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战国青铜剑,神秘的“巴文化”重圈纹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四方城这一地名在文献和当地的百姓称谓中由来已久,据《汉书·地理志》里的记载,保靖建县始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时称迁陵县,县址设在四方城。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
1976年,因209国道改线和农田水利建设,文物部门先后在要坝村出土战国铜短剑、青铜戈、铜镜等器物9件。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其中,这把战国重圈纹宽格铜剑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十分珍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信息部 主任 朱堃:
这柄青铜剑是战国时期的一件文物,然后,我们看这个文物它的特性,有两个很大的特征,一个,是从它的剑身是呈柳叶形的,总体长度是29.2厘米,格宽5.5厘米,重200克。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由青铜浇铸而成,全身为铜绿色,光泽暗淡,剑脊为直线式,两从凹陷血槽 至锋处尖削,非常锋利,属于实用型的战争武器。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然后,我们再看它的剑格,剑格它是宽5.5厘米,上面是有四个很明显的重圈纹的符号,(这是)巴文化一个很显著的符号。这两个元素加起来,我们给它命名为,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是出土青铜剑中较有代表性的器物,具有湘西、湘北宽格剑的典型地方特点。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于1976年在保靖县四方城出土,发掘人是刘长治。此剑原藏于保靖县文化馆,1979年4月上调至州博物馆,由宋谋年通知经手接收入库。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除了青铜剑,四方城遗址中有战国的粮窖,汉代的炼铜遗址,唐代的瓷枕,银梳,两宋的青瓷等,俨然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另外,四方城还发现过古波斯国的琉璃制品,说明四方城不仅水上交通发达,而且在唐宋时期已经是古波斯国、印度等与中国进行外贸的商业通道。
延伸阅读:
巴文化:
巴文化
巴人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部落。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重庆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以川东北的巴中、达州、重庆地区为中心,建立了巴国,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巴文化
在部落迁徙的过程中,巴人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流。巴文化与楚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纽带。
剑:
剑创始于轩辕黄帝时代,较短,呈柳叶或者锐三角形,初为铜制,为步战主要兵器。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割据,据史料记载共有弩、剑等兵器16种,材质为青铜。
剑作为一种短兵器,是兵器中较为常见的,是士类必有的武器配备。对于其他兵器来说,剑攻击敌方更加直接,没有其他辅助工具,并且除了手柄其他位置均具有杀伤力,因此在战场上是非常方便且攻击力强的兵器。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藏品档案:
藏品名称: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制造年代:战 国
藏品部类:文物藏品
功能类型:武 器
独特标记:柳叶形 圈点纹
来源单位:保靖县文化馆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湖南省保靖县龙溪乡四方城
馆藏地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备注:目前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的剑刃已锈残,茎残失去一部分,格与身分离,腐蚀和损坏都比较严重,急需修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