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费财且掉队的苏宁物流,会被出售吗?

2021-02-23 1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魏宇奇 财经新知

©财经新知 原创

作者 | 魏宇奇 编辑 | 向阳

1997年,亚马逊在上市后做了一项重要决定,那就是投入重金自建物流。两年后,亚马逊在全美7所以及海外物流中心总面积达500万 sf(平方英尺),是上市前的十倍有余。

在早期,物流业务对亚马逊的帮助有两点:支撑海量交易规模,为亚马逊Prime付费会员提供服务。以中国为例,用户支付79元/季度或288元/年度,即可享受包括无限次包邮在内的各种服务。截至2020年3月,亚马逊全球付费Prime会员数量达1.18亿。

在经过前期投入后,物流业务又成为了亚马逊的营收机器。2018年,亚马逊物流板块收入为427亿美元,超过了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DHL。

可见自建物流虽然是个辛苦活,但对电商平台来说大有益处。这个案例自然也被大洋彼岸的同行们复制到了中国,其中的代表就是即将上市的京东物流,以及入行时间比亚马逊还要早的苏宁物流。

据京东物流的招股书显示,它虽然仍在亏损,但幅度已经大幅缩减,同时营收还在高速增长。这说明,自建物流的故事在中国不仅没有水土不服,还发挥了与亚马逊物流之于亚马逊相同的作用。

相比之下,苏宁物流虽然起步时间更早,但在规模和发展上都已经“掉队”了。在物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母公司资金吃紧的情况下,苏宁物流与“货架”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水面之下的行业第三

大年初五晚间,曾被传将要上市的京东物流终于亲自把传闻变成了实锤,这直接拉动了京东的美股股价,盘前一度涨超4%。

市场会有这个反应,除了有京东做背书外,京东物流的成绩也是一大原因。

首先,即便是在十四年后,京东物流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2019年其营收的同比增速高达31.6%,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的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至43.2%,远超顺丰同期的29.84%。

在规模上,京东2020年前三季度的营收达495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按2019年总收入计算,京东物流已成国内最大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

其次,在利润上,虽然仍在亏损但规模已经大幅缩减。2020年前三季度的亏损缩减至1170万元,而在2019年时,亏损额还高达22亿元。

这些成绩也让其估值大幅上涨。据IFR报道,京东物流的估值已从2018年的135亿美元涨到了400亿美元。

然而高速增长、大手笔的研发投入以及高估值,对苏宁物流而言都是“你的悲欢与我无关,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苏宁物流不仅模式和前者相差无几,入局时间也更早,如今却被晚辈拉开了差距。

在苏宁只做线下卖场模式之时,它就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体系,这甚至比集大成者亚马逊还要早。其目的和亚马逊、京东,以及此后的苏宁易购一样,意在为自己的零售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

如此一来,苏宁物流在成立起就有了一项三通一达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不愁没饭吃。无论是早期的线下卖场还是线上平台苏宁易购,都为苏宁物流提供稳定的业务来源。

与苏宁物流相似的京东物流就是如此。它在2020年前9个月,仍有半数以上的业务来自于自营客户。只是,苏宁物流的这张铁饭碗的前景并不明朗。一个关键点是,与苏宁在物流上选择了相似模式的亚马逊和京东,在电商行业内的市场份额都远高于苏宁。

据艾媒咨询、东方财富证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京东在国内电商行业的市场份额仅次于阿里,为26.51%,苏宁易购的份额仅有3.04%。亚马逊则在美国的电商行业中排第一。

在苏宁的强项“家电”方面,它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一方面,我国家电零售市场的规模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下滑。2019年的规模达到8910亿元,同比下降3.82%;2020年上半年的规模为3690亿元,同比下降14.13%。这说明,苏宁的优势地带已经遇到了增长的天花板。这在限制苏宁零售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苏宁物流的铁饭碗的未来。

另一方面,苏宁此前曾是家电零售行业的第一名,如今这个位置已经归京东所有。而且京东的优势还在不断扩大,2019年京东的份额为22.39% ,到了2020年H1就涨到了28.86%。同时苏宁的份额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低于京东,其2020年H1的份额为21.76%。

在模式上,苏宁物流选择了做“重”,有别于菜鸟物流的“联盟”模式。如此一来,苏宁物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与投入的力度有极大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实际上,苏宁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巨大的投入。早在2012年,苏宁就曾增发120亿元融资,重点投向物流建设,同时苏宁的物流业务成立独立的物流公司。2016年,苏宁物流的仓储面积达到583万平方米,同时又将天天快递收入麾下,此时苏宁物流在规模上是领先于京东物流的。

然而从第三方的数据来看,苏宁物流的规模优势也已经被削弱了。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以仓储面积计,国内的第一名是采取联盟模式的菜鸟,总面积达6090万平方米;第二名是京东物流,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

鉴于苏宁物流2016年就达到了583万平方米的规模,又在2019年立下了2020年达到2000万平方米的目标,可将它算作国内电商平台中做物流的第三名。

至此,苏宁物流的两大优势,来自母公司的铁饭碗以及规模优势,在发展过程中都被逐渐拉平。

下沉市场也不再是苏宁的“独门秘籍”。

以京东为例,在控股五星电器后,就定下了2025年在下沉市场开设5000家万镇通乡镇店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可以实现,必然会大大改善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弱势地位。黑马拼多多和国美的合作,也是意在补足自身在线下的短板。

苏宁物流的野心与现实

虽然电商平台物流业务只是主食之后顺带的甜点,但得益于物流行业的规模,让这份甜点也有了做主食的资格。而对业内的企业而言,物流行业的特点和现状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材”。

自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以来,中国物流市场的规模就一直位于全球第一,2020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23.4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行业的效率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和国外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虽然已经从2008 年的20.6%下降至2019年的14.7%,但与欧美发达国家6%~7%(日本仅为5%)的水平相比仍然偏低。

万亿的规模+水平偏低为企业们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让包括苏宁物流在内的入局者有了“水大鱼大”的期望。

这块蛋糕对苏宁物流乃至整个苏宁来说都足够大,张近东甚至表示物流有再造一个苏宁的可能。然而,蛋糕虽大,苏宁物流却未必能再造一个苏宁。

一方面,苏宁物流的业务量受到苏宁电商业务量的订单限制;另一方面,物流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让苏宁物流面对着更大的压力。

还是以京东物流为例。在纵向上,它的营收规模不仅仍在高速增长,营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目前来自于第三方客户的营收,在其营收中的占比已从2018年的29.9%,提升至2020年前9个月的43.4%。

在横向上,京东物流和苏宁物流一样都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快递”这个细分品类上,而是做了多方面的布局。

除了进入了冷链、仓配、跨境细分领域外,苏宁还在收购家乐福后,进入即时配送领域,推出了家乐福“同城配”服务,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家乐福门店生活圈10公里。承担配送任务的正是苏宁物流。

家乐福提供订单,苏宁物流提供履约能力,这和苏宁易购与后者合作的逻辑是相同的。只是,苏宁物流在这方面还是慢了半拍。

京东在这方面的载体达达集团,不仅已经上市,其2019年的营收也达到了30.997亿元。而张近东曾在2018年表示,物流业务不排除独立上市可能,此后就没有了下文。

与此同时,苏宁物流还要在投入上花费不小的精力。作为对比,京东物流仅在2020年Q3这一个季度,就有67.2亿元的在建工程。

在投入上,与京东物流上市后能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相比,苏宁物流在母公司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得到的投入也必然会受限制。而它的模式又依赖大规模的投入,一旦投入减少,其发展节奏也必然会减缓。如果苏宁物流的发展变慢,那它只会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局面。

结语

起步于线下卖场的苏宁,与其他电商同行们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点在物流业务上也有体现,那就是高负债,为此苏宁曾经多次通过出售股权的方式增加利润。

在2014年和2015年,苏宁一共出售了25家门店,共获得37.69亿元的营业外收入,被寄予厚望的PPTV也在此时被出售,为苏宁带来了27.85亿元的营业外收入;2016年,卖掉北京京朝子公司,实现13亿投资收益。

卖子求生的高潮部分发生在2017到2019年。苏宁在此期间清空了手中的阿里巴巴股票,出售了旗下真正赚钱的苏宁金服的部分股份,累计获得400多亿收益。

尽管张近东在最近表示不在零售主赛道的业务该关的要关、该砍的要砍,但苏宁物流依然存在被摆上货架的可能。因为就在2016年,苏宁曾卖掉6家仓储供应链及子公司,这为其带来了18.1亿元的营业外收入。即便扣除其他费用,来自于此的收益仍有5.1亿元。而苏宁易购的经营性现金流已经连续三年为负,2019年时的缺口达178.65亿元。

一边是巨额资金缺口,一边是多次卖子求生的成功经验,这让苏宁物流与货架的距离越来越近。

原标题:《费财且掉队的苏宁物流,会被出售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