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时而开朗时而内向,感觉自己好分裂丨成熟而灵活的多元自我

2021-02-27 07: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Li

策划 / 二狗子

插画 / Tracy

编辑 / KY主创们

前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到自己从小就很难适应变化。小到因为换老师成绩下滑,大到换公司无法融入,令她一直很困扰。

她的话让我想起编辑部一次类似的讨论。有位作者也提到自己一度活得很刻板,总是用旧办法面对新问题,常常费力不讨好。周围人劝她变通,她想到的却是,如果我这么做,我就不是我了。

但是,现在的她是个非常灵活、在几乎任何场合都游刃有余的人。当聊到变化如何发生时,她说,大概是因为她发展出了复杂、多元的自我。

一篇发表在《心理治疗整合期刊(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上的论文曾指出: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Hermans将自我比作“心智的社会”。

而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不断产生新的自我状态,有可能是我们成长所必需的。

下面的这张示意图,向我们展示了新的自我状态对于我们生活能力的影响:

既然形成新的自我状态,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也是必须,那么大家都应该随着成长逐渐拥有复杂、多元的自我呀?为什么很多人却感到自己反而变得单一、刻板了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接着往下看。

如前面提到,当你进入新的环境、承担新的角色、遇到新的人时,新的自我状态就可能形成。而有新状态出现,必然意味着旧状态的版图要缩小,或被打乱重组。

反映到具体的感受上,就是我们必须承认以前看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是错的、无效的,要刷新三观、学习新方法。

这令一些人感到不适,因为ta们觉得过去的自己被否定了。为了不经历这种否定,ta们选择反复进入类似的关系和场景,拒绝形成和过去差别很大的新状态,以便一直沿用熟悉的状态处理问题、面对生活。

但更多时候,即使你产生了差别很大的自我状态,也可能因为你对其中一两种状态的偏爱,令自我状态之间形成相互挤压的关系(Hermans, 2002)。

当一两种自我状态始终处在支配地位时,不同状态之间是无法互惠合作的。处在支配地位的自我状态不会主动让渡自己的空间给其他自我状态,其他自我状态的影响力也很微弱,在你面临选择时无法对你施加足够的影响。

并且,你的自我的发展也会遭到限制(Gadamer, 1989)。当处在支配地位的状态占据更大版图,你在自我拼图中移动时,有更大可能性还处在支配性的自我状态中。

你会渐渐觉得,你就是“这个状态中的你”:你就是“自卑的”,就是“强势的”,就是“学生思维的”,你不可能有别的状态,不会做出其他选择。

于是,就算出现可以发展新状态的机会,你也拒绝尝试。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是“那个样子”的。你不仅失去了一张应该丰富多彩的自我拼图,还失去了让这张拼图变得丰富的可能性。

没错!想要实现自我状态之间的互惠合作,最主要的是避免让某一两种状态占据主导,要学会“端水”,灵活接受不同自我状态对你的影响。

那么,我们要怎样成为“端水大师”?

STEP 1

觉察自己在应对外部事件时的情绪和感受

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像前文所说,当你总是用一种自我状态生活时,难免遇见无法解决的问题、适应不了的环境,产生负面的感受和情绪。你需要抓住这些感受,探究它在诉说什么。这些情绪是你靠近其他自我状态的窗口。比如:

这也许说明,珍妮花其实有一个“我能做到”的自我状态。这些负面情绪可以让她意识到,她其实有能力,也可以争取;她并不只有“不自信”这一种状态。

STEP 2

有意识地进入不同的自我状态

做出不同的选择

面对那些你熟悉的、觉得自己完全知道该怎么办的问题,你可以在行动前先观察一下内心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如果你自己没什么想法,也可以模仿别人的选择。

当你有这种感受,意味着这种状态有可能存在于你的自我中,只是比较边缘,模仿实际上就是为这些边缘的状态争取生存空间,动摇你被少数自我状态主导的现状。

STEP 3

定期复盘,促成不同自我状态的合作

你可以及时复盘自己在不同自我状态时的表现:

这么做会让你看到,每个自我状态都或多或少给你带来过积极的影响,都有合适的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情境。这时,不同自我状态之间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必再争夺各自的生存空间,而需要通力合作,协助你更好地应对生活。

STEP 4

建立多元的自我拼图,重新理解自己

当不同自我状态达成合作,你的自我拼图也就变得丰富起来。

你会意识到这些特征都是你,对自己产生更综合、全面的理解。你也会更少被生活伤害,因为你可以随时借助不同的自我状态应对问题。你对变化有了更多包容,更能经受生活的考验。

当你有了复杂、多元的自我,虽然表面看上去,你还是有时这样,有时那样,但你不会因此感到自己前后矛盾,觉得那不是自己。

因为你所表现出的所有状态,都是你在评估环境和觉察自身之后主动选择的;你没有被现实逼迫着变得不一样,也不是被某一种自我状态绑架着,没有其他选择。你一直是忠于自己的,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应该在生活中实现的,一种状态。

References:

Gadamer, H. G.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ed.).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 Weinsheimer and D.G. Marshall. New York, NY: Continuum.

Hermans, H. J. M. (2002). The dialogical self as a society of mind: introduction. Theory & Psychology, 12(2), 147-160.

Lamagna, J. (2011). Of the self, by the self, and for the self: An intra-relational perspective onintra-psychic attunement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1(3), 280.

Schore, A. N. (1994). 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origin of self: The neurobiolog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