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究竟是“人多力量大”,还是“人多了一盘散沙”?

2021-02-23 16: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包楚婷 群学书院 收录于话题#生活中的心理学22个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学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学术名词,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小康乃至温饱而奔波,无暇他顾。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正确了解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会让我们用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极速变迁的世界,特别是当它处于莫名的危机中——比如这次席卷全世界的危机。而这,正需要心理学知识的介入。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本文为专栏第二十二篇。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蚂蚁效应:

个体的力量再微小,也能影响整体

文 | 包楚婷

01

蚂蚁,一种所有人都知道的动物,也是一种特点鲜明的生物。一只蚂蚁出现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忽视它的力量。但是,当蚂蚁成群结队出现的时候,它们会团结一致,且分工明确地完成很多不可思议的工作,这就是“蚂蚁效应”的基本解释。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道理——当一个群体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时,这个群体的力量也许还不如一个人的力量大。

团结协作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技能,不仅在竞争和挑战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此,在以往几千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我们也是通过此技能才在生物界脱颖而出,进而将人类的地位提升到万物之首的位置上。对于蚂蚁效应,我们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人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以适应生存环境。

对人类进化史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人类99%的进化是在狩猎中完成的,只有1%是在农耕中完成的,种植出现的时间也就一万年左右而已。种植和狩猎最大的区别就是,狩猎必须由多人协作共同完成,猛兽的力量比单个人要强许多,要对付一只猛兽需要多人的体力和脑力全力配合,而且狩猎活动需要面临与猎物周旋很长的时间,这就好极大地考验人类的耐力。

而农耕生活相对就安逸很多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个体为单位,自给自足,不需要团结协作,也不需要面临一无所获的风险,当然还是有天灾人祸的意外情况发生。但我们的基因里已经进化出了团结协作的心理机制,这是我们生命的底层逻辑,不随个体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即便是在几千万年后的今天,我们人类在面临重大事件的时候,仍然能够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最困难的事情。

02

一件事情,必然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无法跳脱此定律,蚂蚁效应也是如此,必然有其负面影响。我们应当警醒,当一群人聚集起来的时候,并不一定就能做成好事,反倒有可能成为“乌合之众”,进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必读书目。所谓乌合之众,就是像“乌鸦”一样聚集起来的一群人,他们内部结构混乱,无任何秩序可言,而且在群体意识的裹挟之下,个体的独立性被完全消解掉了。

这样的群体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这样的群体之中,个体的理性思想和理性情感都会被彻底改造,成为一个无任何思想的“空白人”,这样的“空白人”极易受到来自第三方思想的左右——这里的“第三方思想”可以是任何思想,既可以是好的思想,也可以是坏的思想。

思想上的改变(融入群体思想)可以视作个体智商的降低,这是孤立的个体融入群体之后的直接后果,因为个体的思想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成为“群氓”中的一员。

如果不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难以信服,因为我们都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会坚持理性思考,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即便是加入群体之后,也不会有所改变。然而,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结果却无情地揭开了这个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03

阿希设计的实验非常简单,他使用画有标准线条和需要比较的两种画有长短不一线条的卡片,然后,让被试者比较两张卡片上的线条哪一条与标准线条长度一致。线条长度差非常明显,不需要用量尺测量便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实验的环境是经过设计的,看起来是7个被试者分成一组,一起完成实验任务,但其实其中6个都是“托”,即设置好的实验助手。

实验开始了,被试者需要从两根线条中判断出哪一根与标准线条一样长,在刚开始的六次中,被试者和实验助手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但从第七次开始,实验助手开始一致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由于实验助手的人数远大于被试者,他们对被试者来说成了一个群体。其他人都选择了错误答案,而只有被试者的答案与之不同。面对这一情境,被试者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选择接纳和别人一致的答案呢?

阿希在重复几次实验之后,得出这样一个数据:只有1/4到1/3的被试者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答案,即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剩下的其他被试者都因为要与群体保持一致而 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去接纳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答案。

这其实就解释了群体给人低智商印象的原因:大多数人为了融入群体而放弃独立思考,放弃了思考也就意味着个体的智商被消解,别人怎么做他们也会跟着做,例如,我们知道的一些事件——“疯抢食盐预防核辐射”“喝板蓝根冲剂预防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包括今年的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也是如出一辙,这些大都是一样的原因造成的。

04

情感上的改变通常会伴随着情绪的异化,加入群体后人们的情绪会更加亢奋,也更容易冲动,就好似个体融入群体之后,原本被文化属性所束缚的动物本性都被激发了似的。

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这类情况发生:

第一,理性思考消失。由于自己不再主动思考,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别人说的话经不起任何推敲,他们仍然会选择相信,比如抵制日货的言论:“用日货的人都是崇洋媚外,是卖国贼……”这样的言论从逻辑上来说就是不通的,但仍会有很多人选择相信,这就是不思考产生的后果。

第二,心理暗示。我们都知道暗示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身处群体中的人们,所有人都会为彼此施加心理暗示:用日货的人不是好人,去打,去砸,在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下,他们很快就会付诸行动。

第三,情绪传染。人类究其本质还是“动物”,但我们是一种可以共情的高级动物,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体会到他人的快乐与悲伤,他人的情绪或多或少也会感染到我们。当我们所在的群体处在一种狂暴、愤怒的情绪中时,作为个体的我们极难抵御这种情绪感染的力量,多数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己。

除了这些主要特点,群体还有其他特征,比如无异议,群体的观念总是趋向一致,非常团结,因为有异议的人会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趋向迎合群体的观念;还有高自信,他们会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群体观念会得到全面接受,甚至会认为自己的观念具有普世效果,群体大多数时候也不会考虑失败的后果;群体也极易受领导和指挥,如果群体中存在很会煽动情绪的领导者,那他的话语就会具有相当的分量,人们会非常一致地服从其意旨。

可想而知,这样的蚂蚁效应是非常危险的,小到聚众扰乱社会治安,大到世界大战,都值得我们警醒。如果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蚂蚁效应,例如无异议、高自信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团结群体,如果群体可以团结起来去攻克一个难题,就极容易将难题解决掉,即所谓的“人心齐,泰山移”。

作为个体的我们,千万不要低估我们的价值,群体的力量是个体力量的叠加,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和独立,清晰定位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机遇之下必然能够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那个领导群体的人。而很多时候,这个时代的群体并不需要那么多团结一致的口号,而是需要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THE END

原标题:《究竟是“人多力量大”,还是“人多了一盘散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