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磅规划公布!未来十五年,河源发展会有哪些新变化?

2021-02-21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重磅消息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

(简称《规划》)

近日正式对外公布进行公众咨询

《规划》分为规划概述、目标战略、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布局、

优化四类空间布局安排、

空间规划重点内容、

建立一套实施保障机制六个方面

围绕实现“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提出未来十五年内

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和安排

发布君发现

《规划》多次提及与河源相关的国土空间规划

涉及产业、交通、城镇化等方面内容

未来十五年河源发展会有什么变化?

一起来看

建设全省重要发展支点

根据《规划》,在“一核两极多支点”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中,“一核”指的是强化珠三角核心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两极”是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把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则是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其中,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载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增强韶关、清远、云浮、河源、梅州等北部生态发展区地级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打造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

《规划》提出,要优化四类空间布局安排,打造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营造记得住乡愁的农业空间,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筑造开放活力的海洋空间。

在未来十五年内,广东将按照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规模1.3亿,城镇化水平约80%的预测目标推进城镇发展。其中,包括河源在内的北部生态发展区,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51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

培育粤北生态特色农业区

建设美丽永续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按照生态优先、适度集聚的“据点式”布局要求,增强对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生态服务能力,实现美丽永续发展。

与此同时,广东将培育珠三角都市农业区、粤东精细农业区、粤西高效农业区、粤北生态特色农业区四大农业功能片区和蓝色农业带。

打造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

在生态空间塑造方面,广东将以万里碧道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型;到2035年,建成2.6万公里碧道。

根据广东万里碧道总体特色空间格局图,穿越河源市的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将打造“三江六岸段”“东江国家湿地公园段”“龙川佗城镇段”三个廊上明珠(特色碧道段)。

推进都市圈协同一体发展

《规划》提出,以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五个现代化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推动强核筑带、带动北部融湾,促进城际空间功能协同一体。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包括河源在内的北部生态发展区,将突出生态优先、适度集聚,“据点式”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工业园。

根据广东省重要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图,地处粤东北产业发展走廊的河源,将打造一个国家、省级新城新区(江东新区),一个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河源高新区)以及一个重大合作平台(深河产业园)。

预留重要交通廊道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构建“12312”交通圈和“三横六纵两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城乡居民出行品质将进一步提高。其中,1小时交通圈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内部;2小时交通圈包括粤港澳大湾区至粤东西北地区;3小时交通圈将通达全国、东南亚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则将通达全球主要城市。

预留北部生态发展区快速铁路、粤北至沿海经济带快速铁路,将让河源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在这方面,《规划》中还提出,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沪(深)广高速磁悬浮、粤东至粤西沿海高铁、北部生态发展区快速铁路、粤北至沿海经济带快速铁路、琼州海峡通道六大重要廊道。

ps: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傅泽彪

原标题:《重磅规划公布!未来十五年,河源发展会有哪些新变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