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光返照”离死亡还有多远?

2021-02-25 14: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刚过完年,读者群里却传来了坏消息,一名群友的外公因肝癌去世了。

她说,这两个月外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浑身都疼。上周末,他突然下床走动,吃了一碗粉,还嘱咐我注意身体,孝敬父母。

她当时还很高兴,打电话告诉妈妈,没想到妈妈听了之后哭了。第二天下午,外公就去世了,后来她听妈妈说,那是回光返照。

为了安慰她,群友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姥爷去世前一天状态很好,面色红润,食欲大增,结果第二天凌晨就不行了,我现在好想他。”

“爷爷卧病在床3个月,一天晚上胃口大开,精神也好了很多,结果两天后就去世了。回光返照一般不会太久,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了!”

回光返照真的存在吗?是否有依据?

“回光返照”的本意是,太阳落下地平线后,由于光线的反射作用,天空在短时间内被照得很亮。引申到人身上就是,人在临死之前,精神会出现短暂性的兴奋,同时伴随病情好转的迹象。

早在200多年前,国外的医生就注意到了回光返照的情况,但缺乏相关的数据和报告。来到现代,不少研究证明,这主要是肾上腺素和三磷酸腺苷在发挥最后的作用。

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前者具有抗炎症、抗毒素、抗休克、抗过敏等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者可以使心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让昏迷的病人清醒过来。在临床上,该类肾上腺素常用来抢救休克的病人。

此外,人体细胞还储存有三磷酸腺苷(ATP),它在人类受到强烈刺激时,比如濒临死亡、病毒入侵的情况下,转化为二磷酸腺苷,而这种物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让身体的力量突然增强、食欲增加、神志恢复清醒。

一旦患者的生命快要结束,在大脑的指挥下,身体会分泌大量激素和物质,并分配给身体的各个器官,使得病人处于短暂的清醒阶段,具体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可能几天,有的可能只有几个小时。

此后,随着能量消耗完毕,人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出现回光返照,是否还能救活?

在没有经验的年轻人眼里,生病的长辈突然好转,可能意味是病情减轻了。但懂的人知道,这可能是回光返照,这种情况下,即便实施抢救,也不一定能挽回。

此时,病人各个脏器的损伤不但不可逆,而且程度已相当严重,身体好转仅仅是激素在发挥作用。就像一根燃烧殆尽的蜡烛,虽然最后的烛光看起来更亮,可随着蜡油的耗尽,烛光最终会熄灭。

人的身体也是如此,由于损伤程度严重且难以逆转,即使此时进行抢救,也不会比其他时候概率更高。

这些表现,暗示“死亡”来临

回光返照不是人人都有,它可能出现在器质性疾病的晚期患者身上,比如癌症、糖尿病晚期等,这些病程相对漫长,患者经历了由好到坏的过程,最后容易出现回光返照。而如果是急性发作的疾病,例如中风、心肌梗塞等病人,基本不会发生回光返照。

对人来说,生命是有机的整体,一旦进入倒计时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逐渐停止运转,出现“濒死症状”。

1.体温下降

随着血液循环减慢,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也会随之下降,此时要不要给病人增加衣服,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有些医生认为,此时患者的知觉已经丧失,感受不到寒冷,添不添衣都不重要了。也有医生认为,临终前,家属和医护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2.临终喉鸣

生命进入倒计时,患者呼吸也变得没有节奏,喉部肌肉松弛,液体聚集在此处,呼吸会伴随杂音。这种声音会让他人听起来很不安,但患者自己往往已经感知不到。

此时,家属可以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比如将患者头部垫高,或是用湿棉签擦拭患者干燥的口腔。

3.疼痛

神经是最后丧失功能的,而有些病在最后也不会减轻,所以疼痛感会伴随患者,直到死亡真正来临。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镇痛的措施,比如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剂量较大的镇痛药物,缓解痛苦,是一种人道的做法。

4.丧失食欲

随着死亡的临近,患者的食欲会逐渐丧失,这时如果强迫进食,会增加不适感。

5.听觉最后丧失

研究认为,人的听觉是最后丧失的,即使患者陷入昏迷,还是能听到一些声音。不过也有医生认为,人在临终之际,各种知觉都已丧失,听觉自然也如此。但不论是哪种情况,弥留之际,家人在患者身旁说出最后感受,也算是一种道别和辞行。

生命是一个过程,死亡也是一个过程,虽然后者很短暂,但我们都要经历。亲人生死之际,守在ta的身边,或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了。

参考资料:

[1]毛伯根, 谢懿珍, 施永兴,等. 临终阶段"回光返照"现象66例分析[C]// 第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2008.

[2]人在临死前,真的会“回光返照”吗?.腾讯医典,2020.12.15

[3]善终也是一种权利.人民日报,2017.3.24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