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 |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之《花茂村志》出版
花茂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原名荒茅田,又名花苗田,意为穷乡僻壤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名为花茂,寓意花繁叶茂。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军委纵队部分机关在该村驻扎近一个星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近年来,该村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
为厘清花茂村发展脉络,客观准确地反映时代变迁,遵义市地方志工作者历时四年多,经过深入挖掘、潜心钻研,将《中国名村志丛书·花茂村志》编纂完成,正式出版。
记叙历史 启迪未来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对该村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肯定,并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这句富有诗意的重要论述,不仅唤醒了中国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任何自然关系、人和历史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乡愁”文化意义进一步解读的兴趣。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正式将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列为主要任务之一。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可以说,村志编纂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实施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编纂《中国名村志丛书》,旨在以最基层的村落为研究对象,寻根传统村落的历史,梳理村落的发展脉络,以唤起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留住乡音、乡风、乡思,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挖掘丰富历史智慧,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地方志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2016年10月,《花茂村志》列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遵义市方志办、播州区方志办立即组织人员到花茂村展开调研,枫香镇随后物色编纂人员,聘请退休教师江廷绪担任主编,并参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指办)在安徽绩溪举行的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启动会。
2017年1月,《花茂村志》编辑部正式组建,并按照名村志编纂要求,拟订篇目并开始编纂。是年9月12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到花茂村调研村志编纂情况,指出村志重点体现特色,不用面面俱到。
为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遵义市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该志书由播州区方志办主任杨生国续任主编。播州区方志办随即组织力量,査阅大量史料,并请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朱小松前往花茂六次拍摄图片。2017年10月底,志书第一稿完成;11月初,通过市方志办初审;11月17日,通过省方志办终审。
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花茂村志》编辑部按照中指办及省、市地方志办审査意见,进行四次修改和补充、调整,使之更加反映出花茂村的特色,更加符合中国名村志的标准。
在编纂过程中,编辑人员查阅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文汇报》《贵州日报》等关于花茂村的相关报道;高宪章、牟明灯、袁庆品、高媛等人提供了相关作品;王、鲁、牟、母、曹、刘等姓氏提供了族谱.中指办、省方志办、市方志办予以及时指导,特别是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办公室的有关专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得《花茂村志》得以顺利出版。
传承文明 留住乡愁
走进青山绿水环绕的花茂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小楼或精致的农家小院,山水田屋自然和谐,好一派诗意田园风光。
花茂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转战黔北,三进三出原遵义县。二进遵义后,在距花苗田两千米处的苟坝召开坝会议。其间,中革军委纵队集结花苗田一带,利用休整的机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为群众演出文艺节目,教唱革命歌曲,并书写大量红军标语。至2017年,花茂村尚有九户人家共存二十九幅红军标语,是播州区保存红军标语最多的村。红军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情谊,长征给花茂人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花茂人民勤劳智慧,耕耘着这片沃土,把花茂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村内存有一百五十一间传统民居,其中不乏百年以上老宅,具典型北农居特色。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花茂村基础设施发生巨大变化。
2003年开始,花茂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人居环境得到改善。2014年至2015年,整合项目资源,点、线、面结合,以示范带动全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花茂村形象。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通过新农村建设,乡村变成旅游景区,民居变成“民宿”,荒山变成花果山。2016年1月,花茂村获“2015最美红村”称号,多家新闻媒体对花茂村进行报道。2016年10月,农业部授予花茂“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为了传承文明,留住乡愁,并展示花茂村的发展变化,《花茂村志》在编纂过程中有别于力求面面俱到的传统志书,主要突出“名”和“特”,因此,在表现形式和记叙方法上更为灵活。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各种体裁,并进行适当创新,反映出花茂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沧桑巨变。
该志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真求实,全面、客观、系统记述花茂村发展变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成果,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怀,留住乡愁,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整个编纂过程非常艰辛,编辑部的成员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智慧,深入挖掘花茂的历史文化,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等,并对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反复修改、打磨,使其更具有特色和说服力。
翻阅《花茂村志》,乡愁、乡韵随处可见,乡土文化味道浓厚,对于传承文明、服务当代、启迪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重要的价值意义。这本集趣味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雅俗共赏的志书,不仅让地方志紧接地气、贴近百姓,也让地方志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从中感知传统、历史和记忆,成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内容来源:遵义日报
文/向婧
原标题:《文化 |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之《花茂村志》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