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不起母校,我要去别人家大学蹭学分了

2021-02-25 19: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收录于话题#高校观察10个

快开学了,一群人即将守候在选课系统前。能否顺利选上心仪的课,有可能影响整个学期。

“久仰隔壁学校某老师的大名已久,我能不能跨校选他的课?”

“我在一所理工科大学,想听听文史哲学,能不能选隔壁文科大学的课?”

“和男朋友异校恋爱,有没有机会一起上课?”

出于兴趣跑到另一所学校去旁听,固然可行,但更理想的情况,是直接在其它学校把学分拿了。

兴趣和学分都不能割舍。/《紧急审讯室3》

今年1月26日,教育部在政协某次会议的提案答复函中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

跨校选修且学分互认,让“到隔壁上课”从戏谑变成现实。

在别人的学校

修自己的学分

去年初,北大、清华联合发布通告,宣布两校于2020年春季学期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学分互认。

两校强强联手,让这届网友直呼比磕的CP发糖更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该上北大还是清华了”。

磕过最强的CP,是清北。/微博

今年初两校宣布,2020年秋季学期继续开放互选课程,同时进一步扩大课程种类与容量。

其中,北大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新增“魅力机器人”、“流体波动力学”等;清华开放27门次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

清华学子能在未名湖畔听哲学大师娓娓道来,北大学子有机会在大数据与机器智能、工业生产概论中来回穿梭。

未名湖位于北大校园中北部。/图虫创意

论办学水平,清华、北大势均力敌。这种高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实践,有鉴于欧洲学分互换系统(ECTS)。

1995年,欧洲为了让各所高校在教育领域互相衔接,正式成立ECTS。在这个机制下,学分变成像货币一样的等价物,在欧盟国家内流通、转换。

学生在一所院校学习的课程内容、类型、注册程序等信息,都被记录在信息包里面。

如果需要跨校学习,须填写欧洲学分互换申请表。原在读学校及接收学校缔结学习协议后,前者承诺认可学生在后者的学习成果和学分。

ECTS还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协调学分转换标准,确保欧洲学分互换系统有效运行。

学习效率不高,怎么跨校选修。/《垫底辣妹》

在欧洲大面积通用的学分互换,在我国常常体现为地理位置相邻的高校之间的抱团取暖,以教学共同体或大学城联盟的形式出现。

1999年,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成立教学共同体,其中包括北航、北邮、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多所高校。

在教务联席会议带领下,学院路地区高校之间实现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

千禧年后,南京仙林大学城9所高校共建教学联合体,学分互认、跨校选课、图书互借、互用实验室得以实现。

仙林大学城于1995年开始规划,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学城之一。/图虫创意

2014年,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诞生,致力于推动十二所高校学分互认、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本科生联合培养。

高校们探索校际之间实现课程互选,并非一厢情愿,学生们确实至今对此有所需求。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在202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96.4%受访大学生希望有更多跨校选课的机会。

其中,72.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互选课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69.9%的受访学生认为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而落实学分互认,去隔壁学校上课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远程组CP,

同学也是网友

如果将地域相邻的高校搭建教学共同体视为抱团,那么,距离较远的高校在教学内容或课程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则堪比“异地恋”。

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宁夏大学“联姻”上海交大。两校签订的联合办学协议,加入技术完善、课程流程科学设计相关内容。

两所大学在远程平台开设的网络课程,学生所得学分可以互相转换。

宁夏大学还先后建立了三间计算机房,专用于跨校选课、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免费上网学习条件。

一起去机房学习吗?/《微微一笑很倾城》

区别于清华、北大基于同层级办学质量的课程互选,宁夏大学和上海交大在综合实力、资源方面存在差距。

实际上,宁夏大学是上海交大对口支援的西部高校。

两校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具有先进帮扶落后性质,目的更多在于让宁夏大学能共享上海交大的师资。学分互认主要是宁夏大学承认上海交大的学分。

当位于大西北与东部沿海的学子们,在同一时间打开同一门网络互选课,牵连他们走到一起的,是顺着网线和电流传输的知识。

宁夏大学 / 图虫创意

在上海交大的积极联系下,宁夏大学又与浙大、西安交大等高校进行交流,且从其它高校引进多媒体网络课程。

利用自主开发的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的,还有由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组成的CP。

三校在2002年签订相关协议,共享共管一批课程,向各专业的学生开放。

当课程名称为学生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且教学内容、学分要求与本专业相同,可作为必修课学分互换,否则列入选修课程学分。

学生完成学习后,所得学分得到三所高校的认可。三校建立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免费输送到新疆大学、宁夏大学等西部高校。

不在同一所学校,也可以一起上课。/《一起同过窗》

有的高校省去自主开发步骤,充分利用教育部推动建立的远程教育服务平台。

例如,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借助奥鹏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汉语言文学和教育管理两个专业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合作。

这三所高校考虑各自专业的教学要求,采用课程相互替换的方式进行共享。如此一来,连学分折算的过程都省略了。

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作为邻居的高校们的携手,还是建立在线上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都为学子们增加了校际交流的渠道。

而疫情的发生,使后一种学分互认形式备受重视。

2020年,教育部印发相关指导文件,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选修线上优质课程,制定在线课程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

选个好学校,

还是拿个好学分?

虽然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尝试由来已久,却都是局部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始终没有形成像欧洲ECTS般大规模的合作。

如果说ECTS像一个联系紧密、有条不紊的组织,我国高校之间的合作则较为松散。

ECTS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由欧盟委员会、咨询顾问、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高校学分互换工作办公室等组成。

欧盟委员会要求每所大学必须指定相关负责人,有的院校设置这一岗位,承担学分转换申请工作。

一学年相当于60 ECTS学分,对应1500–1800小时学习,不论国家和教育质量、教育等级,以便在联盟范围内转换学分。/《微微一笑很倾城》

我国的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多由大学里原本就肩负自身教职任务的老师“兼职”。

广州大学城联盟的一位老师接受广州青年报采访时曾表示,大学城高校联盟为公益性,老师们都非专职做这项工作,起草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文件耗时良久,审批流程漫长。

过去的经验,给正在路上的践行者以提示。

去年,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明确,进一步推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

当中就强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由一名分管校领导负责,建立由教务部门牵头、信息资产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协同机制。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20多所。/ 图虫创意

组织管理方面的欠缺,可以通过改善人力配置协调,而学生的名校情结、合作高校之间的差距,却难以消除。

宁夏大学的李举老师曾撰文指出,引入上海交大的课程后,学生如选修了名校课程,势必影响本校课程的学习,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况。

变相地引入师资,也引起部分同科同专业教师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学生选了名校的课,在一套更高标准的评价规则下,成绩不一定会更好。

“由于两校的教学质量差距较大,考试难度不一,学生在名校选修的课程一般成绩都不是太高,给学生在本校的评选优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李举老师表示。

你会选修名校课程吗?/《一起同过窗》

类似的困难,也存在于武汉七校联合办学的过程中。

原本,在武汉特定七所大学中跨校辅修,修满一定学分还能拿另一所学校的双学位证书。

2019年,“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联盟内2018级学生不能再跨校辅修双学位。“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的畅想被叫停。

究其原因,跨校辅修双学位与当年国务院印发的《学士学位授予与授予管理办法》有所冲突。新印发的文件倾向于收窄学士学位颁发的窗口。

除此之外,武汉七校联合办学也显露出学生们的名校情结。

有专家接受CETV采访表示:“有学生高考达不到武大、华科分数线,通过双学位课程扎堆往武大华科跑。”

高考分数不够,跨校辅修来凑。/《一起同过窗》

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为一道跳板,是一部分人掌握名校入场券的另一种方式。

然而,将自己置于更高标准要求之下,努力拿到双学位,跟宁夏大学里主动挑战名校互选课程的学子一样,都只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许在吃瓜群众看来,还是北大、清华之间的学分互认,不会让人觉得有谁在“抱大腿”。

参考资料

[1]《欧美学分互换模式及其比较》徐来群

[2]《远程开放教育高校学分转换探析》牛犇

[3]《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为何“联而不盟”?》广州青年报

[4]《学分互认引发名校效应,宁夏大学“联姻”上海交大》李举

[5]《武汉七校暂停联合办学招生究竟为哪般?》梁立维 肖星驰

今日互动

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你怎么看?

撰稿 | 千鸟

原标题:《对不起母校,我要去别人家大学蹭学分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