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进永祚寺(双塔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2021-02-22 13: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巍然屹立的双塔。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重要文物旅游景点,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占地130余亩。寺内的明代建筑“宣文佛塔”和“文峰塔”,闻名于世。

双塔雄伟异常,耸立如笔,故有“文笔双峰”之美誉。两塔之间相距40多米,均为全砖石结构,构建技巧十分精湛,是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外游客来并旅游的必到之处。

凌霄双塔 相映成趣

永祚寺(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由寺院、塔院两部分组成。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寺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方丈等建筑。

宣文佛塔、文峰塔,位于双塔寺的最高之处,在永祚寺(双塔寺)的东南方位。宣文佛塔、文峰塔均为13层塔,八边形结构,高约54.7米。双塔蓬勃向上,兼容并蓄,是美丽太原的城市标志,更是中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

永祚寺(双塔寺)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峰塔为旧塔,比宣文佛塔建造时间要早。建造文峰塔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文峰塔没有塔基座,造型直上直下,呈直线型。

而宣文佛塔有塔座,塔内藏有佛舍利子。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上承辉煌的琉璃飞檐。檐上装有细致精巧的琉璃鸟兽和花卉,檐下又嵌有一圈佛像浮雕,做工细致,形象逼真。

关于文峰塔的建造,有一处传奇的地方是塔身自建造以来就向西北微微倾斜。相传,是在建塔之初考虑地靠东山,容易受西北风影响,又因塔身极高,故建塔向西北倾斜,以求塔身能站立更稳。如今,文峰塔历经420余年风霜洗礼,巍然屹立如初,足见当时建造工艺的技术高超和想法缜密。

书法碑廊 艺术瑰宝

除了双塔外,永祚寺(双塔寺)的宝贤堂内,还收藏和存放着历代名家碑刻260余通。其中,有明代石刻珍品《宝贤堂集古法帖》180余通,有清代著名《古宝贤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刻;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山西寿阳人祁隽藻(曾为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阁老)的“子史粹言”石刻四通;还有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吕坤的“近溪隐君家训碑”一通。这些古碑古碣集历代著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瀚于一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应有尽有,不仅为书法界和爱好书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视,也为永祚寺(双塔寺)增添了不少光彩。

在品味墨宝的同时,游客还可以在永祚寺(双塔寺)内欣赏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春季丁香飘香,夏天满目青翠,秋来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而最为人称道的,是寺内6000余株牡丹。其中的“紫霞仙”,更是牡丹中的名品,极为珍贵,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明代牡丹,也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

“紫霞仙”的原产地为中国西北部,后经人工养植,于明代中叶徙植于太原,一代代延续到今天。每年春夏之交,“紫霞仙”便早早绽放出美丽姿容。其端庄大气、舒展挺拔的俏丽花姿尽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在此基础上,永祚寺(双塔寺)还引进和培植了数千株牡丹,姚黄、魏紫、赵粉、白雪塔、青龙卧墨池、豆绿、欧家碧等等,九色齐全,品种近百。花期来临时,各类牡丹花竞相绽放,整个寺院绮丽绚烂,姹紫嫣红,让人流连忘返。

近溪家训 鉴古通今

登塔观望,近可广瞰古城太原全貌,远可眺望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

永祚寺(双塔寺)历史悠久的寺庙和高塔,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精髓,其所表现出深邃幽远的建筑之美,记载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游客们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来自天津的刘雨在游览永祚寺(双塔寺)后说,永祚寺(双塔寺)精致的雕刻和生动的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明代砖雕大师的艺术才华和独创性,展现了颇具朝代特色的建筑风格。而经风雨,越百年,珠玑满壁,交相辉映,尽显文化遗韵和历史沧桑的碑刻,实为中华书刻的艺术宝库。特别是明代大儒吕坤刻石“近溪隐君家训碑”,是鉴古通今、彰显中华家风家训和廉政文化的重要文物。“‘近溪隐君家训碑’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碑文有柳体的秀硬,兼有颜体的圆劲和欧体的峻拔,为典型明代台阁体书风……”

刘雨表示,近溪家训,是中华儿女内外兼修、隐显结合、自我管理的重要体现。透过“近溪隐君家训碑”,所见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根脉,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培养以及中华民族灵魂的传续。

的确,置身永祚寺(双塔寺),从一座碑(“近溪隐君家训碑”)的家风家训,到一座堂(宝贤堂)的廉政文化,再到两座塔的文风文脉,无不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它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愧是鉴古通今,弘扬廉政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高地。

原标题:《走进永祚寺(双塔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