应该有被赋予的水平和实力,而不是自以为是的肯定。
“被赋予”的定义是来自于大众和评审,虽然每个人的感觉没有高下,但是偶像的选拔不应该成为一些选手以偶像自居的资本。
在当好偶像之前,要成为优秀的练习生,而在成为优秀的练习生之前,应该试图成为合格的偶像候选人,而不是以虚假的偶像形象消费粉丝。
偶像也应该经得起检验,这是综艺想让我们思考的,也是给各位选手的提醒。
创新“全开麦”机制下,实力水平仍是槽点
在选秀喧嚣的2021年,《青你》全开麦的机制似乎以一种更直接的视角呈现综艺的真实感和零距离、节目组选拔的底气和吸引观众的新思路。
当观众看腻了伴奏垫音等,不参杂多余修饰的开麦展示则最直接把每位选手的水平呈现出来,这次的《青你》,并非不敢于改变,从新人班等赛制突破,反而可以看见新一季出发的改变。
但是反观开场舞台,两家综艺更多选手的表现多了很多槽点,也让大众一度戏谑舞台为“欢乐喜剧人”。
在《青你》的舞台上,不乏许多网络红人和试图翻红的艺人参加,各类选手特色各异,但是同样需要真正实力的展示。
节目组的不同手段为辅助,当练习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全开麦”等突破形式反而会成为槽点。
“我们选我”,意义难以自洽
在青你的开场,李宇春作为导师就曾对于训练生和节目做出自己的解读:发掘差异化并把实力和个性同样展示出来,是成团的定义和标准。
上一季创造营则把选拔女团的战火从开场的随机个人PK模式就燃烧起来。
这一季又推出“我们选我”的全新赛制,试图打破偏见,由选手、导师和大众共同打造一个“我们”定义的真正男团。
ABCF四个等级由90和5共同组成的95个人共同“撑腰”决定。节目组期待学员之间能以公正的评价和毫不吝啬的选择撑腰。
“我们如何选我”,看似足够大胆和公正的机制,其实也让选手们陷入纠结——什么样的我,才是真正优秀的。
从《创造101》开始,似乎大众就记住了这个重新定义女团的综艺,延续着夏天的炙热,这次《创造营》依然想要用野心支撑起一个新的成团框架。
在新赛制下,叙事的视角还能怎么创新呢,怎么样在「重新定义」和「不被定义」之间真正改变,创造营能做到吗?仍然需要关注。
团综节目组:流量消费还是用心造星
创新团综的外壳,工业复制的内核
团综以一套成熟的模式建立练习生出道的选拔挑战,从节目的细节到练习生的人设表现,似乎已经成为公式。
从网友到练习生成员,似乎也深谙团综的“套路”,在初舞台的展示中,明显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员的舞蹈、采访对话,都注重从网络话题的角度出发。
这些“突出”成员被关注的角度经过几季对比会发现,存在大量工业化的神似之处,不论是言论突出还是业务能力出众,还是颜值在线......节目组可能通过买热搜等形式增强选手和观众的黏性。
v
以此创新团综的外壳下,复制的选手模式似乎未曾变过。
成功出道的选手往往是“造星工业”中的顶流,但是也难以逃脱“复制”的命运,在新的团综中,两档节目仍然有复制的影子。
流量聚焦,选拔是否高开低走
在本次《青你》的初舞台评级之前,意外设置和媒体一对一问答的环节,而这一环节体现节目组对于流量和话题新的关注点,但对于综艺的选拔来说,结果是否令人满意远不止流量的吸引。
能够发现的是,该模式虽然想要从赛制和内容安排上做出与众不同,但在网络上激起的话题讨论度并不比想象好多少,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通宵录制的见面会被疯狂剪辑的结果导致并没有太多空间留给所有选手展示个人态度和能力。
但是媒体方面犀利的问题依然冲上热搜,让媒体“先发制人”的提问,似乎让每一位青涩的选手第一次直面来自社会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从目前来看,119位风格各异的练习生在见面会上都或多或少展现出当下年轻偶像的风格和态度,但是也存在抓取流量和关注的刻意。
青你的媒体环节,是一次选手和观众的集体审视。
“国际感”标签,国内综艺初现疲软之态
《创2021》在试图创新什么,最突出之一就是国际概念。如果说,国际化成为新成团审美趋势,那么《创造营》的野心将是更大的突破和冒险。
海岛上最多的新面孔是来自海外的国际选手。
据了解,本次90名选手便有23个外国选手,其中很多选手的实力远超国内选手,也一度给网络热搜提供“内娱完了”的表情包和戏谑。
《创2021》也想让更多元素加入,让选秀的定义更加宽广。不同的国际选手交流、合作,更像是把国际元素和国内元素制造一次盛大的融合。
更多国际的选手已经出现并且吸粉无数,但是也暴露了国内娱乐选秀类节目出现的选手空缺。
不同“圈层”的选手出现是多样的尝试,但是越来越被重视的团综和拔高的选拔水准,也许会成为国内不少非专业选手的门槛,这也不免让人担忧,之后的两档综艺该怎么样出彩。
追星大众:团综把我们带向哪里
偶像的高光带有“滤镜”
“粉丝文化”成为团综自带的话题来源之一,但是选手背后投票的无数支持者,当他们仰望偶像的时刻,也自然给偶像们带上了严重的滤镜。
这也是为什么当综艺播出后,许多成员会迅速默默无闻,而走红的选手会有越来越多的曝光度。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曾把“认同感”和“外在与他人的关系”关联起来。在粉丝和偶像之间,也存在身份的认同和集体凝视的滤镜。
当大众被创造营或青你节目所呈现的偶像们吸引时,又如何正视偶像自身的光环,做理性的粉丝群,也是团综播出后偶像和粉丝之间一直存在的问题。
大众的需要,让更多造星泛滥
时代变化之间,传统造星机制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上更五花八门的娱乐造星方式。
互联网平台和各大娱乐公司、社交媒体一起把大众对于网络性的选秀围观做到极致。只要是吸引流量的地方,就有造星的可能。
在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年代,各个年龄层都可以加入追星和造星的行列,而现在的《青你》《创造营》等团综便是大众“集体造星”的最便利平台。
2021更多选秀节目也陆续登场。《乘风破浪的姐姐2》《追光吧!哥哥》中“哥哥姐姐们”继续打破年龄局限。
央视《上线吧!华彩少年》《下一站出道》《明日之子》等新的造星选秀节目也将陆续向大众袭来。
在节目组精心设计和精准投放的团综中,无数年轻人更加沉迷于偶像的世界,但这个社交网络给予我们的综艺和偶像,是否真实与生活有关,又是否只是我们逃避现实的港湾?
当大众不再沉迷造星时,也许团综的出现就不会泛滥。
在新一轮选秀综艺中,可以看出节目组对于选秀的思考更深入,成员的多元化包容,节目的精细化打磨,都是观众和内娱喜闻乐见的。
但是反观当前偶像的孵化产业在不断的综艺制造中留给大众的是什么呢?流量、商业价值、节目效益,这些似乎都和大众无关。
娱乐圈更需要什么样的偶像、应该制造什么样的偶像,需要去更多选秀综艺中寻找答案,两档或者多档综艺并不存在对立,而是融合的多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