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33老场坊:从远东第一“杀牛公司”到时尚创意新地标

2021-02-25 12: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喜欢到各个网红地标打卡的年轻人,对虹口区沙泾路的1933老场坊创意园区一定不陌生。这座大楼空间布局奇特:楼体外方内圆,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空间却又次序分明。

这座1933年落成的老场坊,原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曾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宰牲场,俗称“杀业公司”或“杀牛公司”。

沪上烹羊宰牛极简史

清代前期,上海尚无专业宰作,活畜由鲜肉商自宰自理。到清末,逐渐出现专业的私营宰作代宰猪牛羊。光绪十四年(1888年),法租界在南阳桥附近建造一所简易宰猪场。之后,大南门、江阴街、小北门等地,都陆续开设了宰牲场(作)。

当时私营宰牲场(作)散设各地,宰场臭气四溢,叫声嘈杂,有碍公共卫生和居民安宁,卫生管理、肉品检验诸多不便。民国初期,华界市政管理当局通令各宰牲场集中开设,集中宰杀。但由于资金微薄,无力迁建。为此,肉商同业先后申请集资建设公共宰作(简称公作),方便就近集中宰杀。

民国17年(1928年),经申报批准,首由鲜肉零售商16人合伙创建了曹家渡商办猪牛宰牲公作。到民国25年,相继开办登记的还有上海城厢内外(薛家浜)猪羊公作、徐家汇商办宰牲公司等24家。

租界的官办宰牲场也陆续兴建。光绪二年(187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立了第一所宰牲场。光绪十七年(1891年),工部局在九龙路开设虹口宰牛场,耗资12207两,每天可以屠宰72头牛,102只羊。1894年,又设虹口宰牲场,翌年,于其邻地盖造牲棚。民国17年(1929年),法租界公董局在南阳桥宰猪场的基础上,扩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宰牲场,俗称南阳桥杀牛公司(今西藏南路300号)。

老地图中的南阳桥杀牛公司

民国19年(1930年),工部局在虹口港畔的沙泾港路购地18余亩,将九龙路的宰牲场迁至此处,于民国22年(1933年)竣工投产。为作区别,人们习惯将这里称作“四卡子桥杀牛公司”。

工部局宰牲场旧影

图片来源:虹口区档案馆

被赶入宰牲场的牛群

图片来源:虹口区档案馆

上述“两场”建成后,当局限令租界内分散的宰牲作(坊)迁入集中屠宰。

民国22年,宰猪业同业公会成立。这时,全市各宰作每年可宰大小牲畜137万头。

民国26年(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猪只逐渐被日军统制。到埠的猪,多在沙泾路宰牲场屠宰,私营宰牲场(作)业务清淡,处境困难。至解放前夕,全市有大小宰牲场(作)102家,其中较大的宰牲场和公作20家。宰牲从业人员近1000人,年宰猪100万头上下、宰牛6~7万头、宰羊8~12万头。

解放后,“两场”由市卫生局接管。市人民政府为确保全市人民肉食卫生,于50年代初对各屠宰场(厂)进行整顿,相继改建和扩建了一批大、中型肉类联合加工厂,并在厂房设备机械化程度与屠宰工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更新。

至20世纪80年代,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类联合加工厂3个,万吨冷库1座,日宰猪12000~15000头。同时,还引进分割肉加工流水线,为扩大小包装冻肉打下了基础。还建造了初具规模的清真宰牲厂,日宰牛100~200头,羊1000头。90年代初,又扩建了清真专用冷库,新建扩建禽加工厂两个,日加工冻禽万羽以上。

远东第一宰牲场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位于今虹口区中部,座东朝西,东靠鸭绿江路,西临沙泾路,南面是溧阳路,北近梧州路。

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局部。红圈所示范围大约即后来的工部局宰牲场。图中狄思威路即今溧阳路。

工部局宰牲场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是20世纪30年代远东地区最大的宰牲场。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

工部局宰牲场旧影

图片来源:《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

主建筑物由东、南、西、北四幢钢筋水泥结构四层楼房围成四方形,方形之中又建一座二十四边形近似圆柱体的主楼,与旁边四座楼房通过楼道相连,使整个平面形成“回”字。加工车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无梁楼盖技术,形成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各楼之间上下交错,廊道盘旋,结构复杂。底层墙基用花岗岩砌筑,沿街立面的窗均为花纹精美的镂空小方格窗。整栋建筑具有古罗马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

刚建成时的宰牲场

图片来源:虹口区档案馆

建筑南部、东部2幢为牛舍,北部1幢为豢养猪、小牛、羊之用;另1幢为宰猪场,下面3层是人工宰场,最高层为新式杀猪场。场内现代化程度较高,有一条2.25英里长悬挂式屠宰作业传送带。民国23年(1934年),又配套建立病畜化制场与冷库。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两场”:沙泾路宰牲场改名市立第一宰牲场,主要宰猪、牛,兼宰羊;南阳桥宰牲场改名市立第二宰牲场,主要宰猪、兼宰羊。日宰猪1500头,牛200~300头,羊100头。当时尚有4家私营中型宰牲厂,每厂日宰猪100~200头。市立第一宰牲场已发展成为远东规模最大的一所宰牲场,更成为全市三分之二的鲜肉供应库。

解放后,“两场”统一行政管理,统称“上海市营宰牲场”。1953年1月,市营宰牲场改名上海宰牲厂(分南、北两厂),划归华东区食品出口公司直接领导。1957年,上海宰牲厂北厂正式改名“冻肉加工厂”,从原来宰杀出口猪为主,改为内外销兼营,并开始代加工出口冻兔肉。上海宰牲厂南厂则扩建改名肉食品厂,专门加工处理高温猪,并生产中西式肉制品。

沙泾路宰牲场的房屋曾由东风肉类加工场使用,后又为长城生化制药厂、市食品研究所、市食品综合机械厂合用。直至80年代,人们依然多统称该处为“杀牛公司”。

1983年英文版上海中心城区地区地图局部

图中对工部局宰牲场旧址位置仍标注为“Slaughter House”

1933老场坊:脱胎换骨的废旧工业园

进入21世纪,这座别具一格的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又重获生机。

2004年1月13日,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被区政府公布为区历史遗址纪念地;2005年10月31日,该建筑被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场地产权方上海锦江国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签订租赁协议,正式启动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并实施保护性开发。2007年11月,建筑主体修缮改造基本完成。

刚完成修缮改造的1933老场坊

图片来源:《虹口区志1994-2007》

1933老场坊首度上演大型户外灯光秀(朱岚 摄)

图片来源:《虹口区志1994-2007》

建筑外圈最显眼的细节元素是一根根的“伞柱”。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常见的圆柱形柱,这里的柱子是伞形的,分八角形和四边形两款,上大下小,带有花纹装饰。整栋楼是无梁楼盖设计,全靠这300根伞柱支撑。

伞形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楼的内圈也叫“中心圆”,共三层,是以前屠宰牲口的车间。这里有数目众多、宽窄各不相同的的廊桥,体型不同的牛依次从这里通过。

中心圆

廊桥

牛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廊桥边的台阶异常狭窄,并且盘旋而上,是工人的逃生通道。这些通道仅一人宽,牲口是进不去的,专为避免牲口伤人而建造。如今,廊桥和逃生通道都已演变成一道景观,而中心圆的功能也已演变为为创意项目活动专区。

旋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巴西利卡厅的镂空水泥花格窗也是这栋建筑的一大特色。窗格由方格和圆圈相间排列,除了造型美观之外,更具有必要的通风功能,避免宰牲场气味难闻。这些窗户都朝向西方,与上海常年风向保持一致,同时也具有宗教意义,有便于牲口的亡灵能超度至西方极乐世界,进入轮回。今天,作为创意园区的老场坊,人们更青睐大面积镂空水泥花格窗造成的光影效果,巴西利卡厅也因此成为婚礼、派对的热门选地。

镂空水泥花格窗

巴西利卡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楼的空中舞台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挑高8米,悬空而设,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圆形穹顶大气魔幻。空中舞台不定期会有话剧演出。此外,也会举办各种商业活动或者承接婚礼。

空中舞台

众多特色元素在这座建筑中融会贯通,而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更赋予其独特的魅力。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在1933老场坊,都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情。

作为优秀历史建筑,1933老场坊是一座城市社会生活的凝固记忆;而作为上海时尚创意的新地标,这里也向人们诠释了全新的生活理念,展示了多元的生活方式。

THE

END

参考资料

《上海农业科研志》

《上海副食品商业志》

《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

《上海副食品商业志》

《上海租界志》

《上海市虹口区志1994-2007》

密斯赵的博客:【光影上海】1933老场坊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特此鸣谢!

原标题:《1933老场坊:从远东第一“杀牛公司”到时尚创意新地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