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联集团独掌中德安联,外资渐迎新时代
作者:宋涵
出品:资管科技
近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德安联)发布公告称,两家股东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安联中国控股”)与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信信托”)达成产权转让协议,前者将收购中信信托所持有的中德安联49%股权。此次交易尚待银保监会批准。
交易完成后,中德安联将成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同时,中德安联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第一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
超过15年不盈利,赚钱7年后中信信托却沽清
中德安联成立于1999年,是首家获准在中国开业的欧洲合资寿险公司,由中信信托持股49%,安联中国控股持股51%。
成立之初,中德安联名为安联大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股东为德国安联集团和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者分别持股51%和49%。作为中外合资的外资控股股东安联集团能持股51%,在当时少见。
2005年10月,保监会批准了安联大众股权变更申请,中信信托受让了大众保险的所持股份。
年报显示,2020年,中德安联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9.74亿元,同比增长4.24%;净利润5.23亿元,同比下降24.31%。
依照国际惯例,寿险公司盈利周期往往为7-8年,而外资保险巨头在中国的投资远远超过这一期限。年报显示,中德安联从1999年成立开始,至2014年才开始有盈利,超过15年未有盈利的情况也较为罕见。
有行业人士分析,中德安联多年来经营业绩不佳与其发展战略多变,加之外资水土不服有关,具体表现为中外文化观念差异、经营理念不同。
2009年时任中德安联首席执行官的柏思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到,中德安联长期亏损未达盈利,除了主营业务影响外,持续性扩张也是造成公司盈利周期长的一个原因,这会直接导致投资和成本不断扩大。
中德安联多年来几次转型,保费收入大起大落,产品经历了由以销售趸缴、投资型产品为主,向销售以期缴、保障型产品为主的转变。2007年借力“银保”和“投连险”保费收入一度高涨达30亿元。不过随着投连险的衰落,保费呈现逐年下滑趋势。直至2012年任用本土化高管陈良出任CEO,中德安联才逐步焕发生机。
中德安联产品目前主要以分红型为主,根据2019年年报显示,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均为分红型产品。
《资管科技》发现,早在2013年中信信托就曾有放手中德安联的想法,当时持续不断的投入,长时间未见回报,加之当时中信系兄弟公司中信泰富已投资信诚人寿,遂中信信托打起了退堂鼓。
在中德安联2014年进入盈利期并且至今保持盈利的背景下,中信信托此时转让股权的行为,令外界质疑不断。
有分析指出,中信信托出让股权可能是从集团战略出发,如投资回报,展业要求,避免形成集团同业竞争,同时还能回笼资金重新布局。
2020年中信信托营业收入87.42亿元,净利润38.52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平缓。
2021年1月份,中信信托旗下一款投向遵义市播州区的城投项目融资人还款发生逾期,这款爆雷信托项目名为“中信信托·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国投应收账款流动化信托项目二期”,发生逾期的信托本金规模约2.55亿元,到期日为2021年1月10日。投资者只收到利息,未收到本金,并且公司尚未出具有效的剩余融资的还款方案。
目前中信集团除了中德安联还有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即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成立的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中信信托的退出,无疑给了安联中国控股机会。安联中国控股隶属于德国安联集团,是中国首家获准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作为全球金融服务集团,安联集团业务范围涵盖保险和资管业务。目前在中国的传统业务体现在寿险、产险、健康险、养老险、公募基金和救援方面。之后会陆续引入保险经纪、养老金、再保险等业务。
2020年末,中信信托就将所持有的中德安联49%的股权挂牌出售,其提出了近乎严苛的受让条件:包括转让价款需一次性支付,并缴纳1.17亿元保证金;受让方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注册资本不低于20亿元;受让主体或者控股股东具有10年以上直接从事保险业务的经验等。
当时第一大股东安联中国控股保留了优先认购权,截至竞拍期结束,除了安联中国控股外,无其他竞拍者参与,按程序安联中国控股和中信信托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安联们”的喜忧
安联集团瞄准中国市场的动力来源于国内保险市场巨大的利益诱惑。根据其发布的《2020年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保险费增长了4.4%,达到3.906万亿欧元,创下了四年来的最大增长;亚洲(除日本外)的增速为6.8%,保费总额达到9470亿欧元,其中近一半保费来自于中国。
2020年7月份安联发布《全球保险市场发展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不容小觑。到2030年,预计中国保费将增长7770亿欧元,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市场规模的总和。
监管也在进一步给外资松绑。2019年中国宣布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寿险行业,银保监会发文取消了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限制,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人身险公司外资比例可达100%,并且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外资寿险公司近年来保费增速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头部盈利效应显著。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表示,之前合资保险公司,大多数中外资股份比例将近各占一半,由于文化观念、经营理念不同,从而会影响合资公司在战略上的决策,所以外资股东对冲破股权比例有强烈诉求。
安联集团在中国的野心远不止中德安联。2021年1月,银保监会对安联保险资管公司发布行政许可,这代表着这个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正式进入中国保险资管市场。
除此以外,安联集团目前在中国拥有集团控股公司包括安联中国控股、京东安联、中德安联三家。
安联中国控股成立于2019年11月,作为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2019年年报显示,安联中国控股资产269.18亿元,保险业务收入57.31亿元,净利润6.51亿元。
京东安联主要分管财险业务,2020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7.65亿元,同比增长48.87%,净利润0.4亿元,同比增长700%。
如若此次股权转让获银保监会批准,安联集团将成为外资独资控股的全牌照保险集团。
随着中国大环境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不止安联一家。
2020年,友邦保险借着这股东风成功“分改子”成为了国内首家外商独资人身险公司;紧接着汇丰保险表示拟收购中方股东国民信托所持汇丰人寿的50%股份,公司内部已表决通过,目前尚待银保监会批准。
行业人士分析,从外部监管环境方面来讲,虽然中国市场释放友好红利政策积极对外开放,不过国内市场监管环境还是相对严格的,另外中国保险市场监督机制在不断变化,不断完善,外资公司需要适应国内的保险监管环境变化。
中资保险公司特别是大中型保险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和业务网点,外资保险公司很难在短期内赶超,争夺市场份额会比较难。
从产品来讲,国内客户保险产品知识在不断刷新,外资保险公司产品能不能被接受,能否适应国内客户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市场检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