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编译 | 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义的视角
原创 食 客 Political理论志
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义的视角
编者按:
本文基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范式,通过考察身份概念的演进历史,以期澄清和解决目前使左翼学术界和激进主义产生分歧的“身份政治”辩论的问题。本文澄清了“身份政治”的概念,指出应将对其的讨论限定在围绕着身份概念进行具体和有意义的动员的政治中。在此基础上,本文为推动身份政治辩论的五个核心问题提出了新的洞见:身份政治是否总是趋向本质主义?身份政治是否促进了指向再分配的基于承认的政治?身份政治是否不可避免地导致政治分裂,而非团结形式的政治行动?身份政治与“抵制文化”(call-out culture)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以及身份政治中的交叉性问题该如何解决?
作者:
Marie Moran,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会正义学院
文献来源:
Moran, Marie. (2020). (Un)troubling identity politics: A cultural materialist interven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23(2), 258–277. https://doi.org/10.1177/1368431018819722
引言
“身份政治”在当代政治中是最具争议的议题之一,它不仅为主流的左翼政治和右翼政治之间的分歧进一步提供了素材,而且也日益加剧了左翼学术界与激进主义之间的分歧。尽管关于“身份”问题的冲突已是老生常谈,但近年来,特别是在美国特朗普当选和英国脱欧投票的影响下,这种冲突又重新凸显出来。
身份观念的文化唯物主义历史
人们现在所了解的“身份”其实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观念,它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才出现在公众和政治视野中。在这之前,它都是以一种狭隘的意义在哲学中被使用:意指一个实体与自身的同一性,或者是此实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雷蒙德·威廉斯的“关键词”(keywords)理论在这里显示出了一定的解释效力:“身份”一词在名义上的连续性掩饰了几个世纪以来它在意义上的根本变化。
从文化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文化被重新解释为一种物质的、生产性的力量,其中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意识形式而存在,它使得社会现实的全新经验得到实现和表达。如此一来,身份的观念则并非是在政治或社会的真空中出现的,而是在两种特定的使用情境中产生的,并且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意义。
首先,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孕育出了个人意义上的“身份”观念,表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与众不同的经验。再者是六七十年代关于种族和性别的新社会运动,特别是妇女解放运动和黑人权力运动。“身份”在此发展出了新的“社会意义”,以表示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
文化唯物主义的“关键词”理论所揭示的是,不论是“个人意义”上还是“社会意义”上的身份观念,他们仍然可以与旧有的哲学含义共存。因此,使用“身份”一词来描述这些经历并非是中立的或纯粹的,而是操演性的(performative)。如此一来,身份则被理解为一种现代的分类策略,根据特定的人、特定类型的人或群体的本质进行分类。
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身份在个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冲动逐渐支配了社会意义上的团结主义冲动,左右翼两派的人皆认为身份政治似乎不再能作为一种适当或有用的实践分析模式,以战胜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文化唯物主义视角为界定身份政治提供了独特的洞见,这一论述可以确定一个连贯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定义:身份政治是围绕着身份概念进行具体和有意义的动员的任何形式的政治。在这层意义上,此术语仅指向那些经由身份概念在观念上或组织上起作用的实践或运动。
辩论中的核心问题
■ 身份政治是否总是趋向本质主义?
身份政治在特定意义上的确趋向本质主义,因为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内在本质化的观念。在个人意义上,它描述的是个人独特特征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性,在社会意义上,它描述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构成性特征,这二者皆体现了同一性的基本主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本质化的主张往往是心理或文化性的,可以通过经验、权力、社会化和文化规范来维护。
■ 身份政治是否促进了指向再分配的基于承认的政治?
身份政治在特定意义上无疑是要提倡一种基于承认的政治,实现对那些边缘群体的尊重,这同样也是左翼政治的合法性目标。如果身份政治并未与再分配政治相悖,甚至是促进了某些再分配的目的,那么这种以身份为主导的再分配政治是具有变革性的吗?
首先,以身份为主导的再分配政治必然是自我复制的,而非变革性的,因为在根本上它依然是在重申身份类别的存在。身份政治必须复制和维持它们所反对的痛苦形式才能继续存在。
再者,身份政治重点关注在不平等体系中群体之间的表面再分配,很难对现有的政治经济或社会文化秩序做出挑战,促生变革性的政治。
最后,当个人意义的身份被市场营销者利用,整个社会群体被拉入资本主义消费的怪圈,社会意义上的身份亦会受到严重威胁。
■ 身份政治是否不可避免地导致政治分裂而非团结?
社会意义上的身份观念在本质上确然促进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但并未实现群体间的统一(政治主体的普遍化)。即便如此,身份政治依旧构成了参与式民主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包容性的、立场性的对话——这是任何变革性阶级政治的基石。在这层意义上,社会转型将从包容性的多主体政治中产生,而非从虚伪的排他性的普遍主义中产生。但在当前将身份认同作为政治核心的背景下,实现群体间的平等依旧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抵制文化”便是这种政治形式的一个缩影。
■ 身份政治与“抵制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身份政治与“抵制文化”(call-out culture)这两种政治实践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和力。在身份政治中,人们也可以根据集体的自我理解和经验来评估特定的群体,其动机是挑战他人(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误解,这也是他们受压迫的根源所在。然而,抵制文化所采用的策略却并非奠基于群体身份的语言或者概念。
真正的问题并非出在“抵制”本身,而是“抵制”的策略拒绝将源自身份的经验知识置于对权力关系和制度的批判性分析之中,无法实现群体的解放。由于敌对环境的影响(来自左翼和右翼的反复批判),实现群体政治的希冀往往也未被“抵制”的群体实现。
■ 身份政治中的交叉性问题该如何解决?
交叉性的经典论述是,身份的新类别和经验是在其交叉的话语和生活点上被创造出来的,这对任何一种身份的全盘化虚构皆提出了明确的挑战(白人中产阶级妇女≠白人+中产阶级+妇女)。
在本质主义方面,交叉性的挑战往往会强化而非消解身份的本质主义逻辑,因为其所具有的还原性会被用以更恰当地捕捉特定群体的经验。但如前文所述,正因为身份的范畴具有本质化的倾向,将其视为交叉性并不能对抗或破坏这一点,这也是“反分类”(anti-categorical)方法所遭遇的困境。然而,如果被视为交叉的不是人们的 "身份",而是复杂的不平等、社会结构或压迫形式,本质主义的问题就会消失。
交叉性也并未挑战指向再分配的基于承认的政治。也正如前文所述,注重产生不平等的交叉系统,而不是由此产生的交叉身份,对于被定义的群体来说,更有利于实现再分配的目标。
交叉性在促进团结政治运动从而抵制身份政治的派系化倾向上有更多乐观的余地。强调交叉性的确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们经历压迫的各种方式上,然而在交叉性原则的实际操作化过程中,重心往往被放在了多重的压迫经历上,身份类别在其中并未被视作重要因素。
交叉性并未为抵制文化提供合理性依据。这里潜在的假设是在根本上由于每个人永远只能为自己说话,在逻辑上不存在任何一般化的立场,这便无法为政治行动和变革提供基础。
政志观察
编译/食 客
原标题:《编译 | 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义的视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