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白领不会轻易抛弃大都市
有媒体报道,多所高校近期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留京就业的本硕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该媒体在北上深杭调研发现,房价节节攀升、职场“内卷”恶化、加班文化畸形“困境”等问题,是超大型城市白领(高校毕业生可视为白领“后备军”)流动加速的主因。
这样的调研多少有点“主题先行”的味道。房价上涨、“内卷”和加班,都是这两年的热词,它们当然会对白领造成困扰,但是,采用流行词来归纳,很有可能忽视真正的变化,强化的不过是一种预设的忧虑罢了。
相比“结论”,这个调研注意到的一点新情况更值得我们关注:在“逃离北上广深”的声音之外,白领人群中出现了一种所谓“区域性流动”。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北京很艰难,但是白领们宁愿在天津等北京周边区域打拼,而不是选择其他城市。这一趋势在上海同样如此。很多在上海打拼的白领,虽然艰难,却并不愿意“逃离”或者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在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城市就业,或者上海上班、周边城市安家这种“双城记”模式。
这种观察比较符合事实。一方面,人口监测数据显示,像杭州、成都、武汉这些新一线城市,这几年的人口净流入都比较明显;另一方面,“逃离北上广”可能并没有舆论渲染得那么严重。
这两种现象有着某种内在一致性。那些能够吸纳人才的新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可能确实低一点,但是它们真正的吸引力,一定不是“更便宜”,而是那些像一线城市的地方;所谓“区域性流动”也是一样,人们对一线城市恋恋不舍,哪怕稍微远一点,边缘一点,住在“卫星城”,仍然能感受到大都市的气息。
过去很多年,媒体和公众都过分渲染了房产的意义,似乎人们选择或者“逃离”大都市,都是房价决定的。的确,房子重要,但它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对年轻一代而言。实际上,白领对大都市的眷恋,原因要复杂得多。
根据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几十年前的经典观察,“白领”这个阶层,不仅是收入达到了某个水准,而且是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更偏重脑力而不是体力劳动,更注重文化消费。在乡村,你承包100亩土地,一年可以收入20万,但是不管是你本人还是周围的群众,都不会认为这是“白领”。
也就是说,白领本身就是大都市的产物,它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只有大都市的“丰富”,才能催生出那么多容纳白领的写字楼。在很多人眼里,大都市提供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从小城到大城市读大学和就业的人来说,文化上的反差,足以塑造出一个新的自我。
在大都市,人们习惯生活在“陌生人社会”中,在法律规范下,没有人可以随意干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属于白领的“精神”。相比之下,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公平的职场竞争,能够喝咖啡、进影院,反而是比较表面了——当然,这些也很重要。
实际上,大都市通过轨道交通,大大复制和扩展了它的生活方式。这两年,“都市圈”的概念日渐流行,城市的边界正在日益变得模糊,人们没有必要再强调自己是哪一个“市中心”的,对“北上广深”的执念,正在被消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