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告别家庭相册

2021-03-01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由何伊宁、刘张铂泷、魏然三位译者共同翻译的摄影理论书《摄影与视觉文化导论》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全面总结了摄影媒介的历史与未来,综合评述了摄影与视觉文化。

在这个图像消费不断加速的时代,这本书既概括了观看照片的传统方式,又描述了当下与未来的研究话题和那些必定会重塑摄影实践与研究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为摄影领域的学生、专业人士、理论家和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重要切入点。可以说,这是近几年间,国内引进出版的最为精彩的一本摄影著述。

本文选自书中由梅特·桑德拜撰写的《告别家庭相册?(以及对婚纱摄影文化历史的案例研究)》。

摄影与视觉文化导论

作者 | 莫里茨·纽穆勒

译者 | 何伊宁 刘张铂泷 魏然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21年2月

告别家庭相册?

文 | 梅特·桑德拜

译 | 何伊宁 刘张铂泷 魏然

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果人们的房子着火了,他们会首先确保抢救出家庭相册而不是别的实质物品。也有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悲剧:他们的电脑坏了或者手机不见了,并且他们的个人照片都没有备份。家庭摄影是最充满感情的,对个人意义最重要的一种摄影类型。从历史上来说,家庭相册是一件对于许多家庭而言都很重要的物品。它是一件既有日常一致性和深层情感价值,又有个人意义的物品。家庭摄影在全世界各地都存在,它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费文化。尽管如此,这一领域却是视觉文化中欠缺研究的一部分。直到近数十年来,博物馆、学者甚至藏家才开始真正对家庭摄影产生兴趣。

一本家庭相册是一件物品,是一种实践的产品:做家庭摄影。像其他形式的民间摄影一样,家庭相册是同时与个人、感情、社会以及文化交流联系在一起的物品。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被纳入分析。家庭相册是有关社会交流和感情交流的;可以从现象学的角度将它们解读为理解并与生活、快乐的时刻、生命发展,还 有创伤性的事件达成和解的方式;可以从话题批判性的角度将它们解读为一种塑造人们生命、让人们适应文化 规范的方式;同时它们记录了日常生活的社会学方面,而这样的记录我们无法从其他的历史来源中获得。

为了分析一本给定的家庭相册,我们需要在全球和本地、普遍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意识形态和情感之间辗转,并且要将方法论和理论分析纳入进来。

摄影师未知,约1910—1920年

摄影师未知,约1910年

为什么研究家庭相册?

大多数在摄影史范畴内的写作和研究都是关于艺术以及纪实摄影的。有关家庭摄影的写作要少得多,尽管它是实践范围最广的摄影类型,尤其是自从1970年代开始业余摄影的爆发。所以总的来说,有海量的材料可供我们研究人们如何度过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把家庭概念化,在私人的视角中,他们怎样经历、协调、 处理、理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家庭相册从个体的尺度以及更大的社会的尺度描绘了“家庭”的历史。在个人的层面,它对于大多数人具有心理上的意义。我们在家庭照片和相册中创造并且表演我们的身份,在其中构建、塑造以及保护我们的记忆。从哲学和现象学的层面来说,家庭相册给予了我们一种生活在当下以及时间逝去的感觉。摄影是一种与早期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发明。

自从现代性和工业化进程开始以来,传统价值以及时间、空间、距离、速度等概念在 许多层面上都“化为乌有”,改述一句名言,我们通过家庭摄影来获得一种生活在当下的感受,包括一种对过去、 对现在、对未来作为终点的死亡的感受。正如理查德·查尔芬(Richard Chalfen)所写的,“拍摄家庭照片和制作相册是一个人象征性地定义以及组织世界的诸多方式的现代补充”。

西格丽德·利恩,《渴望的照片》,2009年

家庭摄影和相册可以被用来构建不同于官方历史书写的替代性历史,比如说建立在对视觉的材料研究和情感研究上,近来有许多书籍、展览或是网络项目已经把焦点聚集在了这里。金妍秀的《家庭相册:当代西班牙文化中的历史、主体性和移民》(The Family Album: Histories, Subjectivities, and Im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Spanish Culture)一书记录了佛朗哥政权时期的移民生活。理查德·查尔芬的《变色的树叶:两个日裔美国家庭的照片合集》(Tunrning Leaves: The Photograph Collections of Two Japanese American Families)深入洞察了文化和移居经验是如何在诸如日裔美国人这样的移民 文化中协调的。

在《渴望的照片》(Lengselens bilder)中,西格丽德·利恩(Sigrid Lien)研究了 私人摄影在早期移民到美国的挪威人中扮演的角色。许多人都对挪威裔美国移民感兴趣并撰写过相关著作,但很少有人把焦点集中在将图像作为史料来源。爱德·琼斯(Ed Jones)和蒂莫西·普鲁斯(Timothy Prus)的 《不,叔叔:来自另一个前线的快照,1938-1945》(Nein, Onkel: Snapshots From Another Front 1938-1945)一书是一次通过摄影对纳粹第三帝国统治下日常生活的审视,里面收录的是由士兵拍摄的极为私人的照片,此前从未发表过。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的网站上,人们也可以翻阅一个纳粹军官的私人家庭相册,这给了人们另一种了解作恶者的视觉和情感历史的渠道,这样的渠道迄今是相对受到压抑的。

《不,叔叔:来自另一个前线的快照,1938-1945》

许多业余研究者都致力于寻找、修复以及传播私人图像,作为替代性的历史叙述,比如“拯救胶片计划”(Rescued Film Project),它对自己的介绍如下:一个收集自1930年代至1990年代末期之间使用胶片拍摄的图像的在线档案库。我们档案中的每一幅图像都是从找来的胶片中修复出来的,这些胶片来自世界各地,我们拿到的时候都是未经冲洗的胶卷......我们认为这些图像应当被人们看到,这样摄影师的私人经验能够得到分享。将他们的存在永远标记在历史中。

摄影师未知,约1940年

一个新的兴趣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们对于家庭摄影和相册的兴趣在持续增长。这产生了几种解释:一种商业角度的解释也许可以认为纯艺术摄影的市场正在枯竭。已经没有更多隐藏的“阿杰”等待被发现了,因此收藏家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业余快照。一种学术角度的解释也许可以认为这是人文学科中的文化和人类学“转向”。而一种更为民间角度的解释也许可以认为向新的(数码的)技术的转变通常会引起对老的、正在消逝的技术的兴趣增长,在这个例子中指的就是模拟照片和实体相册。

如今,有许多针对“民间摄影”收藏家的网站,尤其是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早期,一些主要的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这种类型的视觉材料的展览。大型的国际出版公司已经使用这些快照出版了许多书籍,通常都与博物馆的展览相关。不过,虽然有这些书籍、图录以及展览, 关于复制的这些材料的深度分析却十分稀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其他照片:托马斯·沃尔特收藏中的匿名照片》(Other Pictures: Anonymous Photographs from the Thomas Walther Collection),这是2000年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展览以及随展览出版的书籍的标题,这次展览中的展品来自1910年代至1960年代拍摄的业余照片。这些照片被收藏以及展览的原因明显在于它们表面上体现出的天真和诚恳,此外则是它们都包含潜在的或是无意识的超现实或是诗意的特质。

收藏家托马斯·沃尔特(Thomas Walther)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到,展出的照片“记录了一种美国社会中影响深远的天真、巨大的自豪感,以及一种独特的幽默感。这 里没有伪造,没有负担,没有理论,只有捕捉生活瞬间的简洁与直接”。其他典型的例子还有《快照:日常生活的摄影》(Snapshots: The Photography of Everyday Life)(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1998);《触及痛处:一本美国相册》(Close to Home: An American Album)(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2004);《快照:从布朗尼盒式相机到拍照手机》(Snapshots: From the Box Brownie to the Camera Phone);《美国快照的艺术》(The Art of American Snapshot);米歇尔·弗里松(Michel Frizot)和塞德里克·德·维基(Cédric de Veigy)的《找到的照片》(Photo trouvées),随后是展览“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谜”(Every Photograph is an Enigma),由欧洲摄影之家(巴黎)和尼塞福尔·尼埃普斯博物馆(索恩河畔沙隆)与温特图尔照片博物馆(瑞士) 合作策划;以及克里斯蒂安·斯克林(Christian Skrein)的《快照:世纪之眼》(Snapshops: The Eye of the Century)。

摄影师未知,约1920—1940年

物馆对于家庭摄影和日常摄影的新兴趣的另一个方面——受到博物馆关于包容和公民身份的讨论的启发——是博物馆通常会邀请观众贡献他们自己的图像。泰特英国在2007年举办的关于英国摄影历史的大型展览 “我们是怎样的”(How We Are)是一个例子,伴随这个展览的是一个叫“我们现在是怎样的”(How We Are Now)的展览,这个展览由普通人在图片分享网站上贡献的照片组成。这是泰特英国第一次将这样的材料纳入展览。像伦敦的摄影师画廊(Photographer’s Gallery)这样的机构会定期邀请人们贡献他们自己的家庭快照,最近一次的成果是《现在的家庭摄影》(Family Photography Now),这是一个由画廊和泰晤士&哈德逊(Thames & Hudson)出版公司在2016年联合举办的为期40周的网络项目,如这一项目的页面所宣告的,“邀请我们回想存在于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继亲和姻亲家庭,被遗弃者和被收养者之间的爱、恐惧、信任和依恋等等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经历”。

摄影与视觉文化导论

作者 | 莫里茨·纽穆勒

译者 | 何伊宁 刘张铂泷 魏然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21年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不断变化的摄影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参考读物。

书中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地专家学者在摄影领域的论文和采访记录,审视了摄影媒介的历史、核心议题、新兴趋势,以及未来走向这一热门话题。本书收录的论文和采访探索了当下围绕摄影作为物品、艺术、文件、政治宣传、真相、营销手段和世界通用语言展开的辩论;摄影档案被视作一种负担而非珍宝的认知;那些不断重塑摄影领域的技术发展;以及摄影作为一种表征和控制工具的性质等话题。

作者简介

莫里茨·纽穆勒(Moritz Neumüller)是一名活跃于摄影和新媒体领域的策展人、教育工作者和作家。他曾任职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马德里La Fabrica文化中心、都柏林爱尔兰摄影节组委会等机构,现任马德里欧洲设计学院摄影系学术主任。

他定期为《欧洲摄影杂志》(柏林)和《摄影研究者》(维也纳)撰稿,并曾为贝歇夫妇、山本昌男、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史蒂芬·吉尔、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马丁·帕尔、克里斯·乔丹和埃里克·凯塞尔斯等艺术家策展。自2010年起,他开始运营网站The Curator Ship,为视觉艺术家提供网络资源。他近期的策展项目包括2014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丹麦奥胡斯摄影书周,以及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摄影书现象”展。

译者简介

何伊宁(1986),摄影史学者,策展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2014年开始从事摄影及视觉艺术的研究、写作及策展等工作。她所参与撰写的专著、编著和合集包括《英国摄影教室》《港口与影像I&II》《世界女性摄影史》《记忆寓所》(待出版)等;译著有《摄影与视觉研究导论》《视角的选择 : 风景摄影》《摄影与旅行》《艺术与摄影》(待出版)、《做书的艺术家》(待出版)等。

刘张铂泷(1989),艺术家、译者,关注与科学知识生产以及城市空间生产相关的跨学科实践。译著有《第七人》《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弗兰克之后的摄影》等。

魏然(1989),自由多语言译者、创作者。2013年以最高荣誉毕业于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认知与语言科学专业,曾担任语音学实验室与社会语言学研究助理,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实习员工等职务,现专职为全球知名艺术家、作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和出版机构翻译艺术与文学相关内容。

原标题:《告别家庭相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