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翁丁村火灾启示:“人村分离”之后,传统村落将成无源之水
2月14日,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老寨被一场大火烧掉了。这不由让人想起法国巴黎圣母院那场大火,当时有网友评论说:“文物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不会再来。”
翁丁老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了原始风貌的佤族部落。
翁丁老寨被火烧一事在网络迅速发酵,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和惋惜。对于像翁丁老寨这样的传统村落,留存至今,却没幸免于现代的一场大火。这值得我们深思:关于传统村落未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守护才能避免出现下一个“被烧的翁丁村”?
翁丁村为何被烧?
不当开发导致“人村分离”或是主因
2月14日17时40分,翁丁村老寨发生火灾,截至当日23时15分,现场明火被全部扑灭。在这次大火中,村子的标志性建筑物寨门被烧毁,部分古树的树杈也被大火烤干。目前寨子里的105户房屋在大火后只剩下较为完整的三四户。
虽然以前大大小小的火灾在村子时有发生,悲剧酿成的一周前,老寨也曾发生过一次火灾,被及时发现并扑灭。而这次,它不再幸运。
据沧源县文旅局资料介绍,翁丁佤寨的民风民俗是整个佤族地区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是世界佤文化的源生地、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佤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翁丁村被列入《佤族木鼓舞》《司岗里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获《翁丁村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佤族木雕制作技艺》省级保护名录。
据了解,为了安全和发展旅游,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合作,对翁丁古寨内的村容村貌进行保护和整治开发,并重新选址建立一个新村,让所有的村民都搬离古寨到新村生活,寨子虽然还是那个古寨,实际上只剩下几位老人们还留在古寨中。
翁丁村有近400年的建寨历史,房舍多为竹木结构,原来有105户,但在旅游业兴起后,大部分村民搬迁到了新村,只剩下17户仍在老寨居住。翁丁村寨主杨建国称,按照规定,搬到新村的村民每户每天可以派一人回到老寨的房子里“上班”,也就是留守老寨,上班时间为每天8点半至下午5点左右。
翁丁村“人村分离”的境况让大火有了“可乘之机”。起火当日,老寨的大部分村民已经下班回到新村,“那间房子起火时,屋里没有人。大火没有被及时发现。”杨建国说。
而造成“人村分离”现状的根源,就在于当地对于村落错误的开发思路。
汤敏认为,古村落的保护需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尊重原住民和村落的共生关系。“在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开发者需要做的,是延续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改变对传统村庄的开发思路。”翁丁老寨在旅游开发后处于“人村分离”的状态,“村子的守护者和村子分开了,村子变得脆弱不堪。”
发展旅游业无可厚非,但当把发展旅游作为指向性目标,抛却人文,造成“人村分离”,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本来,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异质化生活,是异域的、跨年代的,具有时空二重性。古村落恰恰就是一个异质化生活空间,对它进行保护和开发,与其说做景观,不如说是做生活,因为景观和建筑是为生活而建。生活原本就存在的,只要有原住居民,就有原态生活。如果驱赶了原住居民,到头来就保护不了原生活,旅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传统村落该如何守护?
保护性开发,重视原住民生产生活
“传统村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在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看来,传统村落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二者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
“过去,我们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这样一来造成只注重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最终导致村落魂飞魄散、徒具躯壳、形存实亡。因此,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必须是整体性保护。”冯骥才说。
近年来,社会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都在增强。普遍共识是,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更是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同时,随着人们对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关注,传统村镇保护、展示和利用中“重物质轻人文”的倾向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如何既保证人在村中,又保证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村落同在,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传统村落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保护与发展必须相结合。
传统村落规模大,内涵丰富,又是活态,现状复杂,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如何更好地兼顾“保护”与“发展”,十分关键。
在冯骥才看来,保护传统村落不是原封不动,村落的生产和生活都要现代化,村落的人们有享受现代文明和科技成果的权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和谐统一,互为动力。其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创造性地发展,缺一不可。只有传统村落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宜于人居,人们生活其中感到舒适方便,其保护才会更加牢靠。”
“要通过缅怀纪念而从翁丁火灾中获得智慧,而不单是着力开发古镇旅游的新奇。”汤敏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诚然,如果不是以村镇和在地居民为主体的复兴,不是强调家园感的建设,一味地商业和旅游开发,就会带来很多灾难性的后果。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共312个。那么,借由翁丁村被烧的警示,可以来推及古镇、古村等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注意事项。首先就要注意保护好原住居民的原态生活和生产,然后再谈旅游开发问题,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必然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而这不仅是国家政策层面要建“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更是友好型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需求。
在此,不禁思考,国家A级景区是否适配翁丁这样的原始古寨?原始原生态适合标准化吗?答案不言而喻。譬如:游步道最好修建在外围,核心区的游步道让它处于自然状态即可,原住居民怎么走,游客就怎么体验;至于道路标志牌,专家认为也不用建立,即使立最好也不要喧宾夺主。
专家认为,想要体验一种异质化生活,保持原生活状态足矣。至于必要的服务设施也要避免侵入到村落核心区。对某些急需救护的传统村落,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持续性发展。它的游客承载量是必须坚守的,但要保证不破坏自然,还要不扰乱原住民生活。
传统村落发展如何解决流量和质量间的矛盾?业内人士建议,要实行保护性开发,是否可以考虑以收取保护性费用、以高收费来限制大流量。大流量可以增加收入,高门票照样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增加观光之外的休闲娱乐度假产品。如此一来,一是利于原生态自然和文化保护,二是可以增强游客对原始文化的体验效果,三是有助于持续性经营和发展。
另外,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当下人民群众的生活之地,传统村镇尽管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未来要考虑到融入城乡新格局当中去。
现阶段,我国对传统村落的的保护与发展还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创造性的奉献,让传统村落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且不被唯利是图的市场开发得面目全非。
面向未来,有业内人士建议,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社会资本,灵活经营模式,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使农民增收,进而更好地解决城市和农村的互惠发展问题、传统传承与现代发展的问题等。
◆ 本文内容选自光明日报、新京报、旅思马记
◆ 本文图片来自文旅中国、那一座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