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纽约时报》这个头版创意给媒体转型什么启示

澎湃特约评论员 张涛甫
2021-02-25 12:5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全美新冠死亡病例逼近50万例之际,美国《纽约时报》头版以巨幅点状图揭示了全美新冠疫情灾难:图表时间轴上,一个点代表一个在美国新冠病毒中逝去的生命。随着时间变化,分布得愈加紧密,代表了美国死亡病例增长速度的加快。从2020年2月29日报告第1个死亡病例至今,全美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2810万,死亡逾49.8万人。尽管美国每天通报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已大幅下滑,但每天仍有数千人死于新冠病毒。《纽约时报》的这个头版创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随着网络媒体的全面崛起,原先一直处在国际舆论场头部地位的《纽约时报》,遭遇以脸书、谷歌、推特等新崛起的新媒体巨头的围猎、碾压。《纽约时报》虽一直努力,逆水行舟,尽可能赶上媒体技术革命的步伐,但在滚滚洪流面前,《纽约时报》负重的脚步赶不上互联网新贵们的狂飙。在新媒体巨头们的流量逻辑面前,《纽约时报》力不从心。新媒体巨头为了流量,可以六亲不认,一根筋扎在市场拜物教中,但《纽约时报》显然不愿这么干,她不愿放下积攒多年的优势传统,放弃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向现实投降。

但在新媒体新贵垄断公众注意力入口的今天,《纽约时报》又不能守着自己的老套路一条路走到黑。毕竟,全球传播格局因新媒体的非理性扩张而乾坤倒转,沧海桑田,《纽约时报》不能顶着昔日的王冠,按兵不动,这样只能死路一条。为此,《纽约时报》成了一个悲壮的突围者,用西西弗斯般的意志和创新,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了一条蜕变新生的媒体转型之路。

这次《纽约时报》头版的创新之举,即是这种努力的成功样板。其意义有二:

其一,主流媒体不能因为生存环境恶化,就选择趴下,与新媒体新贵合流;而是从媒体道义和责任角度和高度,把公众注意力引向正确的方向,引导社会关注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今,疫情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公众对疫情和死亡数据渐生麻木。这时候,《纽约时报》用极具冲击力的版面语言,唤醒公众,促其猛醒。《纽约时报》头版美术编辑蕾瑟比披露:“疫情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开始感觉麻木,我们试图提醒人们仍在发生的事情。”“关于这幅特别的作品,我们想要阐释的惊人之处在于它(疫情)发生的速度之快。”截至目前,丧生于新冠病毒的美国人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中的总和还要多。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若不能引起公众警醒和反思,生命的重量就太轻飘了。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视的呢?但在熟悉的环境中,会钝化公众感应神经。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站出来,给以提醒、刺激乃至棒喝,不让社会麻木和无情。

其二,提醒、刺激乃至棒喝需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电光火石般地刺激公众倦怠、麻木的神经。《纽约时报》美术编辑加米奥指出,采用图表的创意,目的就是让人产生视觉冲击。”此类创意此前《纽约时报》不乏先例。比如,在2020年5月,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达10万例时,《纽约时报》头版刊出其中1000人的讣告。1000个死者姓名后,有简短文字说明:“能修理任何对象的爷爷”、“还来不及享受新婚喜悦的妻子”。这类创意给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有力地提醒人们:不能对一个个失去的生命无动于衷。版面中每一个讣告都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其背后都曾有鲜活的生命故事。《纽约时报》借助这种视觉设计,意在刺激公众对在这场疫情中美国所付出代价的觉醒。

疫情给了《纽约时报》彰显媒体责任和内容创新的机会。这也给正在转型的传统平面媒体以启示。不能贪图流量快感和世俗利益,放弃媒体责任和社会担当。特别是在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前,主流媒体的坚守、创新尤为重要。正所谓“时穷节乃见”,《纽约时报》的这个头版创意,值得媒体人揣摩。(作者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