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朋友变敌人,冷战大幕拉起后,苏联如何塑造美国的形象的?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欧美历史94#世界史122
宣传是一个国家增强民众心理认同与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者巩固自身统治的关键途径。二战爆发后,美苏两国结束意识形态之争,双方并肩作战以对抗法西斯国家入侵,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二战结束后,两国关系迅速走向破裂,双方再度将对方视为对手与敌人。苏联政府即通过文学、影视与戏剧等各种手段,塑造美国的敌对形象。
一、从友变敌的美国
冷战开启后,苏联立即开启了对美国的针对行动,宣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苏联一切宣传活动要受到苏共中央的领导,并在其指导下发布一切有关宣传的总管方针政策。在苏共中央的指示下,苏联利用一切手段展开一系列针对美国的“口诛笔伐”,大量反美文学影视作品随即出现。
苏联的官方报纸《真理报》
就大家都十分熟知的电影艺术来看,二战后的苏联电影中,美国频频以世界头等大恶人的形象出现,其出现之频率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据学者统计,在1946-1950年间,有近一半的电影中的反派角色都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美国在苏联的电影中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与罪恶的根源。例如,曾获苏联“斯大林”奖的优秀电影《俄国问题》,其主人公并非苏联人而是美国人,作为一位正直的记者,他拒绝了上司乃至整个美国新闻界塑造苏联邪恶形象的写作要求。电影看似是以美国人为主人公,但每个观众都能看出其落脚点在于宣传美国的“罪恶性”。这是苏联战后第一部反美电影,也是为数不多的高质量电影。
《俄国问题》译制版的海报
文学层面针对美国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由于文学传播面广且发行简单,故文学作品对苏联人心中“美国形象”的塑造影响更大。在中国被人熟知的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曾写过大量的“反美”文学。其实在二战爆发前,高尔基的反美文学就在苏联风行一时,例如《在美国》一书,将美国人的形象定义为“无文化、傲慢、金钱至上”,反之苏联人的形象则是善良朴实且热爱和平,两国形象截然相反。总而言之,二战后的苏联将反美视作头等宣传大事,并推出一系列作品宣传美国的负面形象。
高尔基(右)与契诃夫
二、美国的邪恶形象
通过对一系列“反美”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分析,可以大致推断出,在当时的苏联政府眼中,美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苏联在二战中的主要敌人是德国军队,无数苏联人被纳粹军队屠杀的惨烈事实,使苏联人对纳粹恨之入骨。苏联政府正利用苏联百姓的反纳粹心理,将美国打造成“纳粹继任者”。
时任苏联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马林科夫在战后曾说,美国的帝国主义形象与扩张的野心已经远超当年的德国与日本,这句话奠定了苏联内部的宣传基调。电影《易北河会议》中,美国即被塑造成一个彻底的纳粹继承人形象,电影中的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不但不反思战争的发生,反而对德国纳粹分子百般庇护。漫画《最近的疯子》中出现的每位美国人都被画上了“小胡子”,而这正是希特勒的经典形象。
除“纳粹继承者”这一形象外,苏联还借助朝鲜战争的爆发,将美国塑造成彻底的“战争贩子”与“食人魔”形象。在有关朝鲜战争的一切文学、漫画、报刊与影视作品中,美国士兵都如同二战时期的日本士兵,残忍地屠杀每一位朝鲜士兵与平民。有趣的是,在苏联的“反美”宣传中,许多故事的主人公并非苏联人而是美国人,他们的结局大都是反对美国政府失败,自身也遭到迫害。苏联希望通过主人公这一正面善良的形象,借以证明在美国极少数的好人是无法抗争邪恶的美国政府的。
朝鲜战争
三、苏联民众的美国观
在苏联政府一系列反美作品的“狂轰乱炸”下,苏联民众又是怎样看待美国的呢?在专门从事苏联历史的学者看来,当时苏联的宣传是十分成功的。原因在于,在当时的冷战大背景下,两种阵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近乎于停滞,民众并不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切身感受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与真实情况。苏联国土面积本就世界第一,许多人恐怕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前往其他省份生活,对本国情况尚且不知,何况是有一太平洋之隔的美国呢。
二战后普通苏联民众
国内长期的反美宣传,加之苏联几乎断绝一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沟通,造就了苏联民众接受信息的单一与闭塞性。他们或不会相信几年前还是亲密战友的美国,竟成为所谓纳粹的接班人,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还是使他们产生美国不好的印象。此外,苏联宣传的成功并非仅得益于信息的闭塞,战后苏联民众的心理状态其实是迎合了苏联的反美宣传。二战中的苏联是德国的重点进攻区,家园被毁、亲人被屠杀,苏联在战争的蹂躏下饱受摧残。反战与恐战情绪弥漫在每个苏联人的心中,而美国在战后的确先后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不由得使苏联民众相信,美国的确是扩张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正在威胁苏联乃至世界的安全。“战争贩子”的头衔是十分适合美国的。
尽管在后斯大林时代,苏联历届领导人在不同程度上开始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放弃反美宣传这一路径。相反,伴随着冷战的愈发升级与美国国内种种问题的出现,苏联的反美宣传出现了更多的说法, 如美国的种族歧视与虐待、教育不公平等,都成为苏联证明自身制度优越性的工具。事实上,直到现在,尽管苏联早已解体,但作为其继承者的俄罗斯,与美国依旧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双方的冲突依旧在继续。
赫鲁晓夫访美
文史君说
与其说宣传是在说明事实,不如说这种事实是被“扭曲”与人为建构的“事实”。苏美的大国地位注定两国在二战后会在利益上发生根本性冲突,双方的敌对不可避免。苏联的反美宣传更是极尽手段,将美国塑造成破坏世界和平的第一恶人。当然苏联已经成为历史,现如今同样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又该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美国形象呢?这也确实是现在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崔祖桢:《苏联对内宣传中的美国“敌人形象”(1946-1953)》,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张品:《后冷战时代的俄罗斯反美主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注我们
专业学者团队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稿酬优厚
原标题:《朋友变敌人,冷战大幕拉起后,苏联如何塑造美国的形象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